政府、媒体及民间舆论场的分野与弥合
2014-03-13傅文仁马雪健
傅文仁 马雪健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特征,社会舆论场也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逐步演化成了“三个舆论场”:一是由党报、党刊、党网等“主流声音”形成的政府舆论场。该舆论场体现党和政府意志,传递政府声音。二是由新闻媒体实践所形成的媒体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中,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表达民情民意。三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为出发的民间舆论场。该舆论场是民众真实生活、真实意愿的具体体现,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传播工具,表现出新的传播特征及社会属性。
一、三个舆论场分野的现实表现
通过对不同层面、表现形式、组织结构的分析,我们得出:政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构成了当今社会的舆论体系,三者的分野与弥合代表了社会意识的分裂与统一,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三大舆论场在趋于融合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排斥反应。
以山东平度陈宝成等涉嫌非法拘禁案为例。在此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三个舆论场的割裂。自媒体空间,以陈宝成亲朋好友为主体的律师、大V们将陈宝成家描绘成是“书香门第”,为陈宝成本人勾勒出一个遭遇“血拆”的悲情者形象,并称陈宝成是“为了其故乡的父老乡亲的整体利益而拒拆”,以这种虚拟出的“英雄”形象来争取舆论支持。媒体舆论场则极力澄清事实,将民间舆论场的反应与事件真相公之于众,从而避免失真言论引发社会负面情绪。
舆论场的分裂在某些政府专项行动中亦有体现。从去年6月份开始的全国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的舆论反映看,政府及媒体舆论场通过对“禁谣行动”成绩的报道、政策解读与意义的传播,以实现全民禁谣的共识。而在民间舆论场中,却呈现出了激烈交锋之势。主流媒体报道全国打击谣言行动硕果累累,但手持自媒体“利器”的民众却偏偏抓住个别地区矫枉过正、定罪模糊、执行跑偏等现象大做文章,放大行动的负面信息,撩拨负面情绪,甚至造谣惑众,给专项行动贴上“运动”、“白色恐怖”的标签,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这种分野状态对官方专项行动的推进造成了巨大障碍。
二、三个舆论场分野的政治和社会原因
1.民众表达方式及途径的欠缺
虽然法律保证了民众言论自由、参与权等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上级监管缺位,个别地区领导干部对言论的管控力度加强,从而使当地对政策的执行方面存在一定误区。如政府提倡实名举报、信访制度,从众多上访的舆情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某些地方强力维稳的手段使得整个过程时间拉长,对于上访人来说耗时、耗财、耗力,最终不得不选择妥协。而人为的删帖、删博等行为,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断下降,且举报人自身安全不断受到威胁,使民众顾虑增多。民众表达诉求的通道被控制,现实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对主流媒体所传递的积极讯息有所质疑。这时,网络为民意表达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2.民间舆论场碎片化、趋利性特点
在传播领域中,“碎片化”成为当前社会传播语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自说自话的自媒体语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在谈及新媒体“碎片化”的表现时说:“新兴媒体的勃兴,媒介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及表达意见的多元——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临的语境。”然而,这种零散的、个性的舆论并不一定得到政府及媒体舆论场的认可。同时,个人表达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或争取关注,或得到认可,甚至借以炒作事态,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从陈宝成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宝成的种种做法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拆迁补偿款,无论他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还是其他村民,但这种趋利性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趋利特点会对民间舆论场造成一定的损害,致使三个舆论场之间出现裂痕。
3.自媒体发展个性化表达的必然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单向灌输式传播逐渐向网络的双向交互式传播方向过渡,因此,自媒体的发展过程,更是话语权转移的过程。自媒体所彰显的个性化表达体现为:强调互动,追求平权;回归“本我”,崇尚自由;标榜“草根”,抗拒精英;高扬感性,尊重个性。民众的意见表达、诉求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每个人的个性化表达汇成网络舆论的大数据库,最终形成推动主流舆论的力量。这种个性化还体现在民众通过网络表达时呈现出的“人格分裂”状态,即现实中的思维、态度与网络上的表达完全相反,呈现极端化。在现实中温文尔雅的学者,可在网上呈现出的却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愤青。
4.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愈发凸显。综观当今社会舆情形势,官民问题、医患关系、环境污染、就业问题、民族宗教问题等等,都是舆情领域高危的“病发区”。这种情况在三个舆论场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近年来,由大连、宁波、福建等地PX项目所引发的舆情事件中,媒体舆论场更多是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环保评估、对地方发展的深远意义等进行解读,却忽略了民众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无论你说得多好、科学依据多充足,民众就是不相信,最终形成民间舆论场“见PX就打”的一边倒态势。
5.主流媒体的历史重负
无论是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还是新兴的官方网站、微博,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宣传中要保持政府的权威性、全局性。因此,主流媒体所传播的主题往往要反映时代主旋律思想,即弘扬社会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这些积极的内涵在民众心中形成了“主流媒体就是为政府歌功颂德”的刻板印象。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矛盾长期存在,因此,主流媒体所构建的社会价值体系与以微博、微信形成的民间舆论场的价值认同体系形成对冲,这就是人们经常调侃的“看半天的微博,要看一个星期的《新闻联播》才能缓过劲来”。
6.现实政治因素和社会结构的结果
现实宣传工作中,政策主导使政府舆论场倾向于宏观引导,而忽略了微观的现实舆论倾向,这就出现了政府解读与民间舆论相悖的现象,最终导致政策与民意相脱节。同时,在贫富差距大、官民矛盾频出等现实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阶层板结间的裂缝无法弥合,民众对政策的表达和参与通路受阻。认知领域中能够横跨社会各阶层的共识逐渐减少,相互抵触情绪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存在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分裂因素加剧。endprint
三、三个舆论场分野的社会危害
1.撕裂社会群体
从社会管理角度出发,只有思想上的统一才能形成社会共识。从舆论的社会功效上看,如果政府、媒体、民间舆论场成为不同阶层的工具,很容易割裂社会整体。尤其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的积累与诉求多样化,使部分人心理容易失衡、评判容易偏颇,当普通民众失去媒体的关注与支持,就会形成集体的抵抗情绪,仇官、仇富现象层出不穷,网络上的城管负面形象等同于现实中的城管等,这种情绪更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利用,通过策划、煽动、挑拨等手段来实现民众与政府的对立,进而发酵成为群体性的极端共识,割裂社会群体的价值体系,形成普遍性的对立和混乱。
2.滋生谣言乱象
谣言并不是网络的产物,在民间舆论场中,谣言传播迅速,危害巨大。当媒体舆论场中的失实报道作用到民间舆论场,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上至国家安全、下到百姓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个别人正是利用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裂,进而颠倒是非黑白,夸大事态,以博取更多不明真相的网民支持。特别是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等专业组织利用传播特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捏造大量谣言。同时,个别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经核实直接转发不实信息,加剧了舆论场间的裂痕,同时对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亦造成损伤。
3.个别群体独大
伴随网络出现的“大V”、“意见领袖”等,他们的言论总能一呼百应,被普通民众奉为圭臬。前不久因涉嫌聚众淫乱被刑拘的网络大V薛蛮子在讲述心路历程时说“做网络名人像皇上”,一语道破天机。类似的“皇上”在网络中已经形成了特定的群体,也有其固有特征:拥有大量粉丝,掌握一定话语权,对社会事务有独到见解等,为其在网络空间赢得一席之地。然而,当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相互割裂,加上政府舆论场的监督缺失,就很容易打造出类似薛蛮子这样的线上“英雄”、线下“狗熊”。
4.意识形态混乱
舆论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透过民间舆论场,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今意识形态的几大表现:以点带面、全盘否定,非主流意识扩大化;由此及彼、西风东渐,思想意识交锋尖锐化;由小及大、放大矛盾,思想意识斗争显形化;发展不均、官腐民怨,意识解构情绪化。这也反映出当今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民间舆论场中,我们经常看到持有不同立场的人群“隔空对骂”甚至“线下约架”、某些地区主题宣传与实际行动南辕北辙等。而在这些乱象形成过程中,主流媒体对理论性、纲领性的内容进行宣传,并不能在民间形成共鸣,对民众意识的引导作用收效甚微。
5.政府形象受损
无论是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还是街谈巷议中,对政府的抱怨、指责等,往往会招来跟进者、喝彩者。相反,对政府积极正面的事,赞扬的声音却寥寥无几,有时甚至被曲解、嘲讽。即便是在特大灾害面前,政府的行为也会受到民众的诟病。如在地震灾害报道中,政府、媒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救援现场信息传递,以感人事迹来歌颂社会正气,唤起人民对灾区的更多关注。网民则比较挑剔,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捐款落实情况、官员现场的态度、救助是否及时等等,且类似的个人的监督总能得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在现实舆情事件中,以网民的声讨来倒逼主流媒体介入的案例比比皆是,这实际上是对政府形象的损伤,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四、如何推进三个舆论场的弥合
1.破除传统观念,网络也是现实
一直以来,民众更多的将“网络空间”归结为“虚拟社会”,但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首先从成员构成上看,网络与现实社会一样,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其次从法律解读上,最近两高出台关于网络谣言《司法解释》中注明,编造虚假信息造成严重混乱可定寻衅滋事罪,适用刑法第293条第4项规定的“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这也再次说明当前“公共信息网络”已成为公共场所的一种新形式和载体,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2.打击网络谣言,规范网络空间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已经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随着网络谣言破坏性日益凸显,打击网络谣言已有法可依,但仍需完善。在打击网络谣言过程中,媒体应担当起“谣言粉碎机”的功能。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构建防范网络谣言扩散的社会共识,建立防范谣言扩散的干预机制。及时梳理网络信息,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加以重点筛选,尽早采取措施来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当谣言在网络上泛滥时,媒体应及时有效地公开各种对澄清谣言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让“信息公开”遏止“谣言扩散”。民间舆论场也应提升“自净”功能,做好民间舆论的“把关人”。
3.正视民间诉求,纾缓网民情绪
媒体应更多地关心实际生活中民众的诉求,并能从“碎片化”的网络大数据中找到容易引发舆情的源头,及时反映社会真实状态,给决策者以客观参考。同时,在民间舆论场中,网民的情绪是引发大规模舆情事件的重要诱因,也是催生次生舆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这就要求媒体第一时间掌握网民情绪化的形成过程,把握舆情演绎过程中网民情绪化的特点,保持较低的姿态,以积极的态度纾缓民众情绪,能够做到低调介入、因势利导、平稳逆转。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实现三个舆论场的统一。
4.参与网络表达,占领网络空间
网络为三大舆论场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因此,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应积极地参与网络表达。政府舆论场的话语表达一方面应改变形式,使语言更接“地气”,更“草根”,逐步深入民心,进而实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媒体应积极反映民情,科学引导民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使文明、理性成为网络民意的主流。而民众的网络表达应趋于理性,在满足个人话语权的前提下,实现有序性、建设性的社会参与,最终实现三个舆论场的全面融合。
(荆楚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