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美陶冶,促进性格优化
2014-03-13于文珊
【摘要】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负担着德育和美育的任务。新的德育价值取向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为目标,将整个德育过程建立在广义的审美过程基础上,用审美规律去塑造学生以性格为核心的个性心理。基于此,语文教育的最佳方式是通过美育手段去完成培养学生和谐人格的目标,就比用概念语言的空洞说教、理论规范的硬性灌输的德育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关键词】语文;德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告诉我们: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而人的性格发展一般认为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幼儿雏形期、童年构成期、青年塑造期、成年稳定期、老年变易期。以上研究表明:性格从形成到趋于稳定是在整个学龄期完成的,中学生正处在性格的发展期和塑造期,其性格的可塑性是很大的,这就是为通过教育手段塑造其性格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学语文课大都是文质兼优的作品,这些课文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课文的形象性和思想性对学生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通过语文课教学对学生的性格发展进行调控是可能的。
一般来说,语文课文大都是形象和意蕴的有机统一体。它常常通过审美陶冶作用于学生的性格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在强烈的审美情趣驱动下,不知不觉地发展其性格中良好的因素,摒弃消极落后的因素,从而使性格日臻完善。
首先,课文的形象内容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并促使其态度体系逐步完善。形象对行为影响的主要方式是审美模仿,审美模仿能使主体趋向于自我肯定的对象,语文课文中各种各样的形象反复在学生控制系统的心理格局中出现,就将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肯定与否定的),这使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同时使原有的态度体系发生变化,逐步向稳固和完善发展。归纳中学语文课文,使形象体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正面人物形象
这类形象直接提供学生模仿的行为范例,促使学生趋向于对象的模式。例如:张海迪身残志坚积极进取的形象(《生命的支柱》)、哥白尼不畏权威捍卫真理的形象(《哥白尼》)等等。
2.反面(或扭曲)的人物形象
这些课文向学生揭示哪些是应该剔除的行为,在作者对人物否定的暗示下,学生自觉地背离这些行为方式。如:孔乙己迂腐、清高、麻木不仁的形象(《孔乙己》);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形象(《变色龙》);范进痴迷迂呆、热衷功名的形象(《范进中举》)等等。
3.景与物的形象
万物复苏,吐露生机的大好春光,可使学生的言行举止充满生气,激发他们珍惜青春,积极进取(《春》);松树苍劲、挺拔、不惧牺牲的形象,能诱发学生产生坚韧、顽强、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形象。
4.议论文(特别是形象、说理的)也往往包含着形象内容:
例如《反对自由主义》里自由主义者的种种表现,《谈骨气》里贫者、文天祥、闻一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形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
其次,课文内容的意蕴对学生的态度体系产生影响,制约和支配着他们的行为。美学研究表明:追求意蕴是审美的最高层次,按照风格特征,有美学家把美规范为四种形态,即优美、壮美、崇高、谐趣,又以优美和崇高最为常见,从审美角度去阅读中学课本,其意蕴美也不外这些形态。不同形态的意蕴,是从不同方面去影响学生态度体系的。
优美常能抑制自私褊狭、自高自大、粗心大意等态度,促进礼貌善良、温柔敦厚、互助互爱等品格、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读《桃花源记》,学生们可从作者对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的热切追求中,形成一种礼貌善良、热爱自由和闲适的精神面貌。
壮美常常显得的波澜壮阔,巍峨凝重。它能促进学生产生豁达开阔、乐观热情等性格和态度:学習《听潮》,学生在感受大海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体验到一种雄壮美,由此会产生坚定沉着、乐观开朗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崇高的意蕴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自信、勇敢顽强、锐意进取等品格和态度,能激发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学生读《敕勒歌》理解草原的辽阔粗犷、一望无际,牧民的勇敢彪悍、酷爱自由,就诱发一种崇高美的体验,迸发出不可遏制的支配自然、显示自我本质力量的勇气。
谐趣往往包含着诙谐甚至滑稽的成分,它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形成幽默感,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对假恶丑的否定。学习《皇帝的新装》,学生在领悟作者讽刺皇帝大臣虚伪愚蠢本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真假观、善恶观和美丑观。有模式谐趣美的最高形态,它常常能起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冲动的作用,化敌对为友善。然而,我们现行教材中还缺少典型的幽默感强的课文,这不能不算它的一个缺陷。
语文教学如能建立起德育美育的最佳联结,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加强审美陶冶,就能促进性格朝着良好的方向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优化。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德育软弱无力的现状,又能体现语文课自身特点,在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道路上,语文教学就将迈出新的可喜的步伐。
作者简介:于文珊,1969年生,女,辽宁本溪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