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每月一书”,让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2014-03-13洪明华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语文素养课外阅读

洪明华

【摘要】本文就课外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及现状、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怎样借助“每月一书”的读写结合形式让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等方面谈教学体会,进行阶段性教学总结与反思。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无疑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每月一书;读书笔记;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指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心智性。从内容上看,它大致可分为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堂阅读本质上是教材性阅读教学,主要是课本阅读,而课外阅读则可以理解为在课内教科书之外,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学生所进行的各种阅读活动。

总体来说,阅读能启迪学生心灵,熏陶学生品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是啊,语文的功夫在课外,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增加阅读积累。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现状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阅读,然而我国国民阅读习惯总体较差。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同样令人忧虑。据笔者一次调查显示,30%的同学称没时间阅读,60%的同学几乎很少到图书馆借书,更多的是上网、看电视或者刷微博等。

是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这几年听得最多的就是家长们关于孩子不读课外书或者少读课外书抑或是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深深无奈,也常接到家长的电话询问是否有好的建议能帮助孩子多读书。其实,不光家长有此担心,笔者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又何尝不是深深叹息孩子的课外阅读积累太少太少了。长期课外阅读空缺令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受到了影响。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

一是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和作业的大有人在;

二是整个社会缺乏读书的氛围,尽管这几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提倡“书香”建设,但收效有限。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不断颁发“减负令”,希望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支配时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有着健全人格和美好性灵的人,有能力创造和享受幸福生活的人”。《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很多的中外名著被列入中考必考项目。[1] 那么,如何来响应这个号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该如何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读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书显然迫在眉睫。

二、具体策略和实践过程

抱着这一相同的困惑,借力集体备课这一良好平台,备课组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对学生阅读心理动机和阅读方式方法、阅读层次等深刻探究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决定仍然采用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迫使学生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不过和传统读书笔记不同的是,过去教师大都只要求就好词、好句甚至是好段进行摘抄、背诵,而对于到底该阅读谁的文章,该怎么阅读,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却很少有思考。备课组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突破,我们从“每月一书”推荐入手,在读书笔记格式上做出了新的要求。

具体做法是深深植根教材,以教材为本,教学某篇课文时向学生推荐该作者的作品集,要求在一个月内读完,并做读书笔记,以期通过读作家的一篇课文而读作家的主要作品,通过读一个作家的主要作品而大致读懂一个作家。等到下一个月又根据具体情况推荐新的作家作品。当然,有些作家也不都是来自于课文目录,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或者一个阶段学生思想动向等加以引导、介绍。

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贝壳》(席慕容)时,我们就向学生推荐了她的作品集《七里香》《一棵开花的树》《无怨的青春》等。再比如,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感恩心理较少,阅历很浅,对生活感悟不深甚至是和父母沟通不畅时,我们又及时向学生推荐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等书。

按照一学年十个学月下来,学生在七年级就阅读了十个作家的大部分主要作品。且不说阅读质量,单是这种数量,我们想想也颇以为骄傲!一年下来,我们发现不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丰富了,语言表达更顺畅了,而且很多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也在阅读中悄悄地得到了解决,可以说无形中也是一种德育的渗透。然而这种渗透它滋润人的心灵,开启人的心智,让人易于接受。一个家长在家长会上看到了孩子读《亲爱的安德烈》后写的重读母爱的文字感动不已;一个学生在笔记里写到:“站在书柜前,望着上面满满两列的书籍,我好有成就感。回望这一年,我终于由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拥有富足精神世界的人……”每每看到类似的语言时,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读书笔记则是每周做一篇,当成是周末一项常规作业。格式上的要求在下文将提及。总结一年来的经验,发现能否把这个举措落实到底,落实好,需把握好下面几个关键点:

(一)把握恰當的时机,激发阅读兴趣

七年级是学生初中学习的起点,可塑性强,对新学段学习带着憧憬和希冀,如果能在此时及时提出一些关于语文学习的新要求,往往都能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开学第一课上就提出了“每月一书”的课外阅读理念和具体作业要求。让学生感到初中和小学在语文学习上有很大区别,这里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孩子们可以给自己刷新起跑线。此外,心理学家说:“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初中的学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十三四岁的年龄,应当把握好时机。

(二)以课本为依托,向课外辐射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其实一部分孩子还是喜爱阅读课外书的,只是苦于不知道该读什么。在此,我们不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先从介绍课文中的一些作家和作品入手,从介绍学生能看懂的文章开始。比如: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先后介绍了席慕容、林清玄、龙应台等;下学期就进一步阅读梁实秋、冯骥才、余秋雨、沈从文等作家作品。知识上由浅入深,思维上注意梯度建设,加上有了教材中课文学习的铺垫,学生读起书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以写促读,明确要求

读课外书,然后做读书笔记,这是很多一线教师都会用到的方式,期待达到以写促读的良好目的。然而认真审视一下传统读书笔记在写作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就不难发现,那是很难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的。因为,过去读书笔记无非要求学生在好词、好句和好段上做一些摘抄,这样的作业实则与学生读不读整篇文章无关,更与读不读得懂文章无关。学生完全可以在不用读这篇文章的前提下就顺利完成了摘抄的作业。

这样的作业,这样的阅读都只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 “假阅读”。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呢?读书笔记格式要求至关重要。除了摘抄以外,我们更看重对文章整体内容感知、主题领会、结构形式、语言表达等的理解和分析。于是,在栏目的设置上又多了“作者简介”、“主要内容概述”、“中心思想解读”、“评析”四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要求能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写作风格等,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主要内容概述”则在于训练学生能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迅速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中心思想解读”,这是曾经遭到很多人批判的东西,然而今天重新思考你会发现,要学生去提炼中心思想不无益处,如果一个人读了别人的作品后甚至连对方想表达什么都不知道那还谈何对作品的理解。反之也是暗示学生在自己写作过程中主题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评析”部分最难,它要从围绕选材、结构、立意、语言和写作手法对所读文章进行综合的评价与赏析。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文章,再高屋建瓴整体赏析。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在这部分写得不如其他部分来得好。但是,一旦孩子学会了评析,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可以读懂一篇文章了。而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深度阅读”。

(四)保留原有,适度提高

随着一年下来的积累,学生对一篇文章已经基本能看懂了。那么,接下来就该在读书笔记的格式上再做出一些适当地改动。比如:将最后一部分“评析”改为“随笔”,即模仿所读文章写作类文。类文在写作字数上做出规定。表面上看,这只是改变了其中一个项目,实则意味着对学生能力上的更深层次要求。别忘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是要培养出无数的“评论家”。阅读的目的还在于要能“反哺”到写作上来。

因此,在经过一年的“以写促读”以后又该回到“以读促写”了。如此一来也有利于学生把课外阅读积累的东西内化为自己所有,再把它表达出来。这样才不至于剥离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彼此相得益彰。因而,读书笔记就成了沟通读书和写作的很好桥梁。比如学生在读了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后写了一系列随笔类文《厦门的雨》;读了《胡同文化》后写了《局口街》《厦门的大街小巷》等。这些随笔不但关注生活,内容充实,视点新颖,而且连语言都模仿到家,很有大家风范,作文是“鬼话连篇”的现象也少了。

(五)及时表扬,多多交流

我经常在每周五用一节课时间对本周读书笔记进行细致地点评,除了口头表扬寫得好的同学以外,还精挑几篇优秀范文读给同学听。值得注意的是,表扬的面应尽量广泛些,只要这个同学所写有那么一点可取之处就大张旗鼓地表扬;经常读同学的读书随笔也让这些同学建立了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继续写作更好随笔的兴趣。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一个借鉴。

此外,每个月末都要对该作家作品进行总结,写作总结性读后感,并在班级做交流。很多孩子往往能用独到的语言概括自己的读书心得。这种体会是实实在在的。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不难发现全体同学的读书笔记整体水平上升很多。同学间的交流也是一种思维的碰撞,能够相互借鉴不同的写作技巧,班里也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良好态势。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进入良性循环。

成效及意义:

教育家张庆有一个比喻:“小时候读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累了,自然就会下雨。” [2]由于在课外阅读指导上方向明确,目的性明朗,整个年段践行阅读的良好氛围创设使得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坚持课外阅读,都能有针对性、有序地阅读,因此学生在写作的素材选择、语言流畅、生活感悟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实践“每月一书”,让语文课外阅读落到了实处。能把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无疑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3]

案例展示:

以下为学生读《〈论语〉心得》(于丹)、《汪曾祺散文》的随笔片段摘录:

1.我记得于丹说过,其实《论语》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论语》教导我们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生活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遇见生活烦恼应当怎么办,如何与人相处才是正确等等许多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道理。这些话汇成思想,隐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烛照千年。——《君子之道,宽容》(初一7班 杨昕)

2.一个人的心灵力量有多大?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这样回答:世间的一切全顺于心。心灵的力量可能是你成功的关键,也可能是你失败的原因。在学习生活中,能否真正做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全在于心灵的魔法缔造。心灵的魔法往往决定了我们生活快乐与否。——《心灵魔法》(初一8班 何宇涵)

3.老实说,我实在不大欣赏雨。尤其是那夏天的雨喋喋不休。台风天倒也罢了,畅快。但可恼的是上学天,乱飞的雨丝不但送不来清凉却使闷热更甚,衣服湿得贴在后背上,也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整个人就像被罩在一个巨大的蒸笼里,一扭动身子则更为燥热,真是无法可想那些对雨的温柔幻想是从哪来的?《厦门的雨》——(初二8班 江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庆.张庆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季康平.论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06).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语文素养课外阅读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