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指瑕与创造性使用
2014-03-13钱敏
钱敏
【摘要】阅读教学是师生、编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发现问题,是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笔者以苏教版语文七(上)第一单元为例,将教材与教参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揭示出来,并也将创造性使用“这一资源”的意见公布于众,以引起语文界教学同行们的评判。
【关键词】教材编制;瑕疵;教学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诸多教材中特色鲜明,独树一帜,这是大家认同的。但是金无足赤,碧玉之中难免有些瑕疵,这瑕疵也难免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困惑。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又指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不揣浅薄,就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与教参上的几个问题,提出来商榷,同时也谈谈自己的处理建议。
一、“為你打开一扇门”的元认知解读
掀开语文书的扉页,赫然显现“致同学”:“开卷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第一单元“亲近文学”导语也说:“今天,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就为你打开一扇文学之门。”作者与编者之意图豁然,第一篇为青少年读者打开一扇阅读文学作品的大门。选文开头说“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又说“在这些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众所周知,阅读对话的主体是学生,如果从七年级新生的元认知角度看,文学之门其实并非关闭着,早在小学学段就打开了,许多童话、寓言、文学故事、优秀诗文,经反复诵读,早耳熟能详,有的背得滚瓜烂熟了。不过,教学时应告诫学生:比较以前与今后的阅读,一是量的积累扩大,过去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现在7~9年级再背诵80篇,而且篇幅大有增加;课外阅读,过去读145万字左右;现在继续扩展到400万字以上。二是质的提升,过去重在识字、积累词语,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内容,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简单描述自己的感受;现在则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并获得有益启示,对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三是方法的改进,过去重在背诵、初步理解,默读每分钟300字;现在将注重体味、推敲、感悟与运用,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且要经过综合实践,合作探究专题中的疑难问题。
二、第一篇课文后“练习三”设置疏漏
这一题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与理解,命题意图很好,可是表述中存有错误:“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这段文字,不仅说理深刻,而且多处运用排比的句式来加强语势。仔细研读原文后,学生和老师都会发现,规定诵读范围内4个句子,排比句式却只是第3句一处,绝不是多处。教学中,可借此引导学生区别骈句与排比的不同: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意、铺叙事物的,若两个是骈句,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才是排比。
三、《繁星》“探究·练习二”命题误导
且看,“下面几句话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把星天比做母亲,把星星比做朋友,并和它们谈话。这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1.望着星天,我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2.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根据编者的意思,上面画横线的三个分句显然与下面摘录的三句话一一对应,即认为1、2、3句话都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其实不然。第1句话,把星天比做母亲的怀里,本体与喻体都出现,相似点是温馨甜蜜,无疑是个比喻句。第2句话,前半句把星星比做我的朋友,突出其亲密和谐,也是比喻;后半句“常常和我谈话”,赋予星星人的特性,才是拟人。第3句,写星星对我“霎眼”,星星“在小声说话”,是连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同星星的信赖与知心。它们都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碰到这一问题,课堂上恰好师生互动,开展一次“比喻与拟人分辨”的讨论,最后得出共识:比喻依赖两事物的相似点,重在喻,本体、喻体与比喻词三部分中,喻体必须出现;拟人根据事物特征仿照人,重在拟,由本体(被拟事物)和描写拟体的词语(称人或人格化)构成,而拟体(人)则在句中不出现。
四、《安恩与奶牛》课文“探究一”
“作家的创作总要体现他的思想或情感。这篇小说想告诉读者什么?”编者的参考答案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想提醒人们,要爱护动物,重视每个动物生命的情感需求”这一主题思想的理解是否失之偏颇?文学即人学,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安恩牵一只奶牛到集市上,她严词拒绝不少人的购买,与奶牛相依为命,体现了她性格的淳朴、善良与慈爱;说让奶牛跟同类聚聚,散散心,可事实上没有做到,叙写奶牛的孤单伶仃,也正是衬托安恩的孤独与寂寞。因此,教学中学生提出见解: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问题——社会发展要关注老人的孤独,重视寂寞老人的精神需求。毫无疑问,作为教学点拨者的老师,我们要肯定这一结合文化背景对小说主题的解读。
五、“二”“两”误用与“契”的注释错误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中“二”是序数,表示排列顺序在第二位的,在这里必须用基数“两”,表示总共两则。第二单元与第五单元还有同样的错误:“现代诗二首”、“《梦溪笔谈》二则”。《刻舟求剑》“注释④【契(qì)】雕刻。”这个解释大错。古汉语里“契”与“雕”可以互训,但现代汉语中,“雕刻”是一种艺术,指用刀子或凿子在木石、金属、象牙、兽骨上刻上图案、花纹等。寓言中楚人决不会在船上雕刻,只是作个记号罢了。显然,这里注释错了,可改为“用刀刻”。在现代汉语日益规范化的今天,对这两个常识性错误,我们教学时应该迅速纠正。
笔者以为,阅读教学的成功,并不在于一切原先预设问题的解决,而在于学生、教师、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能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