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

2014-03-13蒋锐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蓝眼睛托尼

蒋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

蒋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完成于1970年,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皮克拉的十一岁小女孩的凄惨遭遇。本文将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虽然很多人注意到了这部作品的修辞技巧,但是对小说的修辞手法进行专门研究的少之又少。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对小说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将从小说修辞学角度分析作品。

最蓝的眼睛;小说修辞;修辞技巧

199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作家。为了极力表现美国现实,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惯用修辞语言来表现人物及其生存状态,虽然是处女作,小说《最蓝的眼睛》就已经充分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本文将结合对本小说文本的研究和广义的修辞学理论,从标题“蓝眼睛”这一修辞意象入手,着重阐释贯穿整篇小说的这一修辞意象是如何作用于小说各个层面和章节的。

一、《最蓝的眼睛》概述

《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小说的故事以莫里森的家乡俄亥俄州乐仁镇为背景,叙述了一位十一岁的黑人女孩皮克拉渴望自己的眼睛能够变为蓝色,从而看起来像金发碧眼的孩子那样漂亮,那样讨人喜爱,因为在这个白人社会里,金发碧眼是判断一切美的标准。皮克拉以为这样的改变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父亲可以停止酗酒;母亲不再冷落家人;哥哥不再频繁离家出走;其他人也不再鄙视她、嘲笑她。然而,在她身上的一件骇人事件的发生,让整个小镇的金盏花都不见了踪影,从而也使她的人生走向悲剧性毁灭。十岁的她两次被父亲强奸,遭受母亲唾骂,最终又被学校开除。这一切导致她精神崩溃、神经错乱,由于身心上的伤害,皮克拉更加希望逃避现实,皮科拉以为,她的确已经得到了一双蓝色的眼睛,而且还经常幻想自己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这个朋友十分珍视自己,他们总是不离不弃,因为皮克拉认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蓝的眼睛。

二、从修辞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

(一)从修辞技巧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

修辞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双关、象征等修辞方式。其中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巧妙选用象征、双关等,将这些修辞技巧进行有效地调配、构建了小说的话语,暗示了小说的内容、主题及其人物的特点。例如,标题“最蓝的眼睛”既是象征亦是双关,“Bluest”既是表示颜色“最蓝的”(bluest);而“Eye”(眼睛)则是“我”(I)的同音词;象征手法同样在《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展现小说的主题,同时也高效地参与构建小说的话语,女儿皮克拉是电影《模仿生活》中一个女孩的名字,电影中的皮克拉其实就是该部小说中女孩的象征,因为长得丑陋而且是黑人,所以特别恨自己的妈妈,而这里的妈妈既是象征自己的妈妈,也是象征自己的外貌,更象征着她的种族。除此之外,小说之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象征意象,比如房子、花等,但任何一个意象,它含有象征意义都是模糊的、隐晦的或是暗含的。正是这种象征意义的模糊,小说才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语言。

(二)从修辞诗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

修辞诗学讲的是利用修辞的艺术功能及其手法在篇章结构层面进一步有效地表达小说相关内容,小说文本通过诗性地叙事来建构。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一开始用了童话叙述口吻、叙述体中的正常排列展现了一幅亲切自然而且幸福美丽景象,随后于单词之间用空格而省略标点再次重复叙述了小女孩的故事,紧接着,故事又被重复一遍。随着叙述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往清晰的童话背景愈来愈模糊,扭曲变形的还有意义。这种亦真亦幻、如梦如诉的叙述方式不仅重现故事的内容的,而且也消变了故事内容的意义。另外,这种“秋冬春夏”时序颠倒错乱的安排也呼回应了文章中的含蓄叙事构建的修辞幻象,深入挖掘或者探讨主人公渴求“蓝眼睛”的理由、表现以及后果,从而有效地建构了小说相应文本。

(三)从修辞哲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

从修辞哲学的角度来看,修辞经常成为主客体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方法。在《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中,作者构建了这样一个世界:黑人是丑陋的代表,而白人、蓝眼睛则是美的象征。“蓝眼睛,真漂亮!”这句话,表面上没有什么特殊,但是它的修辞哲学功能却影响了皮克拉们的人格建构,她相信,她的种种的遭遇和折磨都是由于自己没有蓝眼睛,如果能够拥有一双世界上最蓝的眼睛,那么她就会是最可爱甚至最漂亮的人,这样的自己才会有价值和意义,皮克拉就这样生存在对蓝眼睛的极度渴望与向往之中。

三、结语

《最蓝的眼睛》中,“蓝眼睛”一词的修辞意向成为主人公皮克拉的人生方向标,这一修辞话语不仅蛊惑误导了小说中的主人公,而且对现实世界中生活在疾苦中的黑人的价值取向的构建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1]梁志健.自然意象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曹禧修.小说修辞学框架中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J].当代文坛. 2003(05).

[3]胡丽英,张传彪.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I106

A

1005-5312(2014)14-0089-01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蓝眼睛托尼
理发师托尼
我想自己做
一只流浪的狼(四)
一只流浪的狼(二)
一只流浪的狼(八)
托尼逃跑
蓝眼睛树(大家拍世界)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