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危机为转机:国际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2014-03-13张粉霞

社会工作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灾害社区

张粉霞 张 昱

化危机为转机:国际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张粉霞 张 昱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具有介入灾难管理的经验与优势。其中,资源体系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对弱势人群的关怀是社会工作者最被期待的两大任务。需求评估者、资源整合与链接者、个案管理者、心理支持者、社区组织者则是社会工作者在灾难服务中最常扮演的角色。随着灾害动态周期变化过程,上述的角色和任务亦有所变化。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灾害管理的动态周期过程,掌握不同阶段社会工作者被期待的角色和功能,以及每个阶段功能发挥的强弱趋势,有利于制定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服务计划。

灾害 社会工作 研究综述

张粉霞,华东理工大学公共与社会管理学院,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张 昱,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7)。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长期以来都有介入灾难管理的经验。虽然社会工作始终在灾害救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专业内部还是专业外部却都很少承认这一点(Siporin, 1987)。本文重点梳理国际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关注核心以及角色功能,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服务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国际视野中的灾害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从历史上看,早期的社会工作就特别强调在战争、灾害以及危机情况下的紧急服务。在美国内战时期,社会工作者在美国退伍老兵中心帮助士兵处理因战争而造成的身心创伤可以看作是灾害社会工作的最早起源。此后,慈善组织会社在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及大火中也提供过危机救助服务(Zakour,1996)。这些早期的服务标志着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长期以来都有介入灾难管理的经验。

1980年代,受全世界范围内灾害研究快速发展的影响,灾害社会工作在灾害社会学、灾害心理学、组织社会学等研究语境下得到发展。这个时期,社会工作对灾害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个体或群体对于灾害经历创伤的回应上,特别关注那些处于不利环境以及容易受到灾害影响的弱势人群,诸如老年人、儿童、低收入家庭、种族群体、无家可归等人群。在实务领域,受心理学影响,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主要集中在提供身体和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采用心理精神工作方法进行干预,以缓解灾害幸存者经常发生的负面情绪和创伤压力反应(Streeter&Murty,1996)。

19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救援服务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逐步呈现,“灾害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理论界和实务界得到认可和承认。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the Counci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简称CSWE)于1995年在圣地亚哥举办的年会中首次加入了“灾变事件与创伤压力”的会议主题;1996年,美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简称NASW)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加入了“灾害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并描述了该领域的具体工作内容。这个阶段,除了为受灾个体或群体提供身心健康服务之外,社会工作者也更多地关注组织和社区对于灾害的回应,特别是强调各类资源系统网络或组织关系网络的协调沟通与协同合作。

我国台湾的灾害社会工作可以说是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后才引起社会工作界注意,相关研究议题纷纷被提出,而十年后的“八八水灾”(2009年莫拉克风灾所造成的八八水灾),可以说是对这十年来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检验,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展了新一轮有关灾难社会工作相关议题的大规模讨论和探索。期间,大学院校及研究所纷纷开设“灾害社会工作”研究课程,而政府部门在相关政策性文件中也进一步明确规定了灾害社会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内地专家学者对灾害社会工作研究寥寥无几,社会工作实务界对灾后服务经验更是一片空白。“5.12”地震之后,社会工作第一次作为专业力量有组织地介入到灾后救援服务中。随着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工作的初步尝试和逐步深入,灾害社会工作研究逐渐进入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视野。中国知网以“灾害”和“社会工作”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章、报纸、学位论文等已有180篇,其中涉及灾害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文献约有60余篇。笔者将这些文献的研究议题初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1)灾害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2)灾后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研究;(3)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功能研究;(4)灾后儿童、妇女等弱势人群研究;(5)灾后社区重建与社区发展研究。实务界的探索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灾害社会工作领域的空白。

二、灾害社会工作目标与关注核心

社会工作对灾害的研究和服务介入促进了灾害社会工作目标的形成。美国学者Zakour(1996)对灾害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目标做了综合性概括:(1)为那些处境不利和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提供所需的资源;(2)预防严重的身心伤害后果;(3)将个人与资源系统连接起来;(4)将不同的资源系统链接起来,使他们更容易被受灾人群所获得;(5)改变微观和宏观系统从而促进受灾群众福利的改善。其中,资源体系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对弱势人群的关怀是社会工作者最被期待的两大任务。

(一)对弱势人群的关怀

在灾害服务中,社会工作特别关注那些处于不利环境和容易受到灾害影响的弱势人群。老年人、小孩、残疾人、少数民族人群、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特别是那些低收入人群,由于他们获得救灾信息渠道短缺,较不容易接近救灾资源,本身也较少参加救灾组织,居住地离救灾资源集中的地区较远,比较容易被救灾组织遗忘,以及社会支持网络脆弱等原因,这类人群更容易受到灾害的侵袭,而且应对灾害、灾后恢复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对弱势人群的关怀成为灾害社会工作最被期待的任务之一。

(二)服务的可获得性

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包括:将弱势人群和服务系统链接起来,将服务系统与服务系统之间链接起来,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得到资源(Zakour,1996)。这一点对于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来说同样重要。如前所述,因为在灾害中越是脆弱的群体,越是较少得到减灾项目的保护,得到灾害救助资源的机会也越少。社会工作通过增强人们与资源系统的链接、以及不同资源系统之间的链接来努力促进人们更容易得到资源和服务。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践行各种实践方法,包括个案管理、个案发现、转介、倡导、经纪人和信息传递等,以此来促进灾害服务的可获得性。

(三)预防

正如预防是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组成部分一样,灾害社会工作同样关注对个人和群体的物理和社会环境的干预,以此作为一种预防灾后严重长期的社会、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的手段之一。社会工作通过修复和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进行恢复,避免长期的心理和社会问题。此外个体或家庭功能的恢复同样依赖于包括住房和其他的基础设施在内的物理环境的重建。因此帮助人们获得房屋重建方面的援助,获得其他的物资损失的替代品也是灾害社会工作的重要部分。

(四)不同层面的社会问题

灾害社会工作关注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社会问题的干预和分析。社会工作对个人和家庭层面的干预可以有效地协助人们恢复到灾前的社会和心理功能水平;对团体、组织、服务传递系统的研究则可以提高灾害相关组织网络之间的协调和效率;社区层面的研究旨在于了解社区地理位置、人口状况、组织结构、社区参与、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习俗等因素对于灾后社区发展的影响。

Zakour&Harrell(2003)从微观、中观和宏观方面分析了社会工作在不同层面的服务功能:在微观层面,作为使能者和服务者,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行动来帮助案主获取不同的灾害服务;在中观层面,作为调停者和经纪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与非正式的社区群体和地区领袖一起工作,将脆弱人群与资源连接起来;在宏观层面,鼓励社会工作者在正式的组织机构中倡导政策,并将那些非正式的社区组织容纳到整个灾害救援体系中。

三、社会工作者在灾难服务中最常扮演的角色

(一)需求评估者

灾后救援服务中,了解及判断需求是相当重要的。通过需求访问,一方面能够让受灾居民的情绪有所抒发,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服务的提供者能够准确及时了解不同的需求分步。在中国台湾地区,经历“九二一地震”之后,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需求评估者的角色被进一步凸显,据此,台中县政府(2004)明确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在重大灾害发生中的角色与任务:社会工作者需访视所有罹难、失踪及重伤家户,以了解个案需求并提供相关服务;天然灾害受灾户在生活重建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需经由社会工作者评估后发放(陆宛苹,2011)。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灾后的需求评估应该注意评估与服务的同时进行,评估需要不断地访问,这就意味着灾区民众会不断地被打扰。如果只是一味地评估而没有实质性的服务,对受灾居民而言其实是一种“打扰”甚至是“二次伤害”。很多研究也证明,大灾过后作为需求评估者的社会工作者都是集评估和服务角色于一身(张和清等,2011)。

(二)资源整合和链接者

在社会工作看来,脆弱性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意味着社会脆弱性越大。其中个体的脆弱性涉及到贫穷和社会隔离这两个最重要的社会结构因素:贫穷和缺乏家庭财富意味着个体不太可能从灾害对物质和身体的影响中恢复;与邻居、亲属以及正式的组织的社会隔离则意味着个体和家庭将无法动用社会资本进行灾后恢复。但是,“当国家单纯按照财产损失程度定义灾民,并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救助时,其实忽略了个体存在的差异性,一些弱势人口的特殊需求被忽略了,这样的救援本身会制造社会不公平(王增勇,2000)。”因此,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尽力将最宝贵的资源链接给最有需要的人群,以维护社会公平。

此外,不同救灾组织之间关系网络建构与协调一直是灾变社会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议题。这是因为将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链接,可以转化、整合成不同类型的资源,从而满足灾民的不同需求,而且组织网络之间的协调可以有效提高灾害服务系统的传递效率,避免灾害救援资源的浪费、重叠或空缺。Zakour,Gillespie(1999)讨论了在与灾害有关的组织网络背景下,将政府与非营利部门链接起来的优势。优势之一是将政府机构重要的资源与当地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其他优点包括提高非营利组织在地理位置偏僻的社区提供服务的活动能力,以及使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更大化,让社区中的非营利组织和他们的居民更容易获得这些服务。Harrell,Zakour (2000)研究发现:与灾害相关的不同社会组织的总量与组织的备灾能力呈正相关。组织类型的范围与该组织在灾害期间能够服务到的特殊人群的数量、以及该组织总的灾害社会服务能力呈正相关。他们建议,每一个类型的社会组织,包括小型的、非正式的组织,在灾害期间拥有本质不同的资源,因此将不同类型的组织链接起来,可以转化、整合成不同类型的资源,从而满足灾民的不同需求。Zakour(1996)发展了一套组织关系的理论路径模型。在模型中,地理距离对合作关系有着直接影响,且呈负相关的关系。然而,在决定志愿者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上,组织变量,包括组织中志愿者比例、组织的类型(是社会服务还是危机管理),服务传递的地域范围,对志愿者的不同回报方式等,都比地理距离更具影响力。除了组织类型之外,所有这些组织变量与合作关系之间呈积极的正相关关系。

(三)个案管理者的角色

灾后社区居民的问题往往是多元且复杂的,一个受灾户中,可能有经济的问题、房子倒了、找不到工作,也有可能心理上出现状况,更有可能产生健康上的问题。因此,往往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协助。个案管理是一种跨领域的途径,致力于为案主整合各类服务,它整合各种社会工作实施方式,提供一个有理论基础的整合性概念,不但可以结合零碎或复杂的服务,也可在服务过程中强化案主使用资源的能力。因此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社会工作者一方面扮演初级的情绪支持者,另一方面是要去整合各种资源,透过社会工作者的沟通及协调,以及在必要时予以转介,使重建区民得到满足,这些正是个案管理的功能所在。

因此,Bell(2008)从个案管理的视角出发,指出社会工作在灾后救援中应扮演界定服务对象、评估灾民需求、与灾民共同规划重建计划、协助案主链接所需服务,以及从中观、宏观层面进行倡导工作等个案管理角色。社会工作人员要扮演个案管理者的角色,关注全人发展,评估案主全部的情况,并针对评估出的多重问题与需求予以解决。如台湾“九二一”地震后,南投县成立的23个社区家庭支援中心、台中市成立的3个生活重建中心、台中县成立的5个社会福利工作站,以及民间单位如世界展望会的原住民乡服务站、家扶基金会的儿童扶助工作、儿福联盟的失依儿童访视计划等等,都是透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进行个案的访视辅导,社会工作者采用个案管理的方法,提供个案直接的服务或是转介不同的服务项目,使案主能直接、就近得到在地服务。(冯燕,1999)

(四)心理支持者的角色

遭受巨大灾难创伤后,受灾的个人、家庭、组织、社区会常常出现脆弱状态,伤痛、恐惧、绝望、内疚、愤怒等负面情绪以及失眠等生理退化现象。因此社会工作者在第一时间提供情感支持、情绪安抚,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区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在提供心理支持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防止将创伤情绪个人化或心理学化。许多国际救援经验也倡导通过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互助组织达到心理支持的良好效果。例如,Zakour(1996)建议,社会工作在采用应急辅导方法时,更需要通过建构或修复社会支持网络之间的链接,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进行恢复,以帮助灾民防止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避免长期的心理和社会问题。Padgett(2002)对“9·11”灾难之后的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研究发现:“9·11”灾难后大多数的幸存者及其家属,并不愿意接受美国红十字会派出的训练有素的辅导员所提供的单个的心理健康辅导。相反,他们更愿意、也有能力依靠家庭、朋友、同事和社区邻里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必要时他们甚至可以搭建新的社会支持网路——如社区居民即兴形成的邻里协会),以相互寻找安慰,共同分享感受,从而缓解灾难所造成的心理影响。这是因为“再好的专业技术支持,再有善意和保密的专业关系,也涉及到不对称关系,并可能存在潜在的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帮助幸存者和他们的家庭重新进行社会支持网络的链接,并向灾害救援的官方机构倡导他们的主张;台湾学者王增勇(2003)倡导社区心理支持——从社区层面疏导个人情绪,关注社区支持网络的重建,从多个层面支持灾区民众的心理重建;Miller Joshua(2003)认为,在缓解创伤压力的干预方法中,创伤事件解说法(critical incident debriefing)应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创伤事件解说法运用主流的社会工作小组方法,强调社区社会支持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和链接,以帮助灾民防止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此外,受灾者在回顾所发生的事情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受灾者的认知、情绪和身体反应有所了解。

(五)社区组织者的角色

近几年来,灾害社会工作逐渐开始关注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的灾后社区发展领域。在Loretta Pyles(2007)看来,社会工作之所以对灾后社区发展关注较少,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工作历来只是重点关注微观层面的个人问题,很少关注或解决涉及住房政策,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等宏观议题的社区组织问题;第二,社会工作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传统的人类行为理论、心理健康和组织管理,较少关注社区及社区需求、政策宣传、建立基层组织所必须的小组工作技巧等议题;第三,社区组织涉及动员被压迫群体行动起来,培养发展草根领袖等,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将自己“置身度外”的魄力。因此在灾后服务中,社会工作往往把重点放在提高心理功能或增加对服务的可获得性上。但是这些活动并不一定能解决社会变革,事实上大部分的心理健康工作、创伤应激干预工作也可以由心理学家进行。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把重点放在服务的协调和灾后组织和社区发展方面。否则社会工作可能因为忽略了关键的社会发展,而无法实现社会和经济正义的职业理想。

在社区层面,社区的脆弱性水平与社区的人口特征、历史、文化、经济特征以及地方政府的灾害运作水平等都有密切关系。地震的发生打破了原有的社区政治经济结构,因而为社区自主性组织的出现提供时机。这些自主性组织的出现,是为了实践文化、产业的重建、社会关系的重建、文娱生活的重建等,目的是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以便恢复灾前的常态的生活功能。因此,灾后重建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新的运动,社会工作者此时需要扮演社区组织者的角色,透过扎实的组织培养、组织教育以及深入的组织动员,将社区的发展带进一个更具主动性也更具发展性的未来。

灾难过后,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组织和倡导能力,在社区工作中利用合适的机会推动各类社区组织的重建。这是因为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防灾减灾(Community-Based Disaster Mitigation,简称CBDM)试图纠正自上而下的灾害管理方法,因为自上而下的方法无法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而且也忽略了当地潜在的资源和能力。因此以社区为基础的防灾减灾特别强调:加强地方社区的能力,强调本地领导者,在灾后社区动员的过程中要将社区中最弱势的人群包括进去;外来人员具有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等要素(Victoria,L.P,2001)。

Loretta Pyles(2007)以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后的新奥尔良社区动员(community organizing)为分析样本,研究发现:与非灾难情况下的社区动员相比,灾害后的社区动员有其有利的因素:第一,动员个人需要刺激性的事件,对于那些灾后陷入困境的人们,通过开启美好社区重建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刺激性事件;其二,灾后社区居民对于外来专业人员或专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和资源,普遍持接纳和开放的态度,因此也更容易开展社区组织和动员行动。

四、灾难管理与灾变社会工作功能

随着灾害管理理念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的交汇融合,特别是在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弱势优先、以需求为导向,强调建立网络与体系的重要性及社区动员等理念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趋同性,冯燕(2011)、林万亿(2002,2010)、郑丽珍(2010)、周月清(2001)等学者以灾害管理周期理论为基础,结合台湾“九二一地震”及“八八水灾”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提炼出灾害社会工作在灾害准备、紧急应对、临时安置以及恢复重建不同阶段过程中的功能与任务,笔者将其归纳整理如下:

(一)减灾备灾阶段:协助开展社区潜在灾害评估;举办训练、演习等措施加强居民、社区、各级政府、志愿者应对灾难的技巧及知识;协助发展长期性预防计划、紧急应变计划,执行平时灾变管理计划;协助备灾物资的准备,建构危机信息沟通网络;协助建立灾变应对系统,灾变相关政策及政策法规倡导。

(二)紧急救援阶段:时间为灾害发生后的一至两周之内,社会工作在此阶段的工作为:协助处理死者殡葬问题、家属悲伤辅导等生命安全维护服务;受灾户的住所安顿与紧急生活救助服务;灾民及灾害救助人员的心理情绪支持与危机调适服务;救灾物资的募捐、管理与分配,志愿者动员与安排、政府与民间救灾力量的协调统合等。

(三)过渡安置阶段:时间为灾后两周至三个月或半年,社会工作在此阶段的工作为:协助灾民搬入临时过渡安置房,协助灾民了解相关抚恤政策及内容,受灾个人及家庭的问题需求评估,灾后创伤症候群辅导,失去依靠儿童、老人及身心障碍者的照顾安排、学生就学安排与辅导,救灾物资管理、辅导灾民自助、规划社会及心理重建方案、协助医疗复健、协助就业辅导、自杀防治等。

(四)恢复重建阶段:此阶段是灾后六个月至三年的长期恢复重建阶段,此时家庭、社区和社会的重建都是很重要的工作:(1)家庭重建:关注因家庭结构改变、家人关系质量的改变而产生的问题;(2)社区重建:社区重建必须考虑到“社区总体营造”的观点,建立社区资源体系,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凝聚社区意识,培养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社会重建:法规制度的建立、价值观与伦理的建立、资源的整合和分配等。

Yueh-Ching Chou(2003)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台湾9·21地震”灾后紧急救援期间,社会工作者的功能发挥依序是:(1)对受灾个人及家属的支持;(2)链接个人需要与资源,并使资源更容易被受灾群众所获得;(3)防止受灾群众有更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4)防止个人、家庭、组织或社区的瓦解;(5)改变微观系统,提升受灾居民的福利;(6)改变宏观系统,提升受灾居民的福利。在上述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依次为:支持者、信息提供者、需求评估者、咨询者、危机介入者、协调者、管理者、教育者、促进者/增能者、群体/社区组织者、倡导者等。而到了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即地震3周以后),以上功能中的“预防组织和社区的瓦解”功能排在了最后。而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则依次为:信息提供者、咨询者、管理者、个案管理者、促进者(增能者)、教育者、倡导者。

由此来看,社会工作参与灾难管理的任务,从纵向的时间序列而言,包括灾前预防、灾后恢复和社区重建;从横向的服务内容而言,包括灾难事件的界定与了解、个人的心理社会治疗、家庭与社区的重建、灾难管理政策制定的参与等。

在灾害动态周期变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需的专业人力资源是不同的:灾害紧急救援阶段,救援的重心是生命安全维护,人力资源主要以医生、工程、消防人员为主,而在短期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灾后工作重心转为住宅、就业、就学、社会救助、家庭重建、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处理,因此人力资源的主力转为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疗保健、住宅、教育、就业服务人员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随着灾害“变”的过程,社会工作角色功能的发挥呈现出“由弱变强”递增趋势。笔者将社会工作角色功能嵌入灾害管理四阶段中,勾勒出灾害社会工作功能强弱走势图(如图1,虚线表示灾害社会工作功能强弱变化):

图1 灾害社会工作功能强弱走势图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四个阶段之间并没有精确的时间界限,而是一个环环相扣、有些环节甚至重叠的循环周期。社会工作在不同阶段的服务重点虽然不同,但是提供服务的方向大致是相同的。社会工作在“紧急救援”阶段的功能固然重要,在“短期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的功能则更被期待。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灾害管理的动态周期过程,掌握不同阶段社会工作者被期待的角色和功能,以及每个阶段功能发挥的强弱趋势,有利于制定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服务计划。

[1]冯燕,1999,《灾变社会工作功能与角色——台湾9·21大地震的社工经验》,http://www.google.com.hk/url? sa=t&rct=j&q=灾变社会工作功能与角色—台湾921大地震的社工经验。

[2]冯燕,2011,《环境变迁中社会工作新发展——灾害管理社会工作》,2011灾害救助与社会工作研讨会,台北:中华救助总会。

[3]林万亿,2002,《灾难救援与社会工作--以台北县921地震灾难社会服务为例》,台北:《台大社会工作学刊》第7期。

[4]林万亿,2010,《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台北:《社区发展季刊》第131期。

[5]陆宛苹,2011,《社会工作在重大灾变服务提供的角色及民间非政府组织介入所遭遇的挑战》,灾害救助与社会工作研讨会,台北:中华救助总会。

[6]王增勇,2000,《南投县灾后生活重建规划——社区家庭支援中心》,台北:《护理杂志》第5期。

[7]王增勇,2003,《社工在九二一灾后重建的实践与反思:以南投县社区家庭支援中心经验为例》,台北:《社会工作学刊》第9期。

[8]张和清,裴谕新,古学斌,杨锡聪,2011,《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郑丽珍,2010,《社会工作人员在灾变事件中的角色》,台北:《社区发展季刊》第131期。

[10]周月清,1999,《社会工作者灾变服务的角色及其它相关议题之文献探讨》,台北:《福利社会》第74期。

[11]Bell,H.2008,"Case management with displaced survivors of hurricane Katrina:a casestudy of one host community",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12]Harrell,Evelyn B.,and Michael J.Zakour.,2000,"Including Informal Organizations in Disaster Planning:Development of a Range-of-Type Measure".Tulane Studies in Social Welfar.

[13]Loretta.P.,2007,"Community organizing for post-disaster social development:Locating social work",International Social Wor.

[14]Miller Joshua,2003,"Critical Incident Debriefing and Social Work:Expanding the Frame",Journal of SocialService Researc.

[15]Minahan,Anne,and Allen Pincus,1977,"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J],Social Work.

[16]Padgett,Deborah K.2002."Social Work Research on Disaster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eptember 11 Tragedy: Reflections from New York City",Social Work Researc.

[17]Siporin,M.1987."Disasters and disaster aid",In A.Minahan(Ed.),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8th ed), pp.438-449.Silver Spring,MD: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8]Streeter,Calvin L and Susan A.Murty.,1996,"Introduction",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19]Victoria,L.P."Community-based Approaches to Disaster Mitigation".2001 www.unpan1.un.org/ 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09661.pdf.

[20]Yueh-Ching Chou,,2003."Social Workers Involvement in Taiwan's 1999 Earthquake Disaster Aid: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Social Work and Society(International Online Journal),.Vol.1.http://www.socwork.net/2003/1

[21]Zak our,Michael J.1996."Disaster Research in Social Work"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2]Zakour,Michael J and Evelyn B.Harrell.,2003,"Access to Disaster Services:Social Work Interventions for Vulnerable Populations",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3]Zakour,Michael J.,and David F.Gillespie.1999."Collabo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Nonprofit and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during Disasters".PP.495-506 in Crossing the Borders:Collabo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Nonprofits,Business and Government.Alexandria,VA:Independent Sector.

[24]Zakour,Michael J.,1996,"Geographic and Social Distance during Emergencies:A Path Mode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s"Social Work Research.

编辑/汪鸿波

C916

A

1672-4828(2014)01-0141-09

10.3969/j.issn.1672-4828.2014.01.020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灾害社区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社区大作战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