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与探索
2014-03-13耿新
○耿新
(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高校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直接针对大学生群体所设立的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项目,是2006年开始实施的“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的延续和发展。“大创计划”内容分为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项目,其目标在于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体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践探索
自2005年开始,中南民族大学每年拨专款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立项,2009年开始设立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2012年,该校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之一,目前学校已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层次的训练体系。详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学校项目立项数量、学生参与率、项目覆盖面逐年上升,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项目的积极性高。学生通过参加“大创计划”的系统训练,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素养和精神,了解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流程,提高了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大创计划”的实施得到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以2013年为例,学生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1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3篇,EI收录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篇;获专利42项;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15项。有的团队参加“大创计划”成效显著,如2012年注册公司的创业实践项目《武汉明宇传媒有限公司》,至今已承办“民族情·中华魂”全国民族院校文艺比赛颁奖晚会、第十八届康腾全国高校学生商业案例分析大赛、首届湖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湖北省志愿者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颁奖典礼等多项省部级活动的舞美设计、后期剪辑等,项目负责人马环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基于4PS理论探究当代大学生校园传媒创业实践的可行性》。2013年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农民上楼行动宜谨慎推进》的成果获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作品一等奖、湖北省特等奖,调研报告的有关建议被湖北省住房建设厅、仙桃市人民政府采纳。
表1 学校历年立项项目数量和学生参与人次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问题与不足
该校“大创计划”开展时间不长,虽然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1、“大创计划”评价体系不科学
当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宣传较多,误认为项目立项后便与成功划上了等号。但是,大学生科研创新与创业失败是常事,而相比于成功案例宣传,挫折教育和风险教育明显不足,尤其缺乏对失败原因的剖析及应对措施等的教育。
目前“大创计划”考核方式以定性评价为主,侧重于结果评价。学生为了结题,功利性地发表学术论文、申报专利,这造成了学生对项目过程的不重视,忽视了“做中学、干中学”。此外,创业项目与创新项目需求、特点不同,其考核目标和评价体系当然也不尽相同。目前尚未实施项目的分类评估考核,这种同类指标考核不同类别项目的做法,将导致考核结果难以认同,指导教师难以把握创新研究与创业实践项目的方向,学校难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大创计划”过程管理不够细致
“大创计划”实施环节分为项目申报、自主选题、团队组合、选聘导师、立项执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项目展示等阶段。目前存在“重申报、轻过程”的问题:有的项目未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结构,立项后项目成员因为考研、出国、实习等原因退出导致项目难以正常开展;有的项目前期文献分析和调研不充分,后期不得不变更研究内容;有的项目设计和规划不科学,就匆匆开展实验或调研,导致经费使用不合理、获得资料和数据不理想。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学生项目申报不严谨、规划性不强,一方面也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不细致、不到位有关。如学校为立项项目开展的研究方法讲座,就未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性。
3、教师对“大创计划”指导有待加强
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和培养目标实现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没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指导教师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目前,指导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的指导教师直接从自己的课题中让学生申报项目,而不是基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兴趣爱好出发。这样造成了学生对项目认识不清,在实践和操作过程中不知所措,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创新能力或创业经验不足,指导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教师队伍指导“大创计划”的能力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4、“大创计划”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大创计划”仍被视作一种学生课外活动,停留在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阶段。学校尚未专门开设创新创业项目类课程,尚未为开展项目的成员制定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参与项目除有经费资助外,获得的创新学分还不能替代课程学分、项目成果不能代替毕业论文(设计)。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1、宽容失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的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与创业实践,本身是充满风险的过程,失败在所难免。由于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起点低,且受到政策支持力度、社会认同程度、自身承受能力、技术支撑力量、心理成熟程度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要结出丰硕成果相当不易。我们不仅要“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甚至可以说“崇尚成功、需要失败”,倡导宽容失败的文化,以平常心对待失败。这样,创新创业的队伍——“分母”就会越来越大,创新创业成功者——“分子”也会越来越多。同时,应引导大学生力戒浮燥,绝不能急功近利。
在考评制度方面,评价标准既要有利于鼓励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又要着力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普及。评价方式要因项目而异,实行分类考核,力求使考核客观、科学和合理,营造和谐的科研与创业型人才成长环境。创新训练项目应注重考核调查报告和解决方案的质量;创业项目注重考核商业计划书及创业实践效果。考核中要加强与创新创业成功者的沟通,比如开设创业课堂,让学生和企业家、投资人、媒体聚集一堂,听创业者演讲,与创业者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导师,吸引企业家带着资金来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采取“借鸡下蛋、筑巢引凤”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行学校、企业与社会互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此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在发挥专家对立项和结题鉴定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指导教师在项目指导中的引领、激励和评价作用。
2、加强“大创计划”过程管理水平
“大创计划”强调过程化管理,注重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到哪些经验教训,获得了哪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因此,“大创计划”应加强项目的过程性评价和针对性评价,注重培养成员的素质、能力,评价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与收获。学校应积极开展讲座、报告会、交流互动等活动,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制定实施计划、财务预算、商机识别、团队协作的能力。尽早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完成信息发布、项目申报、项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展示等各环节工作,分布创新创业政策和新闻,集项目训练与项目管理功能于一体,以提高“大创计划”的管理水平。同时,学校每年应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进行项目展示、项目交流,优秀项目评选表彰。定期组织项目成员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同时,应组建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专家团队,与创业教育研究机构、科技孵化器(科技园)、创业培训机构合作,聘任成功校友,由这些行业专家、成功企业家、知名教授、专职培训师、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成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发挥“内外互补、专兼结合、五位一体”的优势来保证科研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3、完善“大创计划”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
教师自身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不断增加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科研项目的机会,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另外,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特点,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注重在不同阶段提升与项目相关的各种技能。为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大创计划”,学校应给积极指导学生、按期结题的老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定期表彰优秀项目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考核、评奖评优方面享有同等优先权。学校对按时结项、完成相应项目任务、提交研究报告(论文)的学生,按成果和获奖情况记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学校每年将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情况纳入年终考核指标中,并根据成果情况设优秀组织奖,用于奖励组织、管理先进单位。
4、将“大创计划”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要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其既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的延伸。培养计划的明确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将“大创计划”置于教学活动中有利于真正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探索,在传统教育方式基础上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学校要从课程建设、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要把创新创业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同时要组织建设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选修课程,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选修课程。
五、结语
“大创计划”的管理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学校需进一步注重过程参与、注重实践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多争取国家级、省级项目,增加校级项目;强化项目的过程管理,提升项目的综合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本文属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的探索》(项目编号:2012192),和校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以新闻传播类为例》(项目编号:20130029)。)
[1]徐宏飞:创业教育需要“数据”说话吗?[N].光明日报,2011-04-18.
[2]吕波、姜孔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新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9).
[3]张莉莉:高校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模式探讨[J].时代金融,2013(14).
[4]李耀富: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3(18).
[5]赵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