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蓉:让“折翼的天使”怒放生命
2014-03-13刘俊杰李显彦
文/刘俊杰 图/李显彦
陈蓉:让“折翼的天使”怒放生命
文/刘俊杰 图/李显彦
陈蓉,中共党员,重庆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工作期间认真倾听流浪未成年人的呼声,及时反映流浪未成年人的意愿,主动关心流浪未成年人的疾苦,全面促进流浪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保护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敢于和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作斗争。由于工作出色,曾获得“重庆市人民好公仆”“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当家庭之手难以触及这些迷途天使,
当教育之手难以温暖这些娃娃小偷,
当法律之手难以保护这些失足少年……
谁又能帮助他们?流浪儿童的救助与保护,这是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特殊教育教材
在重庆,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进入这里,随处可见娇憨可爱的公仔娃娃,充满童趣的布艺床单,清新秀美的吊篮花艺,墙上张贴着一张张充满笑脸的照片和孩子们充满童趣的图画,每个楼层干净整洁,时不时听到孩子的朗朗读书声和嬉闹欢笑声。
这就是重庆流浪儿童们临时的家——重庆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未保中心)。来自全国各地因社会、家庭、学校或本人原因而成为流浪乞讨的孩子们,像候鸟一样,他们在这里暂时栖身,像有家的孩子一样,他们在这里倍受关爱和接受再教育。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孩子,都把这里当做温暖的避风港。这里每年收救数以百计的流浪未成年儿童,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滋润着这些身体和心灵受到创伤的孩子们。
在这个临时大家庭里有一位“大家长”,她叫陈蓉,重庆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她有着脚踏实地、务实勤奋、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名利、淡泊无私的高贵品格。无论是在之前工作过的渝北妇幼保健院,还是现在所在的未保中心,她都是用真实的情感,至诚的善意,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意识,在社会福利事业的天地里,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地播撒爱的温馨,努力前进,默默无声地驻守爱的神圣。
收助儿童在课堂上的互动
“像母亲一样照顾他们,像医生一样救助他们,像老师一样教育他们,让这些迷途的孩子找到温暖的家,是我坚守的信念!”
几年前陈蓉从渝北区妇幼保健院调来未保中心,骤然从婴儿护理转换为流浪儿童保护,陈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当时未保中心成立不久,既无以往经验可借鉴,也无权威专家来指导,她只能在工作中一点一滴地靠脚步丈量,靠双手摸索。
随着工作的进展,陈蓉渐渐发现为流浪儿童提供救助,并非只是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并非只是要让他们直接回到家庭、社区和校园,而是要帮助他们成长,要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要让他们不再面临曾经的困境,不再受到二次伤害,保障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获得平等的权益,保障他们在受到伤害时能得到特殊保护。
既然通常简单的衣食行医送,不能完全保障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需要,陈蓉就根据多年的专业学习、调研结果和需求评估,提出分类施策,开展多元化的机构内服务。未保中心引入专业的心理学专家为这里的流浪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治;引入医院康复资源,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引入职业培训资源,开展一些简单的职业技能培训,既可以增添孩子们的生活乐趣,也可以提升孩子们的生存技能,更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这些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有一个叫海螺(化名)的小男孩,刚刚被送到这里的时候常常低头不语,上课的时候因为没有一点学习基础而显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为了让他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陈蓉和工作人员根据小海螺的性格特点制定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经过一段时间不厌其烦地努力,终于有一天,小海螺兴高采烈的扑到陈蓉怀中,挥舞着手中的纸张:“陈阿姨,你看,我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孩子开心的脸庞感染着陈蓉,也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
2011年初,陈蓉召集有救助经验的工作人员及相关教育人士,筹划编撰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特殊教育教材。经过半年的前期工作,12本教材相继“出炉”,涵盖基础教育、行为矫正、素质拓展、卫生保健、法制天地五个板块,分为语文、数学、常识、礼仪、德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美工、音乐、卫生保健、法律常识12个科目。记者随手翻开其中的《法律常识》课本,整本书有50余页,课本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穿插大量漫画和案例解析,将《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解,通俗易懂。
整套教材从2011年9月起试用后,中心孩子们对这套教材非常喜欢,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比以往明显提高了。由于这套教材编写得非常有针对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反响,因此也成为了全国首套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教材,推广到全国很多城市的未成年保护中心。
多年和流浪儿童的接触,让陈蓉感触颇深,她经常带领中心员工学习更多的社会工作知识,丰富工作内涵,不断地开拓创新。她深刻地认识到,对这些孩子们的救助服务,关系到他们今后的人生。对现有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关系到今后更多儿童的受益。
陈蓉热情地和收助儿童交流
“跟孩子们打交道,要用心去对待,一丝温暖,一个微笑,一次谈心,这些对孩子们影响特别大!”
陈蓉常对身边的人说:“未保中心的工作是保障孩子们临时的生活权益,孩子们终将会回归社会、回到自己的家庭中去。我们和这些孩子们或许就是生命中的过客,但在这有限的相逢中,就一定要用细致的服务和温暖的关爱助他们展翅未来,他们就有机会向社会展现至美纯真。”
未保中心曾经接收过一名流浪男孩璐璐(化名),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外地,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将他带到城里打工,不读书的他,很快就跑丢了。刚被送到中心,璐璐少言寡语,情绪冷漠,不愿与人交流,而且不知道家庭住址,也没有回家意愿。针对璐璐的情况,陈蓉和相关的教育老师采取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救助服务。陈蓉更是多次亲自与他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鼓励他重新认识过去,让他回顾家庭的温暖,进而重建家庭归属感,激发回家意愿。与此同时,她又积极启发璐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像妈妈一样关心他的生活起居……经过长期的系统教育和人性关怀,璐璐从刚来时候的消极被动、冷漠孤僻,变得能主动与工作人员打招呼,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热心帮助身边其他流浪未成年儿童,还在中心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进步非常明显。
2012年,未保中心联合重庆晨报、大渝网等多家媒体组织了一次“让流浪儿童回家”的公益活动,把未保中心救助的孩子们的信息向社会公布,以便联系他们的亲人。璐璐的二伯通过这次活动找到了未保中心,终于落实了璐璐的真实信息,鉴于孩子的特殊情况,璐璐的父亲又一直杳无音讯,通过当地政府的协调,把孩子的监护权转移给其二伯。孩子离开中心的那天哭了,他俯在陈蓉耳边说:“我舍不得离开这里,这里很温暖,谢谢陈阿姨。”如今,璐璐已经是当地小学班级的一名班长,学习优秀,乐于助人,懂得感恩。每次陈蓉打电话到他家进行回访调查的时候,璐璐都不会忘记在电话里对陈阿姨表示感谢,一直到现在,陈蓉每每谈起璐璐,都觉得这是她多年工作中的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未保中心的工作流程包括源头预防、救助保护、回归安置等多个流程,也需要医疗救治、替代教育、心理干预、残障康复、技能培训等多种服务形式的参与。陈蓉说:“不管这些流浪儿童今后的路有多长,但从接受救助那一刻起,已经与过去大不一样。”
每次回访中听到孩子现在生活学习的美好现状,哪个孩子被家人接纳了,哪个孩子又回校上课了,哪个孩子的精神问题解决了,哪个孩子当上班长了……陈蓉就会想,那些街上乞讨卖艺的孩子们,如果也能到未保中心来,他们的人生也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她在街上每次看到那些流浪的孩子,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未保中心的地址,殷切的期待他们跟她一起回“家”,哪怕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危机,只是让他们可以不再流浪,不再被不法分子利诱,不再一步步地走向社会边缘。
陈蓉和收助的流浪兄弟耐心交谈
收助儿童认真听讲
“既然来到了这里,我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孩子的笑脸就是无字的丰碑,是对我多年工作最大的肯定与回报!”
在陈蓉的眼里,未保中心的工作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既要落实这些流浪儿童的身份以便联系到他们的家人,更要解决这些孩子们的心理问题。随着中心的不断完善,这里相继建立了技能培训室、多功能电教室、多媒体阅览室、宣泄室、兴趣活动室等场所,还有专门的少女生活室。数年探索,陈蓉总是在思考,总是在尝试,略见成效,若饮甘霖。
可她深知,前路仍是崎岖,高峰依旧难攀。她时刻提醒自己要直面困难,解决困难,才是当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工作者应有的态度。不管是癫痫症孩子打碎玻璃、撕破窗帘,还是被躁狂发作的孩子丢椅子伤到自己的小腿,陈蓉从不对孩子发火;不论是节假日长途跋涉到流浪儿童原住址实地走访,还是加班陪孩子们过年过节而放弃和家人团聚,陈蓉也从无怨言。
陈蓉说,当小孩子们扑过来拥抱你,当大孩子们腼腆地送你自己做的礼物,当他们在儿童节自编自导自演举办“节日晚会”,当他们对老师说“我长大了也要回中心当志愿者”,当他们从家里写信来向陈阿姨诉说心底秘密,当他们坚持要把自己画的画贴到活动室的墙上的时候……这些时刻她总是在欣喜的同时又无比心酸,相比同一片天空下的其他孩子,这些孩子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却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去拥抱温暖,努力改变自己的未来。
采访行将结束,陈蓉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去郊县落实中心救助的一对流浪兄弟的户籍情况,此时,我眼前的陈蓉是如此之强大,英姿飒爽的她正一点一点让流浪孩子们的生活恢复生机,开花结果,她宛如一支春天盛开的梨花,为流浪儿童带来细雨,滋润着这些孩子们的心田。
孩子们在美术课上展示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