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城口 绿色崛起
——重庆市城口县准确把握功能定位谱写跨越新篇

2014-03-04夏俪娟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口县生态建设

文/夏俪娟

生态城口 绿色崛起
——重庆市城口县准确把握功能定位谱写跨越新篇

文/夏俪娟

记者手记:曾多次到达城口县,关注它的发展变迁。尤其是最近几年,常常带给我意外惊喜与颇多思考。2014年8月,是城口县实现“4小时重庆”目标的一周年,我再度出发到达城口,我这个“老熟人”已然迷了路,恍然找不到了东西南北。城口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共谋共进的城乡一体化,祥和一片的民生欢颜……折射出一个山区贫困县日夜兼程拼搏奋斗的发展脉搏。整个城口都展露出新的姿态,新的容颜,却独独县委、县政府机关办公楼没有变,领导和工作人员依然在“5.12”地震后已成危房的老办公楼里办公,已是数载春秋……老办公楼在晨晖中,更显朴实、亲切,予人以向上的希望!几天的城口之行,我看到了城口人的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看到城口人奋力崛起、不甘落后的创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阐述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指明了方向。重庆市委、市政府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把城口县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对城口县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将持续加大。城口县主动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功能定位的新要求,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转型升级中创造优势,在生态优势中大做文章,在绿色崛起中变换新颜,在真抓实干中促进发展,全力推动城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生态城口——从劣势到优势

在重庆的38个区县中,城口总给人的印象是——偏远、老山、贫困。城口人总是热忱盼望着山外的人们能走进城口,去感受它的原始风貌,感受它的纯朴热情。前几年,城口人还总是热心地说,“欢迎来城口玩,快速路通了就方便了。”这里面,有太多渴望与外面世界沟通和交融的无奈与真情。

2013年8月,城口县实现“4小时重庆”的目标,城口人谓之交通为城口发展的“东风”。此言不虚,在城万快速未通之前,城口到重庆,需要8个小时,阻碍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顺利流动与聚集,远离大中城市的辐射。作为生态涵养区,其他地方拼命努力打造的“田园牧歌”风情的同时,而对于城口,因为交通制约,大山成了一种无法突破的阻隔。大山不能变成金山银山,反而是压制发展的沉重大石。

城口县城新貌

城口县是重庆市最为边远的区县之一。相对闭塞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城口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城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过去大家一直将大山当作一种负担,认为是造成城口落后的根本原因——由于远离主城,交通闭塞,矿产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比起其他区县,城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劣势”明显而无法突破。

然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无法改变历史地理条件,那么只能转变思维和路子。这种认识在去年得到了根本性扭转。

“2013年9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赋予城口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我们把生态涵养建设上升到全局战略,确立了‘生态立县、涵养发展、整体转型、同步小康’的发展战略。我们对生态资源进行了再度的梳理和评估,生态是城口最大的特征与财富。”城口县委书记裴智说道。

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城口的生态环境几乎未遭受任何破坏。城口处于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上,是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城口森林覆盖率、每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位居全市第一;土壤富硒富锌,传统耕种,土质优良,而且去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称号,成为全国获得此殊荣的唯一县级城市。所有这些优势的叠加,使城口在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中具备了综合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在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过程中,原本“劣势”逐渐转变为“后发优势”,使得城口站上了科学发展的新台阶,使得城口开始转变发展方向。

城口县县长卢鹏飞阐述到,“以前我们也考虑过其他区县上的项目,参考其他地方走的发展路子,但没有绝对自信,实施起来也相对不易。城口只有25万人,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不应该是一件大难事。找到自身优势,走特色的路子,才是当下城口应该做的。”

观念一通,豁然开朗。生态资源是未来发展中最优质最稀缺的资源,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幸福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指明了新时期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的维护被提到了重要日程。在新的发展阶段,城口县坚持生态涵养发展,加快建设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区,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充分发挥“生态溢出效应”、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在明确了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路径之后,城口更加清晰了自我的发展之路。据了解,未来一段时间,城口县要将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并驾齐驱,始终坚持立足“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加强生态涵养与保护;按照面上保护与点上开发的原则,让生态与经济融合式发展;实施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着力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充分发挥生态溢出效应,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深度挖掘生态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等,实现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天路

绿色崛起——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区

在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划分确立后,城口迅速提出加快建成“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对于这一目标的提出,城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是有实力与信心的。

近年来,城口坚持并不断强化的“生态为本、特色为魂、发展为要、民生为重”的发展理念和“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的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市委、市政府赋予城口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这其中包含了“生态文明”的广阔内涵。产业发展需要生态内涵,城市建设需要生态内涵,环境建设需要生态内涵。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城口县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141万元,比上年净增12555万元,增长12.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436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5295元。“十五”的奋斗,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城口县仍然面临困局:经济增速回落,增长方式粗放,对二产业依赖性大,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经济结构、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建设,直至去年明确生态涵养功能定位,这近十年里,城口的发展是跨越式的。按照全市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2013年,城口确立了“生态立县、涵养发展、整体转型、同步小康”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

这一年,城口强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与乡村旅游扶贫同步发展、融合发展。成功承办全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暨乡村旅游扶贫现场会议,城口县探索总结的经验和作法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9亿元,增长1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5亿元,增长24.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2752万元,增长20.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增长15.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7670元和5843元,增长9.9%和13.1%。

在生态建设方面,城口做出了大的努力。在多个方面得到了转变与提升。从城口进取的脉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关于发展科学性的坚守。

一是致力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方面,在优势资源锰矿的利用上,通过优化重组,全县形成了年产5万吨国标硅锰合金、年产25万吨非标硅锰合金、年产1万吨电解金属锰、年选10万吨废锰矿渣磁选精品锰矿的生产能力。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万元GDP能耗下降至1.69吨标准煤/万元。锰钡工业集中度达70%,有效改变了“四处冒烟”的状况,实现了锰钡产品由原矿到非标再到国标产品的转型升级。完成原煤生产30万吨。信息化建设方面,启动城区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建设,县城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加快实施。3G网络乡镇全覆盖,村村通有线宽带覆盖率达81%。新型城镇化方面,县城五大片区旧城改造和五大片区新区开发全面发力全面启动新一轮“五城联创”,坚持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于乡镇场镇规划、建设、管理之中,建设低碳环保的生态乡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成效初显,山地现代农业形象得到展示。立足农业这个优势,城口大做文章。截至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50万亩,启动城口山地鸡标准化建设,生猪养殖规模稳定发展,城口老腊肉加工销售2800吨,中蜂10.5万箱,干果产量5320吨,中药材在地面积32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有效认证28个。农产品注册商标146件,微型企业注册商标26件,重庆市著名商标6件,重庆市名牌产品累计达5个,重庆著名农产品商标5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77家。

三是提振商贸流通。“商贸流通提升年”工作扎实开展。完成《城口县建设秦巴地区区域性边贸中心总体规划》和核心商圈建设、餐饮住宿业、现代物流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大巴山(重庆·城口)山货交易会、城口山地鸡品牌推介会、第二届“城口名菜”评选和春秋两季购物美食节活动。开展农超对接活动,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3000万元。发展网络零售业,成立宅乐居专业网络零售公司。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户,商贸流通市场主体突破5000户。

四是发展旅游产业。完成中国亢谷景区第一期建设任务。川陕苏区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项目、北温带苗木种源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发展“大巴山森林人家”339户。东安乡兴田村、黄金村被评为全市最佳避暑休闲乡村。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大巴山(重庆·城口)消夏养生节、第四届中国大巴山(重庆·城口)彩叶文化旅游节、“中国旅游日”重庆宣传周、“今年消夏去城口”重庆宣传周等节会活动。2013年接待游客107.9万人次,增长73.8%;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增长99%。

五是加强文化建设。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完成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组织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有序开展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加快推进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全部达标。“渝州大舞台”“巴山大舞台”送演出下乡62场,送电影下乡2446场。发展文化微型企业10家。山神漆器·花瓶系列成功申报为2013年重庆市特色文化新产品。成功举办红四方面军挥师城口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六是做好高山生态扶贫。城口在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主要发展以林为主的效益农林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在其余区域重点发展绿色工业以及其他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产业,尽量减小生产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大力减轻生态承载压力。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抓手,把生活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地区、高寒山区的6.7万人实施梯级移民搬迁到河谷地带、乡镇场镇或县城,腾出更多空间用于维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截至2013年,“扶贫攻坚推进年”工作成效明显,制定出台“1+10”扶贫开发政策体系,建成扶贫骨干产业园2个。发展旅游扶贫示范片区3个、示范村10个、培育示范户600户。完成2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30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6个百分点。

七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创建市级生态县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指数73,森林覆盖率62.9%,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352天,位居全市前列。县城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5%,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有序推进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负氧离子监测。成功举办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2012年,城口县被确认为全市森林保险试点县,全县三个乡镇和2个林场纳入试点,森林保险取得了较好效果。2013年,城口扩大试点面,将10个乡镇和2个林场的120万亩森林纳入森林保险试点。城口还进一步加强了污染源头及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饮用水源地涵养、河流治理、地下水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以强大的监测执法力度和严格的监管责任,严厉打击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通过这些艰辛不懈的努力,城口的生态基础更加牢固,打造出天蓝、水净、地绿、宁静的美好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城口的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0%,森林覆盖率超7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基本建立起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成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到2020年,建立起符合生态涵养发展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制度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既定目标,城口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实行生态涵养发展、建设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区,不仅仅要做好保护,而且要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向生态要效益。只有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溢出效应”,更好地造福全县人民和子孙后代。

2014年,是城口新百年的开始,全县各级各部门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展开了大胆的实践探索。城口全县各级各部门,全体干部群众,将大力加强生态涵养、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并全力构筑发展支撑、切实强化工作保障,以更饱满的精气神,为一个富庶文明美丽幸福的新城口而再立新功。

岚天乡高山移民新村 朱先令 摄

责任编辑:张勤

猜你喜欢

城口县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新闻就在基层群众中
城口县完成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田间测产市级验收工作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城口县旅游发展情况的几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