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宣传主动仗 传递强劲正能量——云南日报报业集团鲁甸抗震救灾报道的实践与启示
2014-03-13徐体义王雪飞
□ 文/徐体义 何 侃 王雪飞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报集团责任至上。8月3日,鲁甸突发6.5级强烈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引起国内外的深切关注。灾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迅速作出重要批示,委托李克强总理亲赴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抢险救灾。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迅速启动应急报道预案,以最快的时间集结、最高的效率奔赴、最紧的节奏追踪、最大的毅力坚守、最好的成果呈现,打响宣传主动仗,传递强劲正能量。
见证灾难,自觉担当——以抗震救灾行动为醒目标杆,把服务大局心系人民的职责牢记心中
抗震救灾,检验着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在这场分秒必争的抢险救援中,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第一时间赶到震中现场、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次派出强大团队采访同一新闻事件、第一次超规格报道同一新闻题材、第一次进行全媒体深度融合报道、第一次短时间内报送数量众多的舆情分析报告,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形成了团结鼓劲战胜灾害的强劲正能量,体现了党报集团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
自觉的担当来自于党和人民的热切召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心系群众、服务百姓,是主流媒体和党的新闻工作者始终不渝的坚守。大灾降临、百姓蒙难,我们的坚定指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把抢险救灾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秉持深切的爱民情怀,积极投身抢险救灾一线,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报道灾区实情,反映群众疾苦,帮助基层解难。我们的记者不惧艰危、深入震中现场和灾区群众之中,大力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坚强领导和采取的有力措施,充分报道各级党委政府、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灾区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着力发掘重大典型,讲好云南故事、弘扬云南精神,通过抢险救灾这个大场景和大视角,集中展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取得的实效,生动反映党群血肉联系和军民鱼水深情,充分彰显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自觉的担当体现在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的实际行动之中。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记者奔波忙碌的身影。地震发生后7分钟,云南日报法人微博、云南网法人微博就在本地首家发布新闻,云南网和集团所属新媒体滚动发布动态权威消息。云南日报社昭通分社5名记者冒着余震危险,于19点30分赶到震中龙头山镇,成为震后全国新闻媒体第一批到达震中的记者,从报社派出的一组记者也及时赶上省政府工作组乘机迅速抵达灾区。我们先后派出的83名文字和摄影记者,连夜一一奔向鲁甸、巧家、会泽等多个重点受灾区域,与灾区人民休戚与共,与救援队伍一同奋战。记者从灾区一线源源不断发回最新报道,后方编辑团队持续跟进、密切联动,《云南日报》的报道规模不断扩大,最多时每天达到12个版面。与此同时,加强舆情监测分析,11天里共报送重大舆情分析报告28期(次)、信息50余条,为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聚焦灾区,塑造形象——以抗震救灾的精神为强劲动力,把党报集团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大化扩展出去
在抗震救灾这场大战役中,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形成了互动互补互促的几个平台和阵地:集团媒体集群以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强势正确引领舆论,有效鼓舞抢险救灾的士气;借助国外合作媒体,积极扩大抗震救灾报道的海外传播范围;自觉履行媒体社会责任,发动社会各界倾情援助地震灾区。
围绕“千方百计抢救生命,万众一心抗震救灾”这一主题,牢牢把握“主旋律引导舆论,正能量团结鼓劲”和及时、准确、有序的总要求,把抗震救灾新闻宣传报道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盯住抢险救灾的各个重要节点和环节,全方位反映抢险救援、群众安置转移和衣食住行等保障情况,对伤病员救治、群众自救互救、通路通电通水通信等分专题不断跟进、集中呈现,对灾区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温暖瞬间进行深度挖掘、拓展延伸。《云南日报》接连刊出的《24小时生命大救援》《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鲁甸地震“黄金72小时”救援纪事》《震区加油 我们在一起》《巍巍乌蒙挺起坚强的中国脊梁——写在鲁甸抗震救灾展开七天七夜之际》等重头报道和浓墨重彩推出的系列特刊,全景式展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体军民在大灾面前坚韧不拔、奋力抗击的坚强决心和感人壮举,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行动;《一切为了灾区群众》《大灾面前更显担当》《同心协力凝聚中国力量》等8篇本报评论员系列文章,数十篇署名评论、记者手记,近百条微评论,大量集纳推出的网友声音、通讯员来稿,合力营造了有利于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主流舆论。
鲁甸地震发生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注重拓展传播渠道,直接向海外读者准确全面反映抗震救灾实情。一是发挥网络传播快、信息量大的优势,在组织大量重要稿件推送国内各大网站的同时,通过与马来西亚星洲网合作,分类集纳信息稿件,主动推荐链接,让海外网民及时准确了解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澄清不实信息、有效遏制谣言。二是云报集团与合作的美国《国际日报》、印尼《国际日报》、缅甸《仰光时报》和《金凤凰报》等沟通联动,通过组织新闻专刊等形式,及时准确地报道地震灾情、救灾进展,向海外网民、读者展示中国党和政府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引发海外读者普遍关注并表达对灾区的捐助愿望。
云南网及时开通“抗震救灾网络应急平台”,为灾区群众提供救援资助、寻找亲友等多项资讯服务及救灾帮助,金碧坊论坛滚动发布地震灾情和救援信息300余条,累计点击16万余次、评论近千条。《春城晚报》开设“春晚手拉手”专栏,搭建信息互通帮扶平台,发起“春晚力量 大爱乌蒙”专项募捐赈灾救助行动,积极帮助灾区群众抗震救灾,目前已募集善款近百万元,专门用于资助灾区青少年学业和校舍援建。云报集团除向灾区捐助100万元外,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纷纷贡献爱心,主动捐款达16万余元。
拼搏一线,锤炼作风——以抗震救灾的经历作为鲜活教材,把队伍的精神和能力有效激发出来
哪里有灾情就奔赴哪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媒体成为抢险救援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在灾区,云南日报报业集团80多名记者拼搏在一线,与救援队伍并肩作战,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党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抢险救灾中发扬光大。
大灾面前,集团领导和记者编辑同步上阵、冲锋在前,把抗灾抢险的现场当作发挥舆论引领作用的战场。集团社长和两名副总编辑直接到灾区现场指挥采访,总编辑和副总编辑坐镇夜班统筹调度,前方记者争分夺秒采写供稿,后方编辑团队通宵达旦编审传输,十几个昼夜“连轴转”“两头白”。“在路上心里才有责任,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抗震救灾就是“走转改”“三贴近”最好的练兵场。尽管余震不断、山体垮塌、滚石滑落,有些路段全部被埋、巨石挡路,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通过,但记者义无反顾,为及时赶到现场,风雨中徒步跋涉动辄10多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无论是地震废墟上、滑坡山体间还是救援抢险处、物资捐赠点,记者们的足迹无处不在,他们一身汗、两腿泥,用自己的赤心、笔触和镜头,忠实记录着灾害的痛苦、坚强的希望和一个又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危难关头,记者既是新闻宣传的尖兵、冲锋陷阵的勇士,也是群众托付真心的亲人。对灾区群众的困难、痛楚和抗争,记者亲历亲闻、感同身受。采访途中遇到伤员转移便主动让路,救援现场人手不够便投身其中,有的记者几天顾不上洗把脸,吃的是冷水泡方便面,住的是危房帐篷,多名记者生病受伤坚持不下火线,与灾区人民水乳交融、须臾不分。从抢救生命到安置转移,从打通道路到保障吃住,从中央领导到基层干部,从部队官兵到志愿人员,他们克服困难一路追随、全程反映,一篇篇报道、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画面、一位位典型,有情有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充满感染力和吸引力。
考验时刻,主流媒体更当求真务实、头脑清醒,处处体现自己的责任、良知和操守。为了报道的真实、准确、全面和深入,记者坚持用身心体验和采访,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报道。在一线记者发回的各类体裁的稿件中,既有鲜活的事例,也有切身的感悟,于细微处见深邃,在细节中出亮点。除了采写和推出大量正面报道,我们还及时反映灾区面临的实际困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诉求,写出不少观察式报道,向省委、省政府和前线指挥部提交。
书写典型,提升自我——以抗震救灾报道的成效为案例,把主流媒体的改革发展推向新的水平
在这次抢险救灾报道战役中,《云南日报》坚持创新报道理念、报道方式和报道机制,动态报道、现场新闻、评论引导、典型宣传等齐头并进、立体呈现,成效明显、反响强烈,特别是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边防战士谢樵、村党支部书记李立安、老党员陈有富、村民小组长周清顺等大批先进典型,不仅感动了广大读者和受众,同样给我们自己深深的教育,加之奋战在灾区一线和坚守在后方岗位的记者编辑的优异表现和拼搏奉献精神,对新闻队伍的成长和提升,产生了莫大的激励和带动效应。通过回顾总结,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主流媒体的独特优势及引领作用,关键时刻立得住。在重大报道中充分发挥党报集团的作用,不断巩固和提升主流媒体的品牌公信力、舆论引导力,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的根本原则不动摇,始终把握主旋律引领舆论、正能量团结鼓劲的取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管情况多么复杂、条件怎么受限、工作多么艰难,都必须确保行动到位、把关到位、报道到位、引领到位;在履行新闻媒体职责的过程中,就是要坚持贯彻“三贴近”原则,不断巩固和拓展“走转改”活动的成果,着力提升新闻队伍的作风状态和能力素质。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危难关头挺得起。重大灾害和突发性事件,往往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舆情比较复杂多变,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云南是一个边疆多民族地区和沿边开放前哨,也是一个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热点事件往往偏多,舆论引导的任务繁重。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加强传播载体、工作机制和队伍能力建设,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应对和社会舆论热点引导中,切实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更加自觉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周边外交战略,维护边疆的稳定和谐。
——进一步强化和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路上闯得过。为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抗震救灾报道,云南日 报报业集团借助媒体互动融合的成果,通过全媒体指挥中心实施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开通使用发稿传播平台,重点整合《云南日报》、云南网、《春城晚报》等集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资源,充分利用法人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视频、政务信息岛等载体,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和立体化传播的合力。顺应媒体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我们要趁势而行、攻坚克难,大力加强传播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不失时机、大刀阔斧地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构建新型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创新运行模式、建立工作机制等方面勇于探索,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强化和推动队伍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始终做到信得过。人才是根本,队伍是保障。注重队伍素质培养、形象塑造和能力提升,必须常抓不懈。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新闻报道上出彩,在作风建设上显效,为新闻队伍的培育和提高提供了鲜活宝贵的教材,我们要将其有机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培养之中,激励广大干部员工坚守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为党的新闻事业奋发有为、再创佳绩。
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已告一段落,艰巨繁重的恢复重建刚刚开始。回眸与灾区人民相依相伴、心手相牵的日日夜夜,心潮难平。在出色完成抗震救灾各项报道任务的同时,我们的信念在一线筑牢、作风在一线锤炼、能力在一线提升、形象在一线塑造,收获良多。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将成为铭刻在我们心中的珍贵记忆;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将激励我们为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云南篇章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