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人订制》:王朔想说什么?

2014-03-13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私人订制范伟王朔

林 沛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00)

《私人订制》:王朔想说什么?

林 沛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00)

作为一个有风格的作家,王朔一方面标榜“解构”“间离”,另一方面也常常在电影中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对人生的形而上的感悟。《私人订制》延续了王朔一贯的风格,但又有所改变。本文探讨了王朔在《私人订制》中的变化,认为如何找到一种方式适应当代“青春”叙事,是王朔需要探究的问题。

私人订制;王朔;冯小刚

借电影角色之口表达人生感悟,使“不正经”的冯氏喜剧留下了供观众回味和把玩的空间,也使冯小刚的“贺岁”系列电影既搞笑、又发人深省,形成了“冯氏喜剧”独具特色的个性表达。而这亦是王朔推崇的喜剧之道。一方面,他标榜解构、“间离”,用反讽造成荒诞的喜剧效果;另一方面,王朔就如同他笔下的“顽主”们,虽然“不正经”,但却始终对天地万物、人间百态抱持着一股敬畏之心,始终关切着社会变化中那些不变的东西,心中有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因此,王朔在每部喜剧的最后,一定会表达对友情、生命、世事的形而上的感悟。比如《甲方乙方》的最后,“好梦一日游”的几个合伙人发现替人圆梦并不赚钱(事实上暗示了市场经济与实现理想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遂决定将公司做成慈善组织;《非诚勿扰》的最后,扎根日本的好友邬桑一路唱着歌掉眼泪,表达了对于友情、故乡的眷恋;而《非诚勿扰2》则是近年来王朔表达人生感悟的顶峰之作,影片中,李香山(孙红雷饰)在众亲友面前提前举办了自己的葬礼,和着仓央嘉措余音绕梁的《见与不见》,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悲切和超脱。可以说,王朔在“解构”过后不忘“建构”,“俗”中见“雅”的品格使王朔有别于普通的喜剧作家,在当代文学中(尤其是在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推波助澜下)占有一席之地。

还在批判现实,只是更温和了

如果说《顽主》的“3T公司”和《甲方乙方》的“好梦一日游”是在戏仿革命话语、讽刺阶级思维(在《私人订制》开篇的第一个故事中,我们仍然能看到戏仿革命的影子),那么《私人订制》讽刺的主体则从“阶级”转向了“阶层”,前者反映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阵痛,后者则折射了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中国社会不可调和的阶层矛盾。简单来说,除了第一个段落外的三个故事分别是:让范伟扮演的领导司机当了一把领导,过了一把受贿、色诱的瘾;让李成儒扮演的大导彻底“雅”一回,以弹棉花为生的王宝强则一夜之间成了俗不可耐、享誉世界的“大导”;宋丹丹扮演的“丹姐”,做了一辈子的清洁女工,得到“私人订制”为她量身订做的“一日富婆”。在这几个故事中,王朔仍毫不掩饰对现实批判的锋芒,尤其是在范伟扮演领导的故事中,范伟的台词“让社会的不良之风吹进来……尽情地腐蚀我”,展现了当代中国官场无比丑陋的一面。

向人民群众最反感的地方开炮,向来是王朔的拿手绝活,在《私人订制》中,他更是毫不留情地涮了一把人间现实,并直指社会毒瘤:权和钱。可能是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也可能是常年多病,王朔似乎变得温和许多。相比《顽主》和《甲方乙方》时期,他逐渐收起对社会丑恶无法掩饰的鄙夷和轻蔑,多了一丝宽容和温情。如果说这之前,王朔是居高临下的看待人情世态、将自身超脱于他所讽刺的对象之上的话,那么《私人订制》则显示出王朔真正进入了这些对象之中,用更委婉的语气诉说他的不满,表达一份理解之情。最突出的就是在范伟的故事中,王朔舍弃了一贯的脸谱化,不再完全丑化对象,他并没有将贪污受贿的官员一棍子打死,而是通过“替人圆梦”的形式,使范伟面对诸多钱色诱惑还得保持毫不动心,通过各种“圆梦”手段使主角切身感到,腐败并不是一官一人可以抵制,而是体制的问题。相信所有观众既笑了一把范伟,也在自己心中打了个问号:如果我是他,我真的会保证为官清廉吗?通过这样忏悔式的自问,王朔试图使观众能够在真实生活中谅解这种丑恶。

本片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丹姐”一节,这个故事更强烈的流露出作品的去讽刺和妥协意味。首先,有别于之前顾客提出“圆梦”,丹姐的“一日富婆”是马青赠送的,这就削弱了讽刺的初衷。其次,虽然这段故事嘲讽了日益夸张的收入差距和昂贵房价,但影片并未流露出仇富之意,王朔借葛优之口对丹姐说:您看到的有钱人并不是真有钱,他们的钱而是银行的,这些人每天一睁眼就要想着怎么拼命赚钱才能还上银行利息。当然,最令人动容的还是当丹姐过足了富婆瘾坐在回家的车里时,响起了这样的歌声——“时间都去哪儿啦,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这是王朔擅长的生命感慨,也使观众的情绪达到了一种狂欢的高潮,千千万万如丹姐一样的普通人,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为了家人的幸福、孩子的成长任劳任怨,或许根本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的梦想,时间长了他们自己也忘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是什么。虽然“私人订制”只是一场白日梦,但丹姐很知足,当第二天早上的太阳升起,她仍要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窗外的路灯星星点点,当繁华落尽之时,丹姐的背影也慢慢消逝在胡同深处,这里面既有感慨、又有无奈,感慨的是无数如丹姐一样勤勤恳恳的劳动大众,迫于生活压力,一生就这样被埋没的度过了;无奈的是,影片只能让丹姐留下一个背影,却无法改变什么。

可以看出,在《私人订制》中,王朔通过描述人们“阶层互换”的梦想,最终并未实现这些梦想,而是试图让人们宽容社会中的不平等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一种宽慰的结果,影片中的人们并未因为“圆梦”而成为讽刺的对象,反而通过“圆梦”的行为都体会到了彼此的不易,进而更加宽容、更加认真地看待自己的人生、对待自己的工作。

还在诉说感悟,只是更难懂了

2012年底,《一九四二》排片贺岁档,影片的艺术价值极高,用王朔的话说就是,“你一定要把这电影给拍了,拍完了,再干什么,都不寒碜。”冯导本人自然也寄予厚望,“我不用再左顾右盼了,我最想拍的片子拍完了。”但已经习惯与“冯氏喜剧”一起过年的观众们涌入影院,却发现这是个民族灾难片,给原本应该热闹的贺岁档蒙上一层阴霾,随后,票房毫无疑问地遭遇滑铁卢,打从冯小刚执导《甲方乙方》算起,这还是第一次亏本。冯导并不像自己说的那么超脱,仍然“左顾右盼”地希望替华谊再把钱赚回来,《私人订制》作为“力挽票房颓势”之作,打上了冯小刚+王朔+葛优“铁三角”的金字招牌,不惜被人诟病为《甲方乙方2》,也一定要重演“顽主”“造梦”的故事。如果从这个背景理解《私人订制》的诞生,我们至少能够明白,为了驱散《一九四二》的票房噩梦,《私人订制》更像是王朔为票房注入的一剂强心针,这种仓促和急于求成直接导致了影片多个故事的混乱和不知所云。

最难懂的当数中间李成儒扮演的“大导”“换血”的段落,连标题都起得很骇人——“一腔俗血”。“大导”拍了太多叫座的俗片,获得“最俗”奖无数,借着“奥斯卡最俗导演奖”、“最俗终身成就奖”的梗,事实上是冯导无奈的自嘲:一个拍片俗到家的导演,得了太多“最俗”奖,决定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拍片”,为了让自己拍的片变“雅”,不仅住在农民工住的旧工厂里,而且与王宝强扮演的弹棉花的人换血,以表示自己变“雅”的决心。本来,这个段落可以做到对伪装“雅”文化的冷嘲热讽,达到黑色幽默的效果;但可惜的是,王朔只突出了几个他认为重要的叙事节点,情节并未完全展开,整个故事没有平铺直叙,只有高潮迭起,因此故事虽然“黑色”,却并不“幽默”,反而显得突兀,观众看了上茬接不上下茬,既不好笑又奇怪。

影片的结尾,王朔为“私人订制”公司的成员们也量身订做了一份梦想——以葛优为首的四位造梦师向大自然道歉、向山川河流道歉。王朔借四位主角之口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表达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哲学,浸润着一股超脱的感性王朔还是在喜剧背后露出了他公知的本来面目,希望观众在笑过之后回归静思冥想。这份哲人之心与本来就很混乱的故事拼凑在一起,只能显得矫情,并使全片叙事更加琐碎,犹如一幅金光灿灿的马赛克,美丽却是破碎的。尤其当我们看到“80后”“90后”们逐渐成为观影的主体,对于王朔来说,他讲述故事的最好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如何找到一种方式适应当代“青春”叙事,是王朔需要探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私人订制范伟王朔
在柏林收到“私人订制”礼物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范伟,深情男人不忽悠
喜剧明星范伟:爱如阳光照亮了生活的沟沟坎坎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这不是在救助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