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元及第的冯京

2014-03-13梁杰荣

西江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状元

梁杰荣

三元及第的冯京

梁杰荣

冯京,字当远,北宋藤州(今藤县)人。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出生,在藤城城西读了几年私塾后,又迁到鄂州落户,此后便在鄂、湘等地游学和历练。

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冯京在鄂州参加乡试,名列举人第一(称解元);仁宗皇佑元年参加礼部会试,中了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接着参加殿试,又中了进士第一名(称状元)。我国自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实行开科取士起至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废科举制止的1300年之间,留有姓名的状元约有600名,其中连中三元的仅13人,冯京是其中之一,也是宋朝最后一名三元及第的状元,史上称为“冯三元”。

出生传奇

作为一个三元及第的状元,冯京的出世便颇具传奇色彩。

冯京的父亲人到中年后,妻子尚没给他产下一男半女。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十分盛行。为了传宗接代,冯父有心纳妾,但又怕妻子不高兴,因此,便整天闷闷不乐。其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够延续冯氏香火,冯妻终于放下自尊,劝他纳妾。

一次,冯父因做生意路过京城,看到有一老者将一个楚楚动人的女子卖身,心一动,便将她买了下来,打算纳她为妾。当他听说女子是因为家里欠债而被父亲卖身时,不顾那女子的反对坚决送她回家。

女子的父亲正在家里后悔莫及,见冯父把他女儿送回来,不禁喜出望外、老泪纵横。

冯父回到家后,冯妻问丈夫怎么还不把妾侍买回来,冯父便把买妾的经过告诉了妻子。冯妻听后,流着眼泪说道:“夫君,你的心地太善良了,上天对如此积德的人是不会亏待的,不必担心我们没有儿子。”不久,冯妻果然怀孕了。看着妻子不断隆起的肚子,冯父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整天乐得合不拢嘴,生意也出奇的好。

令人惊奇的是,在冯妻即将生产的那天傍晚,乡里邻居都恍惚见到一群鼓乐队,锣鼓喧天、浩浩荡荡护送着一个状元郎来到冯家,那场景,十分逼真,十分壮观。当天傍晚,冯京便呱呱叫着来到了世上。

顽皮仗义

随着冯京的长大,冯父把他送到藤城城西的私塾读书。冯京十分聪明,所学文章,老师只要教两遍,他便基本明白了,深得老师的喜爱,被称为“神童”。

冯京不但聪明,而且还十分贪玩,经常带领一帮同龄伙伴到浔江和北流河边玩耍,害得家长担心不已。

冯京上学读书时,路上时常有恶狗围着同学狂吠,吓得胆小的同学胆战心惊。为了同学的安全,冯京只身来到县衙求见县官,要求打狗。县官见冯京年龄虽小但胆子不小,且有仗义的品格,便对他说道:“你且作一首打狗赋出来,如合我心,我便下令打狗如何?”

冯京一听,稍作思考,便挥笔将打狗赋写了出来:团饭引来,善掉续绍之尾;索绹牵去,惊回顾兔之头。

县官惊叹冯京的才华,立即下了打狗令。从此,同学们上学便不再受到恶狗的惊扰。

不忘旧情

冯京刚到江夏之时,尚无功名,心情不好时便常到酒家纵酒,经常醉得一塌糊涂。

一天,冯京喝醉酒后,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在江边坐下,一会便呼呼大睡起来。

有一渔夫打鱼归来,浑身困倦,便在舟中睡了起来。朦胧中似听见有人呵叱道:“冯侍中在此,安得不避?”渔夫惊起,借着月光在岸边寻找,看见一年青人和衣熟睡草丛中,一问,果然姓冯。渔夫立即作揖拜见,把梦中的情形告诉了冯京。渔夫请冯京到自己的船上休息,天明后,又用船将冯京送回城里。

冯京对自己的这次奇遇一直念念不忘。功成名就后,他特地派人寻访那渔夫的下落,却再无渔夫的踪迹。

冯京初到武昌时还是非常贪玩,常常深夜不归。一次因深夜游荡与人争吵,被巡夜的街卒拘留,幸得当时的武昌郡守王素极力为其开脱,才得以释放回家。

一次,冯京奉命出使关中,王素正在渭地带兵,两人见面后,把酒言欢。

席间,冯京与王素亲切地谈起了过去的事情,谈到高兴处,两人不时放声大笑。席间,冯京还作诗一首赠给王素。诗中有云:“吞炭难忘当日事,积薪深愧后来思。”意思是说,即使改变了面貌声音(暗指地位身份的改变),我也忘不了当年被街卒拘留之事;即使后来居上(暗指自己此时的地位超过了王素),我也为难以报答你的大恩而惭愧。

按常理,一个人当上大官之后,最忌讳的就是别人翻出自己未成名之前的丑事,哪会像冯京那样主动向故人谈及,并写进诗文中去呢?

冯京的坦荡胸怀,令王素十分感动,他称赞冯京是一个正人君子,今后必定前途无量。

三元及第

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冯京在武昌参加乡试,阅卷官庸谬寡鉴,十分嫉妒冯京的才华,欲将冯京罢落,但又怕东窗事发不好收拾,便打算把冯京放在最后一名。幸亏监试的礼部官员拆封试卷时,对冯京的文章大为赞赏,极力推荐冯京为第一名,冯京方才得中解元。仁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冯京在参加廷试时一举夺魁,中了会元。

冯京进京时要经过长江,开船不久,江上便风高浪急,几乎令船只沉没。一船人在惊涛骇浪中到达对岸。但是,第二年春天,冯京高中状元后,再次经过长江时,江上却是风平浪静,船只安然平稳地过了江。有感于此,冯京乃题诗江亭云:“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意思是说,想不到连江神也这么势利眼,见我高中了,态度也变得谦恭起来,也就难怪世人了。

殿试是在朝廷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谁若中了状元,便是前途无量了。

冯京参加的那次殿试,高手林立,人才济济,最要命的是对手中有大臣张尧佐的外甥石布桐。张尧佐是皇上最宠爱的张贵妃的亲伯父,对于这次殿试,他是志在必得,一心要将状元帽戴上外甥的脑袋。因此,早在考前便以重金收买了监考人员和阅卷官员,要他们务必将石布桐取为第一名。为阻止别的考生冒头夺魁,张尧佐除了调查清楚谁有实力外,还特地请来法师预测状元到底出在谁家。当法师说出今年的状元将会出在冯家时,张尧佐立即找到试院登陆官,吩咐如果有姓冯的考生报名,一律不准列入准考名册和应试名单,企图将竞争对手扼杀在报名环节。

有好心人将这一情况告诉冯京后,冯京冥思苦想,最后决定改姓名报考。他把“冯”字的两点移到“京”字旁,“冯京”便变成了“马凉”。殿试结果一公布,“马凉”果然高中第一名,成了状元。

改名换姓考状元,是要犯欺君之罪的。冯京中了状元后,便将自己改名报考的苦衷巧妙地告诉了仁宗皇帝,并向仁宗表态将誓死为他效忠。最终,仁宗为冯京的才能和忠心打动,不再追究他的欺君之罪。从此,仁宗皇帝对冯京不断地提拔重用。

冯京三元及第后,虽然功成名就名闻天下,但对自己少年读私塾的藤州始终念念不忘。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仁宗皇帝问起冯京少年读书的地方时,冯京充满深情地回答说:“我读书的地方叫藤州,那里有一条美丽的大江叫浔江,有一条美丽的大河叫北流河,藤州就处在江河的汇合处。那里的河水十分的清澈,河里的鱼类众多,且味道十分的鲜美;江河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四季常青的松树,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那里的乡亲十分热情好客,那里的老师授课非常的认真,所以我常常梦见家乡美丽的风景,常常梦见家乡的老师和乡亲。”

仁宗皇帝听得十分开心,哈哈大笑:“好地方!好地方!藤州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啊!”

两娶相女

冯京年仅28岁便三元及第,算得上英华盖世,少年得志。如此人物,立时成为京城不少豪门富户择婿的理想对象。

考场阻击冯京失败后,张尧佐便改变了方向,决定拉拢冯京为自己所用。于是设宴将冯京请到张府。冯京一进张府,张大人不由分说便给冯京披上锦袍玉带,又搬出贵重嫁妆让冯京过目,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冯京,并称这是皇上和贵妃的旨意。从拦阻冯京当状元到欲招其为婿,张尧佐为的是拉帮结伙,壮大私人势力。冯京一眼看穿了张尧佐的险恶用心,以父母从小便给他订了亲为由断然拒绝了。

冯京在藤州时父母确实为冯京订下了一门娃娃亲,女方的名字叫王文淑,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其父便是后来成为兵部郎中的王丝,所以冯京和王文淑真的是青梅竹马。他们的感情,经过岁月的考验,基础非常的牢固。冯京与王文淑结婚后,俩人恩恩爱爱,过了一段十分甜蜜的日子。然而天妒红颜,几年后,王文淑便一病不起,撒手归西了。王文淑病逝后,冯京消沉了一段日子。

张尧佐见到王文淑死了,感觉拉拢冯京的机会又来了,便再次派人上门提亲,但冯京识破了他的用心,毫不犹豫地再次拒绝了这门亲事。

看到冯京一副消沉的样子,爱才的当朝宰相富弼感到十分心痛。为了让冯京再次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他亲自做媒将自己文静好学、能诗善画的长女富若兰许配给冯京续弦。

婚后,若兰与冯京琴瑟和鸣,恩爱非常。但冯京的婚姻道路注定充满坎坷,冯京与若兰仅仅过了几年幸福而甜蜜的生活,若兰便因操劳过度不幸去世,再次给予冯京无情的打击。

与文静的若兰相映成趣的是她的妹妹若竹。若竹是一个极其好动、十分活泼可爱的女子。姐姐嫁给冯京后,在与冯京的交往中,她对这个博学多才且相貌英俊的姐夫早有好感。现在姐姐不在了,看见姐夫终日奔波操劳,寂寞空虚,便有意接过姐姐的班,把姐夫变成为丈夫。

知道小女儿的心思后,富宰相再次作主,将若竹续嫁给冯京。一对漂亮的相门姐妹花同嫁一人,在我国的历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冯京就是这个幸运儿。

“三魁天下儒,两娶相门女”便成为了冯京人生历程中不得不说的故事。

情系百姓

冯京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农民的艰难有着深深的体会。他在年轻时便发誓如有机会当官,一定要将百姓的冷暖放在第一位,绝对不做一个贪官、狗官。

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冯京被派往荆南府任通判。当时荆南府所属的几个县,连续遭受旱涝灾害,粮食失收,百姓饥不果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冯京到各县视察灾情后,一面如实上报,一面责令受灾各县的县官,依据各地灾情轻重,对灾民分别给予减免田租赋税。同时,命令各县动用“战备仓”的粮食救济灾民。此外,冯京还发动绅商富户捐钱捐物赈灾,帮助百姓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一年后,冯京因政绩突出奉调回京。当地百姓知道后,扶老携幼拦着冯京的马车,拉扯着他的衣服,不让他出城,恳求他留下来继续当他们的长官。冯京只得半夜悄悄出城,赴京就任。

皇祐四至五年间(公元1052至1053年),冯京先后在朝中的集贤院、登闻鼓院、磨勘司和吏部南曹三司任职,并被任命为同修起居注,负责侍从皇帝及记录皇帝言行。后来,他又被提拔为帮助皇帝起草诏令的知制诰。

无论身任何职,冯京都抱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不忘老百姓的冷暖。

爱才惜才

冯京任知贡举(主考官)时,一个名叫张舜民的书生参加进士考试,不慎在做诗时重复押了一个“明”字。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张舜民以为必定落榜无疑,心灰意冷,整天无精打采。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张榜公布时,他竟然名列第四。自己是一个无任何背景的考生,到底是谁在暗中关照他,张舜民百思不得其解。

20年后,张舜民担任朝廷秘书监,被派出使辽国。路经大名府时,冯京正在那儿任军政长官。在招待宴席上,冯京对张舜民说:“治平初科举时,看到阁下在诗中重复押了一次‘明’字韵,本想弃之不用,但阁下在策论中纵述富民强国之道,磅礴大气,是一位可造之才,于是录取上榜。如今阁下身为秘书监,荣膺重任,果然是一位天造之才。”

张舜民一听,才知道自己20多年来念念不忘的恩人就是冯京。施人以恩而不求以报,让张舜民对冯京的人格肃然起敬。

冯京担任管人事的官员时,曾经先后向朝廷举荐过苏东坡等一批有才华但尚未被人赏识的书生担任官职。苏东坡等人后来在文学、政治和军事上建树颇多。特别是苏东坡名列“唐宋八大家”,在文学上的成就世代瞩目。冯京在与苏东坡等人的交往中,常常说起家乡藤州的美丽,令苏东坡等人对藤州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后来苏东坡被贬海南路过藤州时,两次在藤州逗留,并作诗留念。

苏东坡十分感激冯京对他的栽培,在冯京任益州太守时,苏东坡曾经专门写了一首《何满子·寄益州守冯当世》,以此感谢冯京对他的知遇之恩。这首词里说:“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唱着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

戍边良将

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冯京被任为陕西安抚使经略边疆。他到任后,下令边境各县迅速修筑城池、砦堡,准备器械粮草备战。并重建古渭寨,用以阻挡西夏南侵,同时安抚西蕃各部,授予他们的首领以适当的官职,断掉了西夏国南下的通道。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西夏国派遣国使向宋朝廷进贡求和,朝廷优诏答应。

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茂州蕃部起兵反宋,他们的首领阿丹发兵进逼鸡棕关,准备攻夺成都府。皇帝下诏任命冯京为成都府军政长官,率兵镇边平乱。

冯京进抵茂州后,和阿丹叛军列阵相对。为了减少伤亡,冯京派人前往叛军驻地,劝说阿丹息兵宁民,使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阿丹听后,当即后退十里扎营。随后,阿丹又派来一名部下讲和,表示愿意投降。冯京接受阿丹投降,并对叛军众人发给粮食、种子和农具,让他们回家安居生产。由于冯京治军整肃,威震边境,并坚持执行安抚政策,敦睦民族关系,促进汉、蕃团结,此后,茂州一带人民安居乐业。

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冯京66岁,被朝廷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第二年,他先后被任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后来,他又改任御史中丞,直至枢密使,参知政事。自元佑五年开始,冯京反复5次请辞官职,皇帝都不批准。元佑六年,他第6次请辞,得准以宣徽使太子少师退休,加封太子太保。

为官之道

冯京一生辅佐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为四朝大臣。冯京能够成为四朝元老,与他的政治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他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当什么官,全由皇帝或是上司的安排,从没非分之想,因此即使受到对手的攻击,也不致陷于死地。如神宗即位后,深感人才缺乏,立即将被贬为扬州知府的冯京召回来,让他重新担任韩林学士,改御史中丞。

王安石担任宰相时,为富国强兵,全力推行新法。冯京是保守派,十分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于是向皇上上万言疏,驳斥其变法的种种不是。王安石知道后,对冯京的行为十分愤怒,公开指斥冯京的言论为歪门邪道,是对皇上的大逆不道。为了搬掉拦路虎,王安石上奏神宗皇帝要求撤消冯京的职务。但在统治者神宗的眼里,根本没有“红脸和白脸、忠臣与奸臣”之分,大家都是他统治天下的工具,两者缺一不可。当时神宗同意变法,所以他允许改革派在一定程度上得势,但一定要有反对派对他们进行牵制,否则,有可能出现控制不了的局面。因此,神宗不但没有认为冯京有罪,反而对他赞赏有加,任命他为枢密副使。

神宗在位时,冯京升至政事堂,掌握了国家军权。后来,冯京又受到权贵吕惠卿造谣中伤,神宗偏听偏信,将其罢放到安徽毫州,但不久神宗查明冯京在政治上确实没有什么野心,对自己一直忠心耿耿,所有罪名全是他人强加,再次召冯京进京任枢密院,对冯京十分信任,视为心腹。

其次,冯京具有极高的政治天赋,这从他不惜改名换姓高中状元的做法,便可看出。冯京能够历四朝而不倒,并非运气使然,而是他看透了官场的生存之道,既能圆滑地与各个官员周旋,又有过人的政治才能和业务能力,因而深得当时统治者的喜爱。

此外,冯京在努力学文的同时,还花钱请武师教他习武。经过长期的锻炼,冯京不仅习得一手好功夫,而且练就了一副健壮的体魄,整个人极具阳光之美。正是因为冯京具有文能治理国家,武能带兵打仗的本领,是难得的全才,才使得仁宗及其后来的皇帝对他赞赏有加,屡屡给予重用。

著作甚丰

虽然政务繁忙,戎马倥偬,但冯京却热心著述,著作甚多。著作有《潜山文集》和奏议三十卷及大量诗文。可惜的是,《潜山文集》并没有流传下来。下面这首诗便是冯京留下的诗作:

天密丛之晓,清风一两余。

三长太史笔,二典帝王书。

接武何知者,沾恩匪幸欤!

冯京除了博览群书外,还十分热爱书法,认为练习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冯京在书法方面是专门下过功夫的,其书法不仅师从多家,而且名碑名帖搜罗颇丰,怀素《自叙帖》刻本之一曾经其手。明代大学者、鉴赏家王弇州在《文氏停云馆帖十跋》中对冯京的书法有极高的评价。

冯京是藤县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受到历代藤县官民的尊敬。早在宋淳佑年间,知藤州李万访得冯京断碑记载时,就将断碑刻于石。至明代,广西学政费克忠和知县唐候等,又在城西冯京读书处建三元书院(现已毁)。

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农历四月三日,冯京病逝,享年74岁。皇帝特赐龙脑水银入殓,罢朝一日,亲到冯京灵堂祭奠,赠司徒,谥文简。

责任编辑:傅燕兰

位于藤县藤州镇胜西村的冯京父亲冯式之墓

猜你喜欢

状元
状元是何物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人人成“状元”既没必要,也不可能
给『状元热』再泼盆凉水
状元商品
“状元热”该退烧了
白发状元
起跑线上没有输赢
全胜
状元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