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育的魅力

2014-03-13董一红

中国德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桌椅春游书包

董一红

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养成教育。用润物无声的教育策略与途径来引导学生去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实现道德自律、自主、自觉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育人方式和追求。但是实际上,“灌输”“命令”“权威”“体罚”等手段并不鲜见。笔者有幸多次感受到李吉林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培养的和润高效与神奇魅力:《我们去春游》培养了一个个文明小游客;《书包的一天》使孩子们养成了整理书包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桌椅》使孩子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公共财物;《集体用餐讲文明》,使孩子们个个成了文明午餐之星。……笔者认为,情境促行为规范培养,有以下一些共同点。

一、在情境中唤醒需要,

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

1. 用“无意思”导引“有意识”,形成心理趋动

创设情境,避免了德育用抽象的纯理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它隐藏了教育意图,能帮助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

例如:《我们去春游》的教学片断:

师:孩子们,春天到了,天气暖暖了,花儿香香的,草儿绿绿的,小鸟喳喳呼唤着我们。在这温暖又美丽的假日里,大家想不想出去走走,来一次春游?

生:想。

师:好,那我们一起出发吧!瞧,公交车来了!【屏显:公交车图片】

生:孩子们,你们会坐车吗?现在,这里就是汽车门,讲台就是明亮的车厢。【车厢场景】我们该怎样上车呢?那么哪几个小朋友愿意先来上车试一试?

(几个学生上去,在老师的暗示下,自觉地排成一队上车)

师:呀,这个小朋友为什么站着呢?

生:因为座位不够了。

师:是啊,座位不够,就扶好扶手站在旁边。

【播放提示音:车辆启动,请扶好扶手】

师:汽车要开动了。听了刚才的提示,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做做看!

这个教学片断,老师的导入部分,仅仅用几句简单的语言描绘,就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孩子春游的兴趣和需要。这种不显露目的的,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方式,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2. 用“主动角色”替换“被动角色”,促使主动建构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学生看成接纳对象,学生成了单纯吸收的被动角色。然而,教育的意义在于“引领”而非“被教育”。优化情境创设,虽然是外力,却能引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因素的发挥,引导他们作为道德主体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

例如:《爱护课桌椅》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我们的老朋友。它们是谁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相信你们能自己发现。首先请大家从抽屉里拿出纸和笔,请大家起立,不用课桌椅站着写“鸟”这个字。什么感觉?

生1:(体验后)一点也不好写,写得歪歪扭扭的。

生2:我把纸都戳破了,

师:请同学坐下再把这几个字写一遍。

(生体验)

师:坐着写感觉怎么样?

生1:有课桌椅,写字很方便,也能写端正了。

生2:平时天天在课桌上写字,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今天,才觉得课桌椅的重要,它们一直在默默地帮助我们呢。

生3:我发现了,课桌椅就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是啊,它们可真是我们的好朋友。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地感受、思考、发现,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产生顿悟,获得启迪,唤醒了爱护课桌椅的情感和需要,成为爱护课桌椅的主动角色。这样的情绪、情感的驱动,成为一种“正诱惑力”,推动学生去探究爱护课桌椅的方法,促使学生从内部激发出教育者所期望的道德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建构。

二、在情境中镶嵌知识,

轻松愉悦地明确规范

1. 激发后继性有意注意,促使快乐学习

儿童的发展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的。“求知”“好奇”会驱使儿童好学、爱问。传统教育教学中,枯燥的知识传授往往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的动机,从而快乐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我们去春游》这课的“爱护小动物”行为培养教学片断:

师:欣赏了美丽的春光,现在去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动物园,好不好?

师:【出示图片】瞧,猴山到了,被他们吸引的游客可多啦。你们瞧【出示游人私自喂食的照片】这些游客在给猴子喂食呢,那么你们想不想喂好吃的给动物们吃?

生(异口同声):想。

师:咦,动物园的护栏上有一块牌子,上面有红红的字,写的是什么?【出示标牌:请您不要喂食动物】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不能喂食呀,我们因为喜欢他们才给他们喂食的呀!

师:这些问题我可解决不了,我们一起去请教饲养员叔叔吧。【出现饲养员图片,播放录音】

孩子们,来到动物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不能喂食动物。很多时候,游人是在动物已经吃饱的情况下,还在向动物投放食物,这样会把动物的肚皮撑破的。不能向动物扔杂物。一旦动物把塑料袋等杂物吞进肚子里,他们就会很可能会生病甚至死亡。不能在动物园逗动物玩儿。如果它被你激怒了,就会来伤害你。

师:哦,原来是这样!孩子们,从饲养员叔叔的话里,你明白了什么?你又该做些什么呢?

生:(略)

师:那现在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宣传员,把饲养员叔叔交给我们的知识向其他游客做宣传,好吗?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将知识镶嵌情境中,创设了学生喜欢的给动物喂食的情境,引发了认知冲突、心灵的冲突,激发了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小小宣传员,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从道德和谐中体验自足、愉悦感,从道德冲突中体验崇高感,从道德完善中体验自由感、幸福感,从而推动习惯的形成。

2. 帮助掌握方法,提高行为能力

记得有许多学生,到了六年级毕业的时候,书包、课桌都是乱糟糟的,上课了,书本找不到了;要交作业了,本子不见踪影。然而,《书包的一天》这一课行为培养,却使一年级每一个学生的书包、课桌井井有条。下面是这课的教学片断:

师:美美地睡了一觉,小闹钟叫我们起床啦!伸个懒腰,让我们背上小书包高高兴兴地去学校吧!(PPT上学情境图,上学歌)

师:到了学校,我们书包里面的书本怎样摆放才方便、有序呢?你有什么好主意?

生1:把书本按高矮胖瘦排排好。

师:这是一种方法。

生2:按照课程表排好。

师:【出示课程表】这就是今天的课程表,我们按照课程表的顺序将书本从书包的最前面依次往后放,咱们来试一试。

(生练习)

师:书本放好了,那么本子怎么放好呢?

生:要交的本子放在最前面。

师:是啊,本子也要排队呢!

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创设了上学、到校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思考、交流、碰撞,寻找摆放书本的方法,这样细致、具体的指导,增强了可操作性,使学生有章可循,愉快、迅速地提高行为能力。

三、在情境中融合实践,

有滋有味地迁移运用

1. 在真实的“有我之境”中,以“行”养“习”

在《我是班级的小主人》这一课中,教者创设了这样的真实情境: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我们每天需要擦黑板、窗台;每天需要开灯关灯;讲台要人整理;垃圾要有人倒;窗户要有人及时关;课桌椅要有人摆;黑板报需要及时更新……门长、桌长、窗长、灯长、橱长、讲台长……这些岗位都需要人。现在就让我们行动起来,看你能在哪些岗位发挥小主人的作用。【出示岗位证】老师制作了岗位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岗位。然后给适合自己岗位的孩子发一张岗位证。

在真实的情境中,孩子们快乐地实践,感受到了发挥自身价值的愉悦,迈开了履行班级主人职责的第一步。

2. 在模拟的“有我之境”中,以“行”养“习”

例如,在《我们去春游》这课的最后,怎样让孩子养成整理物品、还大自然一片洁净的行为习惯呢?下面的模拟情境创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师:参观完动物园,时间也快到中午了。大家坐下来,尽情地野餐一番,我们的春游活动就要结束了。离开野餐地点之前,大家该做些什么?【出示图片:野餐后的草地上】

生:我们应该把垃圾清理一下。

生:应该把我们的东西塞进书包。

生:脱下来的外套要记得带走。

师:能做好吗?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到前面来试一试。

(一学生尝试做一做)

师:其它小朋友也能像他一样整理好物品,清理好垃圾,记得把衣服带走吗?

现在啊,请小朋友们把铅笔盒拿出来,这就是我们吃剩下的半盒零食;再把铅笔盒里的橡皮拿出来,这是还没有吃的糖果;接着拿出一本书,这是我们带去的课外书;最后把带来的校服也放在桌上,这是我们嫌热以后,脱下的外套。好,现在,就请我们小朋友按照刚才说的要求,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全体模拟练习)

师:再看看周围有没有垃圾?

师:【出示洁净的草地图片】孩子们,今天,我们大家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春光,还学会了爱护花草,保护动物,春游结束前,我们还能把物品整理好,把垃圾清理掉,还公园一片洁净,成了文明的小游客,真棒!

这节课后不久,全校组织了春游活动,老师们注意跟踪观察,发现同学们跟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老师提醒,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清理垃圾,整理衣物,再也不要老师反复的督促叮咛了。

3. 在延续的“有我之境”中,以“行”养“习”

例如:在《集体用餐讲文明》这一课的“争做文明午餐之星”环节

师:孩子们,今天,你们的表现都很文明,如果你们一周午餐表现都很棒,那就可以被评为“文明午餐之星”。(出示表格)

师:老师把奖章送给他。(出示奖章)

师:想得到它吗?好,我们就一起努力!

又如:《我们的课桌椅》

师:学校里的公共财物还有很多,它们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方便,我们也要像爱护我们的课桌椅一样好好爱护它们,老师制作了这样一个评比表格,爱护自己课桌椅,爱护学校公共财物的同学,你的座位格子里就能添上一个大拇指,你瞧!希望大家都争当爱护课桌椅、爱护公共财物的小明星!

这些“有我之境”可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的效应,在学生按照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思考、体验、进行独白、对话、演示、操作等活动时,顿时会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言行。于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去行动,并逐渐形成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齐 欣

猜你喜欢

课桌椅春游书包
新东方捐赠8万套课桌椅
小书包
我的书包
找书包
春游
我和桌椅聊聊天
风躲在哪里
我区圆满完成“课桌椅更新工程”
我们来春游
清明话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