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线教师眼中的德育好教材

2014-03-13施健

中国德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邻里建构道德

近日有幸参与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修订编写工作,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头:我们应该给学生呈现什么样的德育教材?什么样的德育教材才算是好教材呢?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一部好的德育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凸显核心价值

德育教材是广大师生进行道德学习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载体,处于德育课程资源的首席地位,它承载着培养未来公民道德素养、道德能力、道德精神的重任。因此,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国家意志,是编写德育教材的重中之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生命之魂,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的精髓,是德育教材建构的精神支撑与价值取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华夏之子深入骨髓、植根于心灵深处的精神品质,是我们伟大民族发展变迁过程中永恒不变的鲜明特征。因此,一部优秀的德育教材,要能找寻到民族的精气神,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让中华民族的根深深扎进学生稚嫩的心田。以现行苏教版品社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教材单元主题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安排了《让我们来寻根》《大好河山任我游》《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和《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下)四课,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找寻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他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德育教材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应该渗透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在现行苏教版品社教材五年级上册《我心中的那颗“星”》这篇文章里,选择了中国首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飞天壮举作为榜样素材,引领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那颗“星”,透过杨利伟鲜为人知的训练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梦想成真,必定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要实现伟大而美丽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

整体反观品生与品社教材,应该说核心价值观都有所渗透,但还没有达到全面与均衡,在内容的分配比例上有些失衡,能反映时代精神的题材设计不多。另外渗透的方式不太丰富,也不适当,灌输讲解的方式依然居多,缺乏童真、童心、童趣。有些教材光注意了开发、综合、活动的设计,而忽略了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所以,理想的德育教材能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渗透方式,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落实课程内容

2011版的品生、品社《课程标准》是德育教材编写的章法。它与教材之间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反映与被反映,规约与被规约的相互关系。因此,一部理想的德育教材能遵循课程性质,选用切合师生进行道德学习的生活素材,准确、完整地反映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好品德教学方向关。

以现行苏教版品社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邻里生活”为例,教材共安排了三篇课文:《邻居家的小伙伴》《不给邻居添麻烦》《快乐的邻里生活》,相对应的课程内容为:“懂得邻里生活中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根据课程内容点反观这三篇课文,感觉教材中“我”的味道似乎多了些,而“学生”的味道少了些,缺少群体生活中公民意识的渗透。学生学完后对邻里之间应该遵守哪些道德规则是比较模糊的,也缺少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经典文化支撑。

因此,我们在教材修订编写时,依据课标内容设想单元主题改为“我们做个好邻居”,价值引领鲜明;三篇课文的题目设想改为《我家的左邻右舍》《邻里相处要和睦》《我为邻里做什么》,把个体的“我”尽量放进一个与之息息相关的邻里群体生活中;期望透过“邻里生活写真”“邻里伙伴快乐多”“经典故事分享”“小麻烦能解决”“小小讨论台”“我们都是守望者”等主要活动板块的设计,让学生慢慢理解邻里之间互相尊重、理解、帮助、守望等道德规则,并通过量力实践,营造一种文明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睦邻关系。

品生与品社课都是一门养成课程、综合课程。2011版品生课标中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2011版品社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因而,德育教材中所呈现的素材无论是选择的内容、活动的方式,还是学生获得认知与技能都应该是综合的,突显出“品德—生活—社会”之间的高度融合。

三是遵循德性规律

学生德性的养成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发展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德性的发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内在品德的完善,向真、向善、向美等优秀品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离不开学生内生自觉的正确选择。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道德学习回归生活,但这种回归其实在教材中没有深入设计,缺乏真正高于生活的理性回归,未能有效地体现出引导生活、超越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从品德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来看,教材还只是停留在为教师的“教”提供素材这个层面,未能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伙伴”与指引。因而,由于德育教材没有能从真正意义上改善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学生的道德学习依然受灌输、外加的束缚,停留在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未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行为道德水平。这样导致品德教学要么继续流于形式,要么成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圣人教化,甚至压抑了学生核心生活中可以涵养自身的部分。

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的德育教材,一定是站在学生的视角,科学遵循学生德性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呈现给学生的是真实可信、立体多元的生活题材,更重要的是通过巧妙的设计使教材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道德实践、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等自我建构的机会和环境。

四是注重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内部与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包括需求、兴趣、态度等心理过程,而外部则包括外界环境、人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由主观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及意义建构”是四大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对于学生的道德学习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

教材能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需要的适量的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教材最好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具体的、可供选择的研究策略,这样能助推学生进行自我建构。还是以苏教版品社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邻里生活”(设想主题改为“我们做个好邻居”)为例。邻里生活与交往是社会教育的一个缩影与重要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高楼大厦,被嵌入格式化的、彼此隔绝的物理空间之中。这种生活空间导致了现代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的淡漠,互不关心。另一个导致邻里生活出现矛盾的就是扰民现象,缺乏社会公德意识。针对这样的邻里生活,现行教材中设计了一个版块“有了麻烦怎么办?”其中一个问题情境是这样的:楼上叔叔家养的鸽子将粪便拉到我们家窗台上了,很脏,我们家是忍一忍呢,还是找他们说理呢?如果找他们说理,他们不理我们,该怎么办呢?你们家遇到过什么麻烦吗?当时是怎么处理的?还有其它处理方法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充分发表真实的想法和看法,同时,通过“情境”在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会话、思辨过程中,逐步进行价值澄清,将新的认识与已有的经验进行顺应或同化,从而完成自己对“邻居给自己添了麻烦怎么办?”这个问题解决策略的建构。

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指出,由道德困境而激发的道德冲突从而达到一定的道德行为选择是发展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参与道德行动,才有可能进行道德判断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思辨、建构、行动”是德育好教材不可或缺的元素。

总之,如果我们的德育教材能够把握住“核心价值、课程内容、德性规律、自我建构”等四个要素,再加上适当的结构设计以及审美处理的话,那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好教材了。

【施健,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杨艳利

猜你喜欢

邻里建构道德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邻里+”铸就崇川社会治理“小康梦”
邻里图书馆
跟踪导练(五)(2)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道德
邻里之间
建构游戏玩不够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