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14-03-12赵显品

武术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策略

赵显品

摘要:温州南拳是浙江温州地区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了解温州南拳的历史、发展现状与问题,论述保护与传承温州南拳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探究保护与传承温州南拳的具体措施,为实现温州南拳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温州南拳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34—03

1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国际上比较关注的问题,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彰显中国文化特点的重要措施,是传承中华5000年文明,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进程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在单一化、标准化的全球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迅速衰落,拥有这些文化的人也随之消失。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械制作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有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在过去几年中,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曾经陆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挖掘、搜集和整理了一大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保护与推广,对于弘扬、传播中华体育文明,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为当代体育发展服务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 温州南拳的历史追溯

温州自古武风颇盛,在温州平阳,有“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温州苍南则流传着“李家洋的女儿会划船,李家洋的老鼠会打拳”,在南拳的发祥地之一的永嘉瓯渠,也曾流行过这样的谚语:“瓯渠雄鸡也有三路柴(柴大概指的是棍棒,意思是瓯渠的公鸡也会武功)”,那么老鼠打拳,公鸡舞棍,打的拳就是温州的南拳。温州南拳发源于民间,扎根发展在民间,是浙南地区广大民众历来喜爱的健身运动项目,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它是产生、发展和流行于浙南地区的主要武术流派。温州南拳的架势和风格顺应历史变化而不断变化,注重生理与实用性,在全国武术拳种中有其独特之处,被列为全国129种优秀拳种之一。

据1985年原国家体委对全国武术工作的普查要求,温州南拳具有“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特点,温州南拳通常指流传于温州地区的南拳拳种统称,主要有三大流派,刚柔拳法、五龟拳法、虎鹤拳法。每个流派中都许多南拳套路、器械、功力、推马等练习技法。据温州市温州南拳协会主席潘挺宇介绍,温州南拳现存拳种400个,如双峰拳、四门拳、三战拳、七步拳、板凳花、丈二棒等,据1985年出版的《浙江省武术拳械录》记载,“南拳刚柔拳法”中记录拳术名称:由徒手套路70个、器械套路34多个、对练套路11个。

4 温州南拳发展现状

温州南拳作为浙南地区特有地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是劳动人民在古代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并广为流传的运动健身娱乐项目。它既有着民族性、地域性和娱乐性特点,又具有技艺性、教育性和健身性作用。建国以来,由于受到西方的“外来文化”和民族自身的“言传身教”等传统观念思想影响,温州南拳这种古老的、优秀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被现代人所忽略,甚至于走向断层和失传的境地,令人痛心。特别是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步解体,现代竞技武术所倡导的“高、难、美、新”等武术发展改革的因素影响,严重影响了地方传统武术的发展,温州南拳的传承与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

据温州市武术协会与温州市南拳研究会资料记载,2001年温州市武术锦标赛南拳组比赛参加运动员总共8名。2003年温州市武术协会南拳分会成立,首届会员来自我市各县(市、区),共156人,其中女性5人。会员均为各地南拳尖子,多年习武,许多人在重大比赛中获过奖。2006年举办温州市首届南拳精英赛,参赛运动员80余人,大部分都是温州各地区的50周岁以上的南拳老拳师,年轻人数量较少。而温州南拳发展史上有众多的南拳名家,如陈一虎、陈郎青、陈寿喜等相继过世,下一辈没有很好的传承南拳的发展,目前温州南拳主要代表人由潘挺宇、金文平、胡松青等人,其年龄大多也在60岁以上。可喜的是2006年温州市政府把“温州南拳”列入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温州南拳”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公布了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南拳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随着温州南拳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温州南拳的发展提供绝佳的发展机遇。

5 传承温州南拳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1 以人为本,活态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性是它的“非物质性”,在温州南拳这种技艺被表达出来以前,人们看不到、摸不着、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只能通过南拳练习者演练、讲述来表达。因此,与物质类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度更大,所以保护的重点不应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这些文化遗产的持有人(南拳技艺高超的掌握者)。2012年10月,温州市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许多温州南拳拳师名列其中,同时会议还决定文化部门将组织社会力量全力寻找非遗传承人,对掌握独特技艺技能的艺人进行调查、登记,明确落实保护对象,并对其进行适当经济补足政策。

5.2 客观真实,物质化传承endprint

温州南拳属于技能与技艺、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实物收藏的方式进行保护,其最大优势是保存方式的直观性与客观性、真实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组织全市挖掘整理温州南拳古书籍与拳决、编写温州南拳史书,收藏统计温州南拳的武术器械与练功器具等方式进行传承;另外还可组织南拳代表性传承人表演拍摄、录制南拳图片与多媒体影像,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水平再现温州南拳技术风格、武术套路、练功方式,体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传承目标。如《中华武藏》就是物质化保护方式的一个代表,全面记载中国武术的百家拳种,传递中国武术文化,表现武德风范,展现武术精髓。温州南拳可以借鉴《中华武藏》成功运作方式与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将一改传统武术言传身教,难于向世界传递的不利局面。

5.3 全面系统,整体性传承

温州南拳传承的整体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能技艺体系,二是生存环境体系。任何一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多种技艺和技能共同构成的,如果置其他技艺于不顾,只保护其中的某项技艺,即使保护得再好,这种技术也不可能完整的传承下来。温州南拳是建立在温州地域文化基础之上,融会了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集中体现了温州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世界观和人生观,温州南拳不仅包括习练方法、套路种类、技法运用、理论体系等,还包括门派典故、武术轶事、礼节仪式、练习口诀、传承制度等多种形式,它们一起构成了温州南拳文化体系。

5.4 法律保护,制度化传承

2011年颁布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政策。省市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遗产法》开展保护管理工作。由各省市文化与体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温州南拳项目保护与传承制度,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相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开展温州南拳的保护工作;各级政府要制定温州南拳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措施和目标;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温州南拳项目进行资助;建立传承机制,规范代表性传承人的标准与命名办法,对有代表性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传承单位)授予相应称号,通过扶持、鼓励、命名和资助传承人。

6 温州南拳传承的具体措施

6.1 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提高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温州南拳文化资源的价值,加强落实法律制度或者指定规则条列,从政策上与经费上赋予温州南拳文化保护地位,特别是地方文化部门与体育部门要加大温州南拳支持发展力度,每年通过举办的“非遗活动日”、“全民健身日”开展南拳活动,如温州永嘉举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拳表演大会,温州瑞安举办的“南拳全民健身日”等活动,社会影响巨大,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温州南拳文化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地去保护和传承温州南拳文化。同时地方宣传部门、社会媒体、南拳民间组织等要加大对温州南拳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方式传播活动,如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公益广告、节庆民俗活动等来广泛宣传,使每一个温州人在思想意识和观念上认识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转变为行动上的积极保护和传承。

6.2 实施“南拳进校园计划”

学校是文化知识传播的摇篮,在国家的现代教育政策下,每个人都会经过学校学习这一阶段。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广温州南拳的教育健身普及活动,鼓励举办各类南拳比赛活动,实行在省市南拳比赛中获奖的中小学生进行运动成绩加分制度。地方大中小学校应该要挖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南拳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各县市区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开展温州南拳教育传承工作,结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机遇,促进自身发展,这不仅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多样化,更能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实施“南拳进校园”,“南拳进课堂”活动,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练习南拳兴趣,也是温州南拳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6.3 加强南拳理论文化研究

为防止温州南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造成温州这一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立项南拳研究课题,开展温州南拳文化整理工作,鼓励南拳爱好者组建南拳体育与文化社团,成立温州南拳协会与文化研究会,并积极争取在温州地方高校中建立南拳文化研究机构。组织民间社团与地方高校的专家学者走访温州南拳的民间拳师,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理清温州南拳拳种,使之文字化、图片化、图像化,形成方便收藏和传承的资料,便于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开展对温州南拳文化的研究,使之形成一定理论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及时上报给政府部门,积极向政府阐明保护南拳文化的重要性,使政府在保护中加大投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在保护和传承南拳文化时更具科学化、规范化。

6.4 加强南拳文化交流

市级及县(市、区)各级温州南拳协会、分会、俱乐部、基地、中心等各类民间社团组织应在当地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南拳爱好者参加各类南拳推广活动,如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举办各类南拳体育赛事,如举办青少年南拳比赛、全市全民运动会南拳比赛、女子南拳比赛、南拳推马比赛等赛事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各类武术比赛,如参加世界传统武术节、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香港国际武术节、台湾国际武术比赛等活动争获荣誉,增加温州南拳组织与其他武术南拳组织、温州南拳爱好者与其他武术拳种爱好者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提高温州南拳的演练与对抗的技术水平,加强开发温州南拳传统推马技术,制定传统推马竞赛规则,增强温州南拳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促进温州南拳活动的开展。

6.5 加强对南拳传承人的保护

温州南拳传承人是一个活宝库,负载着温州南拳的套路演练、招法运用、仪式禁忌等诸多信息,传承人是温州南拳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通过刻苦的学习、练习,潜心揣摩,广览博采,以超人的才智和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温州南拳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保护好传承人就是倡导温州南拳文化延续性的重要措施。温州南拳是由传承而得以延续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人为载体的,选定好、保护好温州南拳代表性传承人是温州南拳传承与保护的关键环节,乱选、错选传承人会带来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1)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温州南拳的社会文化价值,加强落实制度管理,进一步提高宣传力度,实现温州南拳的保护和传承。(2)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地方高校要整合社会各类科研人员,加强温州南拳文化的挖掘工作,提高学术理论研究水平。(3)发挥地方学校教育优势,走“体教结合”之路,鼓励“南拳进校园”,“南拳进课堂”,加强青少年人群的培养,实现南拳从娃娃抓起的目标。(4)加强与全国其他武术流派、南拳拳种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温州南拳的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适当时机实现南拳的商业化运作。(5)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温州南拳事业的发展,立项专项经费,给予南拳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助。积极努力把温州的南拳项目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温州创建温州南拳博物馆,申报建立“中国南拳之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J].法律文件,2011(2).

[2]浙江省体委武术发掘整理办公室.浙江省武术拳械录[J].武术书籍,1986(10).

[3]金文平.温州柔功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4]袁镇澜.古越武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6]辛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保护与利用[J].河北学刊,2008.

[7]王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武术的危机与出路[J].搏击·武术科学,2009.

[8]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

[9]刘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体育与科学,2007(11).

[10]春潮.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3).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