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形象打动人
2014-03-12魏端东刘善义
魏端东 刘善义
【摘 要】“我要飞得更高”是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乃至全台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报道之一,该系列报道始于200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季。回顾历年来的报道,其中的人物有苦有乐,有笑有泪,有苦涩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梦想,这样的人物才真实、生动。要塑造这样的形象,我们以为,还是要在采访上下功夫,挖掘更多更好的细节。
【关键词】人物报道 细节 形象
“我要飞得更高”是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乃至全台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报道之一,该系列报道始于200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季。每一年的报道从七月中旬开始,到九月初结束,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单条报道收视率始终高于栏目平均数;从社会参与度来看,八年来,借助这个媒体报道平台,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累计筹集资金近两亿元,帮助两万多名贫困大学新生顺利跨进大学校门。
作为该组系列报道的策划执行人和报道参与者,我们试着从自身体会出发,总结该系列报道的特点,为继续做好这项报道而努力。
“我要飞得更高”活动的主体部分,是对当年的贫困大学新生的报道,从体裁上讲,属于人物报道范畴。既然是人物报道,人物形象是否真实、生动,自然是报道成败的直接因素。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讲,那就是:人物的选择始终排第一位。具体说来,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是否的确属于贫困、学生本人的言谈性格如何、全片的第二主角(通常是学生的直系亲属)能否撑起“半边天”等,这些是决定全片播出效果的首要因素。
要核实上述信息,一方面,我们通过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及各地基层团组织,进行前期调查摸底;另一方面,我们要求记者在正式采访前,必须与学生(家人)充分沟通,必须采访学生的邻居、老师、同学等,采访既要做到翔实准确,又不遗漏重点。
选择好了采访对象,接下来就需要记者的精心加工。这个加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讲故事”,如何讲好故事,《第一时间》栏目内早有定论:“细节是关键”。
试举几例。
2013年的新生,长丰县的李英自幼丧母,父亲把她和弟弟拉扯大,这么多年的艰辛,外人难以想象。采访中,李英说了一个小故事,小的时候,父亲带着她在合肥卖西瓜,夜宿街头,有人误以为她被人贩子拐卖,还报警,惹来好一阵折腾。
2012年的新生,六安市的张传敏,与患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记者采访时发现,炎热的夏天,她竟然穿着一双露出脚趾的运动鞋。从这个细节入手,我们了解到,张传敏从小到大都是穿别人的旧鞋,高中老师曾送给她的一双新鞋,她用报纸包了好几层,说是要穿着它走进大学。
2011年的新生,休宁县的汪利胜兄妹,他们的母亲是齐云山上唯一的女挑夫汪美红。在我们之前,汪美红一家三口的故事已经有媒体报道了,为了和其他报道有所区别,也为了捕捉到更多更好的细节,我们的记者选择了和汪美红一起步行上山。上山途中,记者接过汪美红挑的担子,试着为她“减负”,然而沉重的货物让记者和游客几次尝试,都无法坚持。而汪美红竟然挑着它,从山脚走到山顶,一走就是16年。
有了这些细节,贫困家庭的“苦”已经不言而喻。可是,我们的“贫大”报道并不是只为了表现这样的“苦”。该系列报道从2005年启动开始,我们就已经定下了两个关键词:“励志、阳光”,也就是说,虽然“我要飞得更高”讲述的是困难家庭的“苦故事”,但报道的最终落点是积极向上的“不屈精神”。
如何表现这种“不屈精神”呢?还是靠“细节”。前面提到的張传敏,高中期间,每个周末,她都要步行十多里地,回家帮母亲干农活,母亲说,每天晚上女儿干完活再写作业,要忙活到深夜一两点才能睡觉。休宁县的汪利胜兄妹俩,高考结束后就去县里的酒店打工,别人给他们捐助的每一笔钱,母子三人都详细地记在一个小本子里。
张传敏的故事报道后,累计收到了近六万元的捐款,还有很多人给栏目寄来了新衣服新鞋子。汪美红母子的故事更是感动了全国观众,据不完全统计,他们至少收到了十万元捐款。
当然,捐款的多少不代表报道的成败,但我们深知,丰富的细节塑造了生动的形象。回顾历年来的报道,其中的人物有苦有乐,有笑有泪,有苦涩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梦想,这样的人物才真实、生动。要塑造这样的形象,我们以为,还是要在采访上下功夫,挖掘更多更好的细节。对我们的“贫大”报道来说,是这样,对于其它人物报道来说,也同样如此。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