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4-03-12赵丽叶刘中荣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课文

○ 赵丽叶 刘中荣

(1.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六苏木镇中心校,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3700;

2.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教研室,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只凭着一支粉笔、几幅图画就能驰骋于三尺讲台之上,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就这样产生于平凡的粉笔和寻常的课本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日渐提高。于是,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也是必然。他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表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抽象、费解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形象、易理解。而且它还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要根据教学需要恰当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就能让多媒体在语文课上充分地发挥有效性。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巧用多媒体,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如何巧妙地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教学中,往往费很大的劲,也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的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我在上《狼和鹿》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理解生态平衡这一难点,就制作了狼被杀之前森林中的情景以及狼被杀后森林中的情景的动画,并配以恰当的音乐,当这两组反差很大的画面、音乐出现在同学们眼前时,同学们被震撼了,深刻的了解到虽然人们的初衷是为了保护鹿而杀了狼,可结果不仅害了鹿而且使昔日葱绿繁茂的大森林变得像被火烧过一样。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同学们自然而然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人类一定要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巧用多媒体,改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实际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很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学校图书馆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发生了改变。

三、巧用多媒体,培养复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要让学生流利地复述课文。多媒体使用以来,我们利用多媒体提高了学生的口头复述能力。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动静自如,快慢由己,大小随你,学生也能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观察,如身临其境,可以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能流利地复述出学习的课文内容。

如课文《捞铁牛》,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捞铁牛的准备过程和打捞过程。我精心设计了捞铁牛过程的动画课件,一边点击每个环节,一边让学生跟着动画的演示复述课文。通过一遍遍的演示,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巧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本中的人物生活的背景与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背景不同,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容易固定在自己的模式,往往与课堂教学不能有机结合,甚至是偏离课堂教学。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添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如《山沟里的孩子》教学中,老师提问:“孩子找到“金钥匙”会干什麼呢?”虽然上课前老师已经把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向学生讲解了一遍,但由于学生对山沟里的生活学习模式没有亲身经历和感受,说出来的也是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我就运用视频课件把山沟里的孩子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状况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被山沟里的孩子生活学习情景所震撼,个个低下了头,随后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的讲述着自己通过刻苦学习找到金钥匙后要做的事情:修路、办学校、办工厂、建养老院……

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信息,他们的认识体验十分独特,感受各不相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五、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习作练习。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写点,让学生进入自由运用的广阔天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别董大》古诗教学中,教师在总结全诗后出示了一道小练笔:将《别董大》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是多数学生都是平铺直叙,直接把意思翻译过来,没有一点故事的味道。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北风呼啸、黄沙漫天、大雪纷飞的旷野上,诗人和董大依依惜别”的动画,同学生们看着动画,眼睛湿润了,被诗人和友人分别之时这悲凉和依依惜别的场景所感染,不到十五分钟,一篇篇感人的小练笔诞生了。这样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六、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例如《鸟的天堂》,写的是生长在广东的一棵榕树,我们内蒙古的孩子大多没见过这种树,也很难想象出是什么样的,我就借助多媒体,通过上网查找不同的图片来向学生展示这种南国榕树的风采,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响起,以及配乐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油然而生。他们为大榕树的幽静环境和繁茂的景象而惊叹,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南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经久不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文字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具体,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桂林山水》一课,是一篇写景散文,文章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桂林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桂林,对桂林的风光没有形成形象认识的现状,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桂林的风光图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桂林的图片、视频资料、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桂林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步入语文课堂,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单纯的口授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关系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运用实际、技巧等的要求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根据教学实际科学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滥用,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语文课本中教学章节的知识结构和特点,结合挂图、书本、粉笔的实际应用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调动和运用,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猜你喜欢

课件多媒体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背课文的小偷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背课文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