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语言文学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2014-03-12○王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作品人文

○王 蓓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昌吉831100)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理念,人文素养承载着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精华。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华文学文化的积淀和更新,是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不管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化还是不断发展的汉语言文学,都承担起了教育和教化国人的道德价值和文化修养的重任。

一、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价值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已经沉淀了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具有的内涵和价值不可胜数,对人的影响和意义也是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我们的生活又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汉语言文学总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河流中牢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尽管它的内涵和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被扩充和完善,但是它的价值一直都围绕着对“真”的不断宣扬、对“善”的不吝讴歌、对“美”的不懈追求三个方面来体现,而汉语言文学对人文素养多个组成部分的影响作用也是紧紧围绕“真”、“善”、“美”这三个方面来发挥。

(一)对“真”的不断宣扬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所有文学作品中关于“真”最恰当的解释和证明。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内容都是“真”的,但这种“真”并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真”,不是对真实生活的完整复制和黏贴,而是作者为了表达某种观点和主旨而对现实生活的加工改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而汉语言文学对“真”的宣扬并不是指文学内容中的真实,而是作者表达客观内容和真实反映的本真心态,不管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还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人,在对“真”的宣扬上都达成了共识,只有基于真实的虚构,才能唤起我们的共鸣,例如《穆斯林的葬礼》中作者描绘的一些风俗习惯:穆斯林不能吃猪肉、和汉族不能通婚等都是真实存在的,都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但是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表达出来的动人情感又让我们感觉它彰显的主旨内容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甚至远远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更打动我们,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和熏陶。

(二)对“善”的不吝讴歌

“善”是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主流情感,在汉语言文学的诸多作品中都描写了“善心”,传达了“善意”,讴歌了“善情”,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恶”进行淋漓尽致的描绘,和“善”形成直观鲜明的对比宣扬“善”的重要性,如中国传统的四大名著,无一例外地将“善”与“恶”进行对峙,突出“善”的主体地位,而有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则直观地描写“善”,单纯地讴歌“善”,如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并没有对恶的描写,塑造的人物都是善者,让我们的道德素养在这些纯善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升华。

(三)对“美”的不懈追求

对“美”的不懈追求是汉语言文学人文价值的最高体现。汉语言文学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还追求本质上的美。形式上的美有传统诗歌的整齐美也有现代散文的错落美,汉语言文学中的美还把这两者进行整合,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汉语言文学,都越来越追求主题本质上的美,例如《沁园春·长沙》不仅具有形式上的整齐之美,还有作者通过描绘的画面美传达出来的革命的激情美。“美”是汉语言文学的外在表达,却能展现人物的内在美德。

二、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养

对于博大的中华文化来说,传承千年的儒家孔孟思想贯穿了整个时期,而孔孟关于人的修养问题,又形成了汉语言文学的主线。关于人,注重人的本质,人的需求和自身的完善发展,倡导人生过程中道德和学识修养的思想。

(一)汉语言文学与道德思想修养

灿烂的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全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学作品,语言文化本身就具备许多优越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汉语言历史上或是今朝涌现的伟人、英雄没有一个不是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具有崇高的理想、较常人更加超前的思想素养。同时以克制自己,修正自己为准绳,在更高要求自己的前提下待人。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了起义英雄的伟大理想,作为该书的作者,他又何尝没有如此之感慨呢!《史记》作为一部优秀史学、文学巨著,为人类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思想财富,也为后人拟定了更高的道德标准。又如《论语》蕴涵了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广博的内容中流淌着仁爱精神,给人以道德思想启迪。

(二)汉语言文学与学识修养

对于人的学识修养,孔子《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思想家都重视人的求知学习。人的追求知识是本性的需求,有高级的到低级的,有个别、具体的到普遍的、抽象的,最后达到最高的知识。孔子论述中,“文”、“学”、“习”等都属于求知学习的范畴。由此而推广之,中国人的本性中求学之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成体系又相当完善的汉语言文学,又正好给如饥似渴的国人以厚重的文化积淀,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正以其高尚的人文素养满足着国人的精神需求。在充分满足人民大众求学求知的要求后,又以更加坚实的力量去影响世界千千万万的人。如今对于文学书籍的海量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知识能力,有利于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个人思想,培养品德,正如“与圣人交,如入芝兰之室”。那些自主选择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精彩文学作品,拥有自身的家国情怀等各方面人类优秀文化思想,很容易与个人兴趣爱好结合,从而起到感染作用。

(三)汉语言文学与艺乐修养

对于人的艺乐修养,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明确指出,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非常重视《诗经》教学,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阐明学习《诗经》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他教育学生重视《诗经》的文学艺术,从文化中领会社会、人生,从而有感而发,尽情释放自己的意识形态。“成于乐”和“游于艺”,掌握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自由运用,获得艺术审美感染,陶冶情操,使心理行为交融统一,观赏和游乐和谐,完成人的礼乐教化全面的发展。由是而观之,在中国传统文化愈加成为国家主题,逐步被世界接受的今天,琴棋书画四艺的光环再次成为众多青少年热捧的对象,如此的潮流正渐渐把汉语言文学叫醒。好的文学素养在个人的学习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拥有了深厚的文学积累对音乐人、作画者来说更加重要。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与下里巴人,无不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汉语言文学的产物。可见,汉语言文学在个人的器乐学习、音乐创作,诗词、歌赋和画作等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汉语言文学与行为修养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涌现在每个人的面前。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总少不了与形形色色的人、错综复杂的事相联系。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总会时不时出现一些耳熟能详或特征鲜明的人物、事件。当然,他们在千百年或是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或贬低。在无形之中他们的事迹或言行成为当代每一个人的行为标准。就如古代的程朱理学,以条理性的文字语言约束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维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数以万计的“范进”;近代的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人物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了每个人以警醒,作为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叫读者有所思考;现代的诸多古文经典翻译,更是以现代人的观念去品读古人,从中去发现异同,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礼貌、得体的人。如此,汉语言文学又作为时代变化中的记录者,明白记录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又反馈于每个人的现实行为意识中,给人以无形的规则,使社会中的个人有了除法律以外的另一种规范。

三、结语

在全民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学习、教育,再教育,已经全面普及。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完善已是不可争议的发展趋势,而汉语言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必将被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热捧。人类自身的文学素养将影响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学识水平和个人的艺术技能水平。个人社会竞争力的大小将会取决于此。

[1]向明康.如何提高文学修养[J].考试(高考语文版),2010(21).

[2]樊荣萍,赵金川,罗翠丽.重视文学知识学习 提高学生文学修养[J].时代文学,2010(01).

[3]张怡.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11).

[4]于洪涛.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13).

[5]陈岚.汉语言文学与人的素养刍议[J].学习月刊,2013(24).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作品人文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