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存现句及其组合
——以《西游记》为例

2014-03-12李淑平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物像存在物图式

○ 李淑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1]10它认为人通过感知在头脑中形成对世界的概念结构,而这种概念结构又映射在语言中形成语言结构,也就是说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语言和认知之间具有很强的理据性,因此我们尝试着从认知角度寻求对语言现象的深层解释。本文针对《西游记》中存现句的形成与组合关系进行分析探讨。

一、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存现句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空间关系和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2]238。意象图式最初由lakoff在1987年提出,它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结构之上的。[3]11人的认知经验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不是杂乱的、具体的印象,而是经过大脑加工处理形成的有序的、相对抽象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就被称之为意象图式。

存现句是“表示何时何地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句型”[4]114,其形成过程是:人们首先对外在世界形成一种空间感知,然后将这些具体无序的空间感知经验加工凝练成各种体现空间关系的意象图式,再将这些意象图式映射到语言结构中。存现句实质体现的就是时空处所和存在物之间的一种空间关系,是人的空间概念在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之一,由此可以推想认知语言学中的空间概念与存现句之间存在一定的理据性。那么存现句所体现的空间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象图式呢?即物像与背衬,[5]一个意象中凸现的部分叫做物像,不凸现的部分叫做背衬,当人们观察周围环境中某个物体时,常常会把这个存在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物像,而把时空环境作为背衬,从而体现为一种“定位”关系。将这种关系进一步抽象化,可以运用数学中的坐标系来表示。如下图:

在这一图式中,坐标系中的坐标轴对应存在物的位置,是为点确定方位的,即背衬;坐标系中的点对应存在物,是突出的焦点,即物像(存现句中的动词动作义弱化,在图中忽略不计)。从人的关注度上来说,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正像邵敬敏所说,在“我们感知两个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时,往往把一个事物A作为直接对象图形,而把另外一个事物B当作背景,图形又叫目的物,背景又叫参照物”。[6]240例如:

(1)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

(《西游记》[7]以下例句同。第五十九回)

(2)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真个丰姿英伟,相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第一回)

(3)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

(第一回)

例(1)关注的中心是物像“仙洞”,即存在物,“山中”则是仙洞的背衬,说明“仙洞”所处的环境,是一对一的简单的空间关系。有时则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复杂关系,例(2)对存在物“仙童”的背衬作了两次说明,详细而精准,例(3)是同一背衬下出现了多个存在物“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

二、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存现句组合

对空间的感知能力是人类最基本和最早习得的能力之一。而空间是包含存在物的空间,空间的本质是空间关系,没有“实体”的“空空间”在某些时候是毫无意义的。[8]32存现句是表达空间关系的语言结构之一,因此在小说中塑造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时都会用到,有时是单独使用,有时为了反映更加复杂的空间背景常常两个或两个以上存现句集中出现,形成组合,以最大限度满足表达的需要。从意象图式理论出发,存现句组合关系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 同一背衬的组合

同一背衬的组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物像存在于相同的空间位置和时间节点上。由于背衬相同,即叙述的主题相同,能使表达的内容连贯、顺畅,因此极易出现多个存现句集中使用的情况。例如:

(4)那里边明明朗朗,一般的有日色,有风声,又有花草果木。(第八十二回)

(5)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第一回)

例(4)有3个存现句,“那里边”是它们共同的空间背衬,“日色”、“风声”、“花草果木”是存在于相同空间的不同物像,由于被陈述的主题完全相同,后面为了表达的经济,省略了背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存现句的变体。例(5)中的“日”、“月”、“星”、“辰”,是存在于相同时间背衬下的不同物像。

(二) 不同背衬的组合

不同背衬的组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物像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和时间节点上。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平行背衬的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背衬和物像的存现句集中使用,在语义上表现为并列式。多个背衬的出现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物像所处的时空位置,表达复杂的时空关系。如:

(6)方台竖柜,堆积着无数经文;玉匣金函,收贮着许多简札。彩漆桌上,有纸墨笔砚,都是些精精致致的文房;椒粉屏前,有书画琴棋,尽是些妙妙玄玄的真趣。(第九十六回)

(7)那女儿头上戴一个八宝垂珠的花翠箍;身上穿一件红闪黄的紵丝袄,上套着一件官绿缎子棋盘领的披风;腰间系一条大红花绢裙;脚下踏一双虾蟆头浅红紵丝鞋;腿上系两只绡金膝裤儿;也袖着果子吃哩。(第四十七回)

例(6)使用了4个存现句,出现了4个背衬:“方台竖柜”、“玉匣金函”、“彩漆桌上”、“椒粉屏前”,以及与背衬相对应的4个物像:“经文”、“简札”、“纸墨笔砚”、“书画琴棋”,背衬不同使场景变得复杂,但却交代了存在物焦点的精准位置。例(7)在描写童女服饰时用了6个存现句,6个存现句的背衬与物像都不相同,详尽地展现了童女的小巧俊秀。

2.中心背衬的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背衬和物像的存现句集中使用,后面存现句围绕着前一存现句的物像展开,即前一存现句的物像是语义中心,后面存现句的背衬是此中心的不同方面,从语义上看属于从属关系。例如:

(8)无分昼夜,行了百十里远近,忽见一松林,林中有一条曲涧,涧下有碧澄澄的活水飞流,那涧梢头有一座石板桥,通着那厢洞府。(第四十回)

(9)当路上有一通石碣,上有三个大字,乃“荆棘岭”;下有两行十四个小字,乃“荆棘蓬攀八百里,古来有路少人行。”(第六十四回)

例(8)共用了3个存现句,“林中有一条曲涧”引出了存在物“曲涧”,后两个存现句以此为中心进行描写,先是“涧下”,后是“涧梢头”,“曲涧”在语义上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例(9)以“当路上有一通石碣”中的“石碣”为中心,围绕着“石碣”写出了其“上面”和“下面”存在的物体,使语义环环紧扣,不间断地向前推进。

3.物像转换背衬的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背衬和物像的存现句集中使用,前一个存现句的物像是后一个存现句的背衬,在对时空描写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凸显出物像。如:

(10)寡人这国,乃是西域上邦,常有四夷朝贡,皆因国内有个金光寺,寺内有座黄金宝塔,塔上有光彩冲天。(第六十二回)

(11)行未数里,只见那涧边有一石崖。崖下是座石屋。屋有两扇石门,半开半掩。(第九十一回)

例(10)中,前一存现句的物像“金光寺”转化为后一存现句的背衬,第二个句子中的物像“宝塔”又成为第三句的背衬,多个存现句相连,大空间中套着小空间,使内容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例(11)亦如此。这样的背衬转换就像由远镜头逐渐地变为近镜头一样,使读者的视线在空间中不断聚焦,最后聚焦在后出现的存在物上,使存在物这一焦点分外清楚、抢眼。

(三)综合背衬的组合

在具体的语篇中,相同背衬与不同背衬的存现句常常混杂在一起,形成综合运用,《西游记》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

(12)四众回看时,见一老人,身披飘风氅,头顶偃月冠,手持龙头杖,足踏铁靿靴,后带着一个雕嘴鱼腮鬼,鬼头上顶着一个铜盆,盆内有些蒸饼糕糜,黄粮米饭,在于西路下躬身道:“我本是火焰山土地。知大圣保护圣僧,不能前进,特献一斋。”(第五十九回)

(13)抬头观看,那里有一座高台,约有三丈多高。台左右插着二十八宿旗号,顶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有一个香炉,炉中香烟霭霭。两边有两只烛台,台上风烛煌煌。炉边靠着一个金牌,牌上镌的是雷神名号。底下有五个大缸,都注着满缸清水,水上浮着杨柳枝。杨柳枝上,托着一面铁牌,牌上书的是雷霆都司的符字,左右有五个大桩,桩上写着五方蛮雷使者的名录。每一桩边,立两个道士,各执铁锤,伺候着打桩。台后面有许多道士,在那里写作文书。正中间设一架纸炉,又有几个像生的人物,都是那执符使者,土地赞教之神。(第四十五回)

例(12)共用了7个存现句,“身披飘风氅,头顶偃月冠,手持龙头杖,足踏铁靿靴,后带着一个雕嘴鱼腮鬼”属于平行背衬组合,“后带着一个雕嘴鱼腮鬼,鬼头上顶着一个铜盆,盆内有些蒸饼糕糜,黄粮米饭”是物像转换背衬组合。例(13)是对求雨所设高台的描写,在短短的204个汉字中,运用了20个存现句,组成一个句群,描绘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空间。

而这个庞大、复杂的空间却在作者的掌控之中,写得条理清晰、逻辑性强:首先通过中心背衬的方式将整个句群组合在一起,中心就是“高台”,围绕着“高台”描写了“台左右”、“台顶上”、“台底下”、“台后面”、“台正中间”摆放的物件,然后再利用物像转换为背衬的组合方式、平行背衬的组合方式、相同背衬的组合方式让句群的内部紧紧地衔接在一起。综合背衬组合的确复杂,但却能更加细致、全面地展现存在物与空间的关系,使描写的人物、环境具有立体感,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厚伟.论“V上”的核心语义特征——接触的认知图式[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版)(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蒋斌.方位成分语义指向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

[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8]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物像存在物图式
最有思想的句子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脑筋急转弯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中的意象与物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
物 像 权
——可看得见的权利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寂静的山野,温暖的物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