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格课堂
——尝试语文课堂诗化境界

2014-03-12张云飞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境界诗意

○ 张云飞

(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江苏 昆山 215399)

海德格尔曾说:“人是诗意地栖居。”那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或许总是感觉不到,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追寻。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把握语文课堂,风格或许在教学的演进中逐渐被固化,春风化雨,造就了枝头灿烂的“花”,热情洋溢,孕育了秋天深红的“果”,硬挤强灌,只剩下衰败枯黄的“叶”。可见,往杯中加点糖,构造课堂的诗意,你就会看到茁壮成长的苗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起语文课的诗化,可能有人生疑,这难道不把把语文课搞得玄了吗?语文课既不是专门鉴赏诗歌,也不是美文演讲,那样不是把学生给灌“醉”呼呼大睡了?!其实,我们要避免的就是课堂的枯燥乏味,苦苦探寻的正是课堂的形象生动,抛弃学生永远最厌恶的满足他们永远想适应的,哪怕“醉”又何乐而不为?怕就怕不能陶醉而昏昏欲睡。

寻求语文课堂的诗意,诗语课堂,其意义在于,它能使语文课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更能走进语文教学的本源,轻松地对话文本,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寻觅语文课堂的诗意,就得热爱我们台下的这片苗地。诗人艾青曾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们的脚下是一片诗意盎然的苗地,哪怕有多么参差不齐但也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面对的是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有着美好憧憬的“苗子”。上天赋予了他们年轻,赋予了他们朝气,也赋予了他们单纯。在那片还没有被污染过的天空,你还能看到最洁白的浮云,透过那原生态的湖水,你还能看到碧洗的蓝天。把我们的爱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你会被“高处不胜寒”的空灵所洗礼,你会被天真的笑脸多熏陶,你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的画笔,在那空白的纸上书写你最真诚的意愿,表达你最诚挚的祝福。在那片星空,你可以看到渴望的眼神,那是对你的期待,感染的是他们,熏陶的是自己。爱会象雨水一样流入他们的心田,在情绪互动中,你的课堂语言会不由自主地具有感染力,行云流水也好,春风化雨也罢,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需要刻意去营造,也不需要故意去做作,面对爱心滋润过的苗子静悄悄地开花,你还能不怦然心动吗?

寻觅语文课堂的诗意,还得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出象牙塔,他们在人格上还没有完全定型,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教育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完善人格,培养他们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了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教学的本身就是在为他们的生命奠基,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和幸福铺就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明显不能把语文教学单单看作是教他们读书写字、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浇灌他们的精神家园,诸如情感培养,价值判断,理想操守等,让他们“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遥望那片星空才知道那片家园如此浩淼。语文教学引进了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影响人塑造人提高人。教师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价值引导中自主建构完成。教师善于挖掘作品中的“诗意”是建设工程的前提。文学作品渗透着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而且以最美的语言描绘着世界最美的景致和情景,这便是诗境,它总是以多彩的形象来诠释最感人的情思,这便是诗情;它总是运用最精美的文字来映射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便是诗句。能够读懂文本的诗情和诗境,学生便能从“诗句”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那么经典的文学作品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语文教学文本的选择与取舍也成了关键。缺少感染力的作品当然也不能轻易打动读者更不要说才刚刚切入体验的学生。站在高处,学生才能看得更远,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也会进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

让学生与经典文本的对话,正如惠特曼在一首诗中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所以诗话课堂,不仅仅是教师为主体,还要巧妙借助文本的解读开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境界,在那片精神家园里获得升华。情感得到认同,互动才能引起共鸣,如清风流水,相互应和。

寻觅语文课堂的诗意,还得丰富自我的情感,提升自我的修养。诗意课堂,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效果。它离不开师生互动中生命的价值引导,情感的体验与交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此说“境界”,并非指学问的造诣程度,而是指 “情与景相统一”的教学境界。在此中境界,教师不仅能够综合性地运用教学技巧,而且能够依照审美的要求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诗意与美感相互关联。那么诗话课堂应该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和谐统一。教学少了机械的文字图解和演练;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化为主动的选择和探索,学习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再是痛苦地折磨;文本的解读成了学生、教师深层次的心灵对话,在特定的氛围中感性相互交融;教学以诗语地表达,形象“说话”,教师不再把文本解剖的体无完肤,文本的语言也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能够栩栩如生;语文课堂不再是理性说教,枯燥乏味而是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要达到如此的境界,似乎语文教师是“神人”,似乎不大现实,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会不会”,而在于你“做不做”。诗意需要智慧,需要诗情,上课公式化,程式化,情感冷漠与语文课的诗意是格格不入的。教师的诗情源于理想信念的守望、文化底蕴的厚积和语言功底的锤炼。风格不是一开始就定型,而是逐渐被固化,每天一滴水到时就是太平洋。坚持做好每天一滴水的工作,你就能完全驾驭课堂把握节奏,以情动人,以言感人,以文本塑造人。只有如此才能左右逢源、出口成章。

汤不加盐是淡的,咖啡不加糖是苦的,语文教学不加点“糖”就没有味道,学生学起来就没有效果。追寻语文课堂的诗意,诗语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尝试,一种锻炼,更多的,丰富的是学生,提高的是自己。追寻一点浪漫的色彩,站的高,你的学生,也会看得更远。

猜你喜欢

语文课境界诗意
诗意地栖居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冬日浪漫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品“境界”
被耽搁的诗意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