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014-03-12杨华莉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归因效能影响

○ 杨华莉

(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000)

一、何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其实质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任务或行为能力的知觉,或对达成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强化,它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期待,这种结果期待对人的行为发生重要影响。除了结果因素对人的行为发生重要影响外,先行因素强调效能期待(即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某种行为,因为这要受自我效能的调节。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但力不从心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影响学生的意志力。态度是人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而会引导相应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有高昂的斗志,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通过不懈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感低得学生在困难面前害怕、退缩、不敢尝试、轻易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放弃。

2.影响学生对选择性质不同的活动。个体在对活动进行选择时,总会参考众多因素综合考虑,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效能期待对个体活动的性质和方向的选择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倾向于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意志力较坚定,喜欢啃“硬骨头”,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简单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畏缩不前,容易打退堂鼓。

3.影响学生的活动时情绪。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态度反应,当事件符合个体需要,让人产生积极情绪,而当事物不能满足需要时则总是会伴随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充满自信,情绪饱满,活泼开朗,总是持积极情绪;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内向,沉默寡言,对事情总是充满恐惧和焦虑,总是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到”,负性情绪居多。

4.影响学生的健康。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从事活动时把注意力聚焦与问题的解决上,全身心解决问题,心情愉快,信心十足,身心健康状况良好;自我效能感偏低的学生则不同,他们眼中任务艰巨,难以完成,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不足,担心失败的不幸结果,因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若长时间持续这种状态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三、影响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自我概念偏低。自我效能感与个体的自我概念密切相关,是一个人通过反省、经验等的基础上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概念高的学生,自我效能感通常也会偏高自我期望值也高。比如当他取得好成绩时就认为这是意料中的事。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当他取得差成绩时,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偶尔考了个好成绩,却觉得喜出望外。反过来,差的成绩又加强了他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恶性循环。

2.缺乏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大部分都以考名牌为直接目标但“落榜”到高职院校后,学生存在反正这种学校也不行,我再努力也赶不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学不学都一样还不如趁年轻好好玩的思想;还有的学生存在反正我家里已经给我安排好了,我在学校就是为了混完三年拿个毕业证的思想,导致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过一天算一天,能等到毕业就行了,学习过程中坚持不足,学习成绩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3.不正确的归因。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努力的结果,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变得积极起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劲头;假如把失败归结为能力差,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自己对结果是不能控制和把握的,那么他就会听天由命,消极和懒散产生无力感,久而久之降低自我效能。

(二) 客观原因

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校,监护人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个性、行为方式等。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溺爱型的家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所有需求,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养成一种依赖和等待心里,缺乏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和自制力;权威型的家长对孩子严格要求,甚至苛刻,对孩子缺乏情感上的关爱和沟通,当孩子不能完成任务或者期待时经常辱骂或者体罚,会使孩子产生习得性无能感和不安全感导致自我评价过低;忽视型的家养对孩子不关注,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没有太大的区别反应,孩子认为父母对他没什么要求因此对自己也不会有要求,顺其自然缺乏学习动力。总之,单一的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是学生自我效能感不高的重要原因。

2.学校原因。

1)不当的课程开设。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成绩不佳,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低下而对实际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的现象,而有的课程设置理论时间远远大于实践时间,多以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方式实施教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课程大大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2)单一的评价方式。以期末卷面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又以考试成绩评论学生的一切,如奖学金的评定、助学金的评定,操行的考核,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为只要学习成绩不佳就一切好事都合自己无缘的消极心态,降低自我效能感。

四、高职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获得成功体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获得成功体验,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要高度重视成就体验对学生的重要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适宜的学习内容,如高等数学等难度较大的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考虑开设课时和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一切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经验,获得自我效能感。

2.为学生选择成功的典型案例。班杜拉替代强化理论认为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学生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与结果会对自己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并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学生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学校毕业的成功学生回校进行演讲或讲座激励在校生,这种真实的、接近的、方向的、感染性极强的榜样,可以对学生起到替代性强化作用,极大地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3.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归因是个体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解释,这种解释会大大影响人对行为的反应。正确的归因方式让人产生积极行为,错误的归因容易让人产生无力感。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引导学生把成功归为努力的结果,将失败归为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或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自己有可以改进的空间。这样的归因方式会让学生信心满满,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即使失败也不会泄气,会客观分析原因,重新激励自己保持对成功的期望,这种积极心态会让学生产生较高的成就动机,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4.学校合理开设课程,增加实践比例。根据专业特点调整课程教学,增加时间比例。高职学生普遍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学校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如实验、实训、工学结合等形式的实践教学时间的加大,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学生懵懵懂懂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职业发展不明确,导致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从高职生入校后就应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尽早了解职业相关情况,制定和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职业规划。

6.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个性可言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健康地生活。学校作为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场所,个性的塑造和培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个性良好的人追求自我实现;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认清现实;能全面接纳自己、他人及周围世界;面临选择时总是做出朝向成长的选择,而不是做出倾向倒退的选择;能创造条件经历高峰体验;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学校在高职大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也应将个性的塑造和培养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个性特点,并通过有意识训练形成良好个性。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阿妮塔·伍德沃克. 教育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宁良强.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归因效能影响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