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悲剧命运比较

2014-03-12杨波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周萍

○杨波

(贵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5)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经典之作,为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索福克勒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雅典西北郊科洛诺斯人,生活于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盛世。索氏生前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却以悲剧闻名于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25章中说索福克勒斯是一个“按照人应有的样子来描写”的诗人。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亦曾在《诗学》中论述悲剧的“复杂行动”“突转”“发现”以及“情节的构合”时,屡屡提到《俄狄浦斯王》。[1]可以说,亚氏对这一剧作评价极高,甚至将其视作希腊悲剧的典范。

《雷雨》是我国杰出剧作家曹禺的作品,1923年,尚在清华园就读的23岁的曹禺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雷雨》。用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三先生所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的话言说:“《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2]412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作为典范性的戏剧作品,历来为人们关注,同时也具有多样的解读空间。综观两部作品,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是情节设置方面,《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母亲通婚、乱伦。《雷雨》中周萍、蘩漪、四凤之间,更是演绎了一场母子、兄妹的乱伦悲剧。其次,戏剧的结构方面,两部剧作都采用倒叙手法,先把一个现实的场面推给读者,再一步步将情节和矛盾引向深入。两剧情节复杂、矛盾激烈,艺术手法上都臻于完美之境,具有广阔的开掘与阐释空间。再次,两者都属于悲剧,不可逆转的命运安排、顽强坚韧的命运抗争,于两部剧作中都得到了全然的艺术性呈现。

但是,因为文化传统、时代特征、历史源流等方面的差异,两部作品虽然“异中有同”,但存在鲜明的“同中之异”。我们认为,深入分析两剧在题材、主题、结构以及艺术手法方面的异同,对于理解两部作品的内涵,了解不同的文学传统及其深层关联与差异,厘清外来文学的影响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悲剧命运的呈现、形成、诱因、结果等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以期得到富有意义的探索。

一、悲剧命运的不同呈现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传说故事。这一年忒拜城邦瘟疫流行,灾难降临。主人公俄狄浦斯作为忒拜国的国王,大力追查杀死前任国王的凶手,因为神谕告诉他,灾祸连连是因为让老国王致死的元凶仍未归案。勤勉的俄狄浦斯追查的最后结果是自己就是凶手。最后,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流放,永远离开了忒拜。《雷雨》则以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时代背景,以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家庭成员和女仆侍萍一家之间恩爱情仇作为戏剧冲突的联结点,展现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等人间的情感纠葛,演绎了一场家庭、道德、命运等具有多重意味的人间悲剧。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典型的命运悲剧,悲剧主人公俄狄浦斯一生都在和命运抗争。因为生父母得到神谕,自己的儿子俄狄浦斯将来会弑父娶母,俄狄浦斯刚出生即被扔到野外,意外地成为邻国国王的养子。成年的俄狄浦斯放弃王位,离家出走,也是出于避免神谕告诉他的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但是,俄狄浦斯还是偶然地杀死了自己的生父,并被拥戴为忒拜国国王,娶自己的生母为妻,可这一切他全然不知。我们可以看到,俄狄浦斯生命的过程之外无不有一种“神祗”的力量,这种“神祗”之力十分强大,玄妙无解,并且一直在掌控着俄狄浦斯。“神祗”之力让俄狄浦斯一生的努力均是徒劳,不能取得任何效果,相比之下,他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俄狄浦斯面对的是不可捉摸的命运之神,这种命运之神具有神秘、不可战胜的特性,俄狄浦斯因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从而让生命具有了悲剧意义。

为何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显得如此神秘?这和当时人类客观存在的生活环境有关。在古希腊时代,人类和外在自然的交往能力十分低下。面对各种扑朔迷离、神奇怪异的自然现象,人类无法自由地认识、把握,只能匍匐在自然的面前作种种幻想,寻求超自然的力量保护。另外,地中海式的生存环境让古希腊人临海而居,这样的环境风险频频、灾害连连。对自然的战胜成了古希腊人生存的重要法则。在此生存法则之下,人们极度推崇个人的能力、特质、禀赋,用以和神秘、不可知的外在自然抗衡。因此,俄狄浦斯就成了古希腊人力图摆脱自然这种“神秘命运”的精神寄托。

曹禺将《雷雨》的人物置于两个家庭之间,以两条线索推进故事的发展:一是“现在的悲剧”,蘩漪与周朴园、周萍与四凤、周朴园与鲁大海等,构成了现在的矛盾冲突;一是“过去的悲剧”,周朴园与鲁侍萍、蘩漪与周萍等,构成了过去的矛盾冲突。诚然,戏剧也充满了命运的无常,如周萍和四凤,相恋的双方并不明白是兄妹关系;鲁侍萍也未曾料到三十年后会回到周家;周朴园完全不明白带领工人罢工的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雷雨》主要还是在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去推进剧情、刻画人物。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15亦即是说,人的社会关系是多元复杂的,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身份也是多元并生的。进一步说,这也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动机和社会行为。《雷雨》中的人物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却是错乱的,难以界定。如蘩漪,她是周朴园的妻子,她必须恪守妇道,具有周太太的行为准则和生活行为;但她又是周萍的情人,她可以放逐自己的情性。又如周萍,作为周朴园的儿子,他应该帮助父亲支撑家业;但他是蘩漪的曾经的恋人,让他对蘩漪心存恻隐;他是四凤现在的恋人,又是四凤的哥哥。剧中其他人莫不如此,多重复杂的社会角色同时叠加在一个人身上,各种社会角色相互认同又相互排斥,最终让所有人物陷入社会角色界定的泥潭,酿成悲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雷雨》中人物面对的是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引起的悲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根源之一在于现实决定的困难重重的身份定位,随之导致的迷乱的社会行为,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内在心灵的不断扭曲和变异。

二、相异的抗争态度和方式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271《俄狄浦斯王》将主人公俄狄浦斯置于命运之神的掌控之下,他最终没有挣脱命运操纵。但是,俄狄浦斯并非在命运面前无所作为。俄狄浦斯由一名拯救众人的勇士,到勤政爱民的国王,直至最后为了城邦的安宁自我流放,他用一个英雄的毁灭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无疑,俄狄浦斯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他有超群的智慧、不竭的勇气、显赫的地位,而且他力量非凡、热爱臣民。在面对神谕对生命的压制时,俄狄浦斯毫不退缩,而是勇敢挑战命运。因此,俄狄浦斯并不是一个屈从命运的人,他的生命的流程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厄运降临。这样,命运虽然不可逆转,但是人可以有意识地、清醒地、主动地采取行动,作为自我的生命也就获得了主动性。另外,在戏剧的接受过程中,俄狄浦斯不断品尝失败,易于让接受者产生一种恐惧感。不断失败又不断反抗,让俄狄浦斯的生命走出了平庸,超越了世俗,实现了崇高品质的建构。同时,接受者的主观心灵也会随剧情的发展出现恐惧和痛感的交织,最终为俄狄浦斯的生命运行折服,获得喜悦、崇高的美学体验。总的说来,戏剧充分展示了俄狄浦斯英雄的人格和抗争精神,俄狄浦斯用他的毁灭诠释了自己生命的存在本质,即“生命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成就一种理想、一种人格、一种事业的手段”。[5]273

在《雷雨》中,主人公对命运的反抗力量要弱小得多,戏剧作者把人物对现实的抗争定格在了萌芽状态。

恩格斯对悲剧有过如下论述:“(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6]562恩格斯强调的是历史在形成人物悲剧过程中的意义,“这个要求不能实现”,是说明悲剧人物面对的是远远大于自己的异己力量。因此,恩格斯强调的是两种历史趋势的冲突,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我们看看《雷雨》中的蘩漪,艺术家对蘩漪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来塑造的,因为是周朴园的妻子,蘩漪在死寂沉闷的周公馆生活了整整十八年。十八年的生活让蘩漪除了主持家务、生儿育女,再没有其他。具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的蘩漪对生活理想的要求和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深深的裂痕。蘩漪面对的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世俗传统和封建的家庭专制。封建世俗传统和封建的家庭专制作为一种强大的异己的力量横亘在蘩漪面前,让其无法超越,所以必然形成悲剧。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蘩漪对现实不满,但又还没认清自己的悲剧根源所在。她尚把自己的命运看成是“天意所为之”,直面命运、反抗现实并没有完全成为她的自我意识的一部分。由于缺乏俄狄浦斯那样英雄的力量和智慧,蘩漪将自己的命运锁定在了一个狭小的境地。所以她的行动显得底气不足,完全是无奈地顺从,对命运的抗争也就显得弱小而苍白,自己的命运也被演绎成了一个“小人物”的悲剧。

三、判然有别的悲剧结局与审美体验

两部戏剧都是悲剧,诱因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审美体验与价值意义。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查明真相,明白自己就是杀死原国王的凶手后,自己选择了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众人依然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哪一个公民不带着羡慕的眼光注视着他的好运?”[7]59俄狄浦斯用自己的毁灭拯救了整个城邦,他存在的本质因此得到彰显,所以,俄狄浦斯的悲剧结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惊叹与振奋,接受者感觉更多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激起自我精神世界的振作,从而获得激越、崇高的审美体验。

《雷雨》中,蘩漪、周萍、侍萍、四凤、周朴园等等,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无不在社会的现实面前被摔得粉碎。因为社会是个多层级的群体,所以《雷雨》给接受者展现的是群体人物的命运悲剧。另外,又由于《雷雨》呈现的都是社会“小人物”的悲剧,弱小的力量在不可战胜的社会现实和命运面前,每个人物除了无能为力,表现的是对社会制度的控诉以及对自我生存需求的呼喊与挣扎。接受者得到更多的是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悲叹、同情,以及对整部戏剧的深深思考,因此接受者在欣赏这出悲剧时内心获得的是一种悲怜感,与《俄狄浦斯王》引发的审美体验截然不同。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的戏剧艺术作品,我们应该不仅仅看到两者间的联系,更应该从相异的阅读视角进行审美观照,也可以以此获得更为鲜活的接受体验和更为深刻的内蕴阐释。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6.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3.

[4][5]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 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周萍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走进索福克勒斯的世界和《俄狄浦斯王》共鸣的舞台
存在主义视野下—《俄狄浦斯王》和《天边外》的解读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亲情与谎言 `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歌剧《俄狄浦斯王》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