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中的对比手法

2014-03-12左慧青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范进中范进儒林外史

○左慧青

(山西大同大学 文学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作品以清初知识分子阶层为描写对象,刻画了一幅封建文士的群丑图,取得了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它在思想上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人们的精神追求,被科名腐蚀的心灵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观念、社会风气、人伦关系,揭示出了士子们热衷科名的原因。在艺术上《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超过了以前任何的讽刺作品,为后世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对比手法就是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它的不合理。在现实生活中,对立常常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艺术创作中,对立又是一对美学范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在对比之中刻画人物,深刻地本质地再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一、明比与暗比

明比含意显豁,重在鞭挞一般的社会丑态。暗比含意隐晦,重在指向统治者,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黑暗。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是典型的明比。范进中举之前,家里人常常挨饿,借贷无门。中举喜报一到,范进自己喜得发了疯,大出洋相。众邻居一反常态,“有拿鸡蛋来的,有拿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就连张老爷也立即来拜会新中的范进,又是攀谈又是道歉,又是送钱又是送房。暮年及第的老童生周进境遇也是这样。

小说通过周、范个人命运变化的对比,真实地描绘了病态社会里庸俗、势利的人生画卷,讽刺了在封建重压之下世人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奴性和谄上骄下的丑态,也揭示出了士子们醉心举业的原因。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这种明比手法的运用更加独到、深刻。第三回对胡屠户的描写,就很典型。胡屠户对中举前的范进可以说是非打即骂。范进中了相公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可胡屠户虽去庆贺,但对范进又是数落、又是教训。范进想向他借钱参加乡试,他非但不借还破口大骂,最后竟啐了范进一脸。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的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3]

对黑暗的社会,高压的文化政策的抨击,作者大多采用暗比的手法。《儒林外史》运用了暗比手法对比了两类官吏的命运从而针砭这种社会现实。

第一回,写知县时任对民众坏事做尽。第四回,写高要县知县汤奉,一年就搜刮了八千两银子。为了以后的升官,他还向上司显示自己廉洁,在张静斋的挑唆下,把一个回民老师傅枷死。第八回还写南昌太守王惠如何中饱私囊。这些贪官却无一例外得到了升迁。

时、汤、王这类贪鄙之徒的高升,本身就是对当时朝政的讽刺。作者用几个比较正直、能为百姓办点事的官吏的悲惨结局与他们做对比,揭示当时官场的黑暗。

第三十四回,借官运亨通的高翰林之口说杜少卿的父亲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望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悌、劝农桑的呆话,反而让上司不高兴,撤了他的官。第四十回,叙述肖云仙在边疆兢兢业业,取得了战功之后,不但没有得到朝廷半点奖励,反而让他“应行文该地方官勒限严比归款”。结果他把父亲的家产赔光了还欠三百两,仍被地方官苦苦追勒。

《儒林外史》表面上是在不同的章节里叙述不同人物的命运,但表现讽刺命题时不是孤立的。我们如果把两种官吏的遭遇对比起来看,就会发现那个社会的黑暗和腐败。通过这些暗比,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

二、远比与近比

《儒林外史》以结构为依托,在不同的篇幅和章节里安排了远比,而在同一个篇幅中又安排了近比,这样远比和近比交替应用,相应成彰,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提高了布局技巧。

《儒林外史》中的远比不少。在朋友交情方面,鲍文卿和向鼎跟匡超人和潘三的对比就是一例。

第十九回,说秀才匡超人与衙役潘三的交往。在潘三的照应下,两年之后,本来读书的秀才匡超人身上光鲜起来,又在潘三的策动下,给别人当枪手就捞了二百金。神通广大的潘三还帮他娶了亲,找了住房,不时贴补其家用。匡超人对此曾感激涕零。可是,一得知潘三出事,他立即没事人一般,溜之大吉。几个月后他更是全然忘了自己是如何帮助潘三包揽词讼、广放私债、毒害良民的,竟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里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

潘三不是好人,罪有应得。秀才匡超人不仅卑微,连做人也不够。作者选择这样两个人物,讽刺了人情的冷暖。隔了四五回,作者又写了一段真交情,远远形成对比。

身份微贱的戏子鲍文卿偶救知县向鼎。向鼎捧出谢银五百两,贫贱的文卿却分文不受。从此两人建立了友谊。十年之后,向鼎已由知县做到知府,但他始终不忘旧情。在南京碰见鲍文卿时,他一定要把身为戏子的老友延为上宾,平起平坐,并为其义子廷玺主持婚事。文卿死后,已做道台的向鼎亲自赶到灵前,大哭了一场,资助安葬。

向、鲍的友情是作者赞美的一种人间真情,与匡、潘的忘恩负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把对比两项拉开距离,好像不是在有意进行比较。这样,情节更为生动、自然,讽刺更为有力、深刻。

近比的运用在书中更普遍。近比都是明比,短小集中,两者之间不夹杂别的情节。比如第五回,严监生的大舅子王德、王仁,都是秀才。严监生因正妻王氏病危,想把侍妾赵氏扶正,特请两位舅爷到家商量。这两位秀才先是板着脸不说话,过了一会儿,“让到书房里用饭,彼此不提这话”。再过一会儿请密室,每人得了一百两银子,便立即改变了态度,还责怪严监生没有及早扶正。王仁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你若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说着,两个人又向严监生要了五十两银子,催他在王氏死前就将赵氏代立为正室,而且还替他做了一篇给祖先的文章。后来,他们的亲妹妹,就死在他们策划的扶正大典中。这两位重钱财轻骨肉的秀才须臾变脸,得钱后的装腔作势,立即对比出了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秀才卑污的灵魂和可耻的行径。

三、正比与反比

王冕、杜少卿、庄绍光都是正面人物,对功名富贵都不热衷。为区别他们的高下,作者采用了正比手法。例如,同样是朝廷征聘,王冕是到老死都不跟任何统治者合作,其品质是多么高洁。

杜少卿得知世叔“李大人”保荐他应博学鸿词科考试,立即当掉祖传金杆做盘缠,亲自造府推辞,推辞不果,心里仍然不想去。后来实在催逼紧了,他就装病,终于辞掉了,还心里欢喜道:“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8]

庄绍光相比王冕和杜少卿态度积极多了,又是秉承皇上的旨意,又是细做十策。

三人对比,显示了王冕的真隐士风骨。对庄绍光与统治当局割不断的情感,作者也有一定的讽刺。

同是批判对象,作者也安排了一些正比。严贡生关人的猪、讹人的钱,强夺弟媳的财产,赖船费。王惠、张静斋等人利欲熏心,巧取豪夺。这些人深通世故,老奸巨猾,是名利场中的老辣。而匡超人、牛浦郎之流,招摇撞骗,破绽百出,可恶又可笑。两相对比,不仅使人物的性格切合人物的身份,而且使每个丑角更加典型化。

反比的例子就更多,如书中众多正面、反面人物的对比。这是对比最基本的方法,且不多论,这里谈谈作者着意安排的贫富对比。

第二十一回,写穷苦诗人牛布衣客死他乡,无人收葬。第二十五回,倪老爹六个儿子,死了一个,卖了五个。更有甚者,佃户何美之的妻子无端被劣绅张静斋派的人羞辱;佃户王大被严贡生公然打断了腿。可是,看似给民众当父母官的各级地方官,他们的生活又如何呢?范进到汤知县那里打秋风,汤奉只是敷衍一下,便“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连吝啬的严贡生的平常食盒里,都有鸡、鸭、鱼、肉这样的食物。至于描写官僚们灯红酒绿、赏花看戏,花钱如流水的章节更是非常多。这样的反比鲜明地描绘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儒林外史》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娴熟巧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清初儒林的写实图,与其他讽刺手法一起,创造了一部讽刺小说的杰作。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李汉秋辑校,吴敬梓著.儒林外史.彙校彙评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M].中华书局,1998.

猜你喜欢

范进中范进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现实版
范进中彩
《儒林外史》的吃播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范进中举》中人物的“势利”浅析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和醒世意义解读
单宝塔诗
《范进中举》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