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认同的意义、维度及路径
2014-03-12陈晓杰
陈晓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中国梦认同是把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内化为促进自我发展以及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主要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三个维度。深化对中国梦内涵的认知,厘清中国梦认同的维度,增强国人对中国梦的认同,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梦认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但同时在思想领域却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多样化在给人们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容易偏离最基本的准则和规范,从而在对国家、民族和自我的认知和认同上出现失范和变形。中国梦的提出既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时代进步的呼唤。如何科学地认知中国梦内涵,并将其内化为每个人潜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最终形成对中国梦的认同,事关我国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整合,事关人民群众精神潜能的激发。
1.事关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先后提出并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此后,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向全世界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由此,中国梦被定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内在地包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增强对中国梦的认同,坚定中国道路,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首先,认同中国梦是坚定中国道路的需要。中国梦的实现必须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体国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谋求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在对现实国情的认知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道路认同。其次,认同中国梦是彰显中国精神的需要。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能量。深化对中国精神的认知,强化对中国精神的认同,使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是中国梦认同的内在要求和意义所在。最后,认同中国梦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需要。中国梦是一个目标,目标的实现需要力量的支撑,这个力量就是中华民族大团结,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决定的,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复兴艰巨任务的客观要求,中国梦是中国力量的凝聚点,对中国梦的广泛认同,能凝聚起十三亿中国人为实现新阶段奋斗目标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
2.事关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整合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是把全体中华民族成员组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维持其生存、运转、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2](P409)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需要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民族凝聚力的整合要靠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而要实现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理想。在当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就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经历了一个流失、涣散、整合、重聚的过程,中国梦就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之中逐步发展、形成,并得到各族人民广泛认同的,它成为当前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梦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把我国各民族在实现由落后到进步、由贫穷到富强的艰难探索中凝聚在了一起。在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从而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整合提供了经济基础、政治保证和文化依据。对中国梦的认同使各族人民有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整合有着重要意义。
3.事关人民群众精神潜能的激发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物质生活的满足使人们的思想由单一趋向丰富,个人独立的主体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民主意识、效率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是带有利益性和自发性的,这也导致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从实质性上来讲,就是人的主体性的迷失,一旦如此,人们就会失去精神家园和社会归属感,从而丧失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感受和精神动力。吉登斯曾指出:“在晚近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意义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3](P9)中国梦的提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它不仅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当前社会主流意识的升华和概括性反应,它为主体的生存提供了精神资源。中国梦是在社会上具有普遍性和主导性的愿望、观念、理想和信仰,是社会成员精神意志的最大公约数。因此,中国梦认同具备指引方向和统一思想的价值导向功能。认同是主体在对外部事物认知的基础上和内部情感因素驱动下对他者完全的自觉自愿的主动认可、接受和遵从。对中国梦的认同就是人们主动地、自觉地把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到自我价值和行为方式的判断与规范之中,使人们确立科学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把人们的思想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上来,使人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发挥主体的精神潜能。
二、中国梦认同包含三个基本维度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4]。由此可见,中国梦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国家、民族和个人。从认同的视角看中国梦,主要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三个维度。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属于社会认同的范畴,它是社会中的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接纳,是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普遍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的认知与取舍,进而使个体与他人或群体保持一致。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人们以处于同一国家和民族中的人为参照,来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进行定位,进而形成对社会普遍认可的规则的遵循,并以此来约束个体行为。自我认同是统一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过程之中的,它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同自身价值结合。中国梦认同是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三个维度上展开的,是自我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双向建构,其前提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对某种事物的意义和必要性有共通性的认可,当前,这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认可对象就是中国梦。
1.中国梦的国家认同维度
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社会中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对自己祖国的特殊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构成了国家的内在精神。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潜意识中自觉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文化传统、道德取向、理想信念、政治主权等的归属感和依附感。中国梦首先是国家的梦,它植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反映了当前我国主流价值取向,为全体国人树立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同时它强化了国家政治主权意识。因此,国家认同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维度,必须加强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感,这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中国梦的国家认同维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梦强调国家是一个精神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里的成员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这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内在凝聚力,这种内在凝聚力表明个体与国家之间利益的一致性,也表明个人的理想与荣辱同国家的理想与荣辱是有机统一的。其次,中国梦鼓励社会个体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个体对国家利益的密切关注,对政治事务的积极参与,是国家有效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梦是国家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它鼓励个体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由此产生公共精神,这恰恰对维持国家认同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中国梦对爱国主义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爱国主义是一种有情感偏好的推动力,它鼓励个体履行义务和参与公共生活,引导个体将公共利益置于私人利益之上,为祖国的利益做出牺牲。查尔斯·泰勒认为:“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内容比聚合的道德原则更多,它是对一个特定的历史社群的一种共同的忠诚,珍视和维持这种忠诚必须是一个共同的目标。”[5](P383~384)由此可见,增强国家认同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引发爱国主义热情的共同目标,在现阶段,这个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梦的民族认同维度
中国梦的民族认同维度主要指的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迥异的文化系统,维持国家的统一除了需要各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之外,还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是指我国各民族成员对自身归属中华民族这一事实的认知程度和感情态度,具体内容包括实现其独立解放、关心其安危荣辱、维护其权利尊严、促进其未来发展等。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是在华夏大地上,通过各个民族之间不断的血缘渗透、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逐渐融合的结果,尤其是进入到近现代以来,在共同抵御外来民族入侵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不断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意识,并自觉融合,从而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当代,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提出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这对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中国梦认同的一个主要维度,它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二者是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中国梦为保持中华民族独立性和完整性提供支撑。交通和通信技术的空前发展,使全球交往越来越便利和频繁,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加深,这给民族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带来巨大冲击。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保持其独立和完整就必须有赖于持续的民族凝聚力,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激励和凝聚作用的伟大理想,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建设实践需要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国国家建设需要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各民族就会成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这样各民族就必然会因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的不同而出现利益的冲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失去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梦的实现就会愈加困难。
3.中国梦的自我认同维度
中国梦认同的个人维度就是自我认同的建构。自我认同是人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价值和行为的一种反思性的理解和建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6]。由此可见,社会个体的幸福是中国梦实践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既需要社会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也需要个体进行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建构,也就是实现合理的自我认同。中国梦的实践说到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这种幸福除了需要提供物质层面的支撑,更需要社会个体在自我认同建构过程中对幸福感的体验。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那种短暂的、简单的情绪上的愉悦状态,而是社会个体在经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思和审视之后,得到的一种比较符合实际、比较稳定、比较常态化的心理感受和体会。此外,幸福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形式。每个人在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中都有对幸福体验的趋附性,都需要从外部社会环境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支撑,让自我价值和思想观念得到肯定和赞同。因此可以说,人民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们的幸福感得到满足,这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既要全力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实现,也要注重对个体权益和价值追求的保护,使人民幸福落到实处,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另一方面需要人们把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作为自我认同的规范和标准,使中国梦真正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自觉地把实现个人生活理想同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总之,要把中国梦同自我认同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奋斗目标统一起来,尊重个人理想,保护个人价值,从而调动个人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积极性。
三、强化中国梦认同的主要路径
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孕育出来的,它承载着历史的重托和对未来的憧憬。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不断被冲击,中华民族的梦想一度支离破碎,国人对中国梦的认知和认同渐渐地模糊、弱化,甚至停滞。正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中,一代代有志之士开始了探寻中国梦的新的伟大征程。可以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延续、深化和整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生实现了全面发展进步,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给中国梦增添更多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了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对中国梦的认同。纵观历史,展望未来,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国梦认同,让中国梦为国内外人民所接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发展国民经济,在提升国家整体实力中增强中国梦的说服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过程。”[7](P32)由此可见,人们的思想状态是与其所处社会的物质水平相关联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综合国力是中国梦认同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做支撑,中国梦的存在就是空中楼阁,中国梦的认同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我国,有的人对中国梦的认知和认同是缺失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目前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分配不均,不同的人对中国梦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不同而导致的。此外,由于历史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有着较为充分的发展活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对中国梦认同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着力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这是增强中国梦说服力的动力源泉之所在。只有经济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利益,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梦的强大说服力,从而认同我们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梦。
2.弘扬民族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团结中增强中国梦的凝聚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增强民族认同的基石,反之,文化的排斥与冲突则是造成民族矛盾的主要原因。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各民族文化经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渐渐地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整体,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仅影响到民族的经济和政治,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更是不可忽视。多民族的国家的民族文化交融无疑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致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和独立性遭受着巨大威胁。因此,我国应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同时坚决剔除文化中的腐朽沉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发展,从而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孕育产生的,它是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结晶。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的融合作用,让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在心理上形成归属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基础,是增强中国梦的凝聚力和强化中国梦认同的客观要求。
3.改善社会民生,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增强中国梦的亲和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奋斗所挣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P82)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们对中国梦的认同,就必须使中国梦反映出人们的利益诉求,并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社会民生,保证人们的自我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体现。这是增强中国梦的亲和力、强化中国梦认同的根本途径。首先,要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只有努力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有平等参与中国梦实践的机会和获得中国梦实践成果的权利,才能使中国梦更具亲和力。其次,要让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除了要努力完成“三步走”的国家宏观战略目标,还要关注每个人的梦想,让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目标能够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使人们能切实感受到中国梦带来的改变。最后,要在实践中展现中国梦的优越性,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做实事好事,多做利民惠民工程。中国梦认同既需要教育和引导,又需要对人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有助于增强中国梦的亲和力,为人们认同中国梦提供心理支撑。
4.健全监管机制,在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中增强中国梦的约束力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中国梦认同既需要加强个体对中国梦认知、认可、接受和内化的自觉性,也需要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强化外在机制监督管理的约束力,为中国梦认同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这就要把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融入到国家制度设计、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用制度和机制来强化中国梦认同。从国家社会层面来看,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监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梦的实践,坚决抵制和批判一切错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干扰与破坏。以政策来引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朝向有利于强化中国梦认同的方向发展,以立法来把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以优化社会管理制度来鼓励符合中国梦内在要求的行为,并制约违背中国梦内在要求的行为。从社会个体层面来看,要通过完善现代科学管理体制,加大社会对个体的约束力,宣扬在中国梦实践中涌现的优秀事例,激发人们认同中国梦的热情,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明习惯,使中国梦认同成为人们的一种理性的、惯性的思想自觉,最终产生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认同。
5.拓展宣传渠道,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中国梦的感召力
对中国梦认同与否,首先发生在思想领域,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梦认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们的理想信念、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强化中国梦认同的最基本途径,是使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融入到个体潜在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之中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应积极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做好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增强中国梦的感召力。首先,要广泛宣传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本质属性和奋斗目标,深化人们对中国梦的认知,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这是中国梦认同的前提。其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等,组织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到具体的社会活动中,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要加大中国梦在国际社会中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宣介,重点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9]由此可见,必须要拓宽宣传中国梦的渠道,消除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梦的误解,使世界人民更好、更准确地了解中国梦,增强中国梦在世界范围内的感召力,这既有助于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有助于强化各国人民对中国梦认同。
总之,中国梦认同主要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三个基本维度,这三个基本维度是一个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增强对中国梦的认知和认同,事关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整合,事关人民群众精神潜能的激发,这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当前仍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路径加强国人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梦的认知、理解、接受和支持,强化中国梦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心理支撑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