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体育观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014-03-12陈宝平李仕美
陈宝平李仕美
(1.玉溪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3)
树立正确体育观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陈宝平1李仕美2
(1.玉溪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3)
学校体育;体育意识;体育精神;终身体育
我国学校的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第一位目标,但受各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学生、家长及学校出于学习文化知识的压力,学生往往不能形成自己正确的体育观,使其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打破旧的观念,建立新的体育观和健康意识,激励人们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我国学校体育急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普遍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1]可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其地位、功能和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既有部分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重视不够、体育场地及各种体育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缺乏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没有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等人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对于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仅经常出现,甚至有的学校还因出现了学生在长跑中猝死的现象而取消了田径运动会上的长跑项目.此外,学生体质差的问题也实实在在的反映出现阶段我们的体育教育的现状,大中学生的体质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因此,建立新的体育观和健康意识,激励人们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我国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要建立新的体育观和健康意识,首先就要摒弃两千多年来在人们思想观念上残存的“官本位”、“重功名”与“重文轻武”的传统封建思想意识.
历史上,中国古代社会从夏商周直至秦末西汉,都非常重视体育,都有着尚武强身、保家卫国的精神.但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采纳了儒学博士董仲舒的意见,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学”.[2]而董仲舒自己就是一位“三年不窥园”的儒学家,也第一个道明了“重文轻武”的思想.其曰:“夫执介胄而能拒敌者,故非圣人之所贵也,……故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①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154.到了宋代,儒学更加僵化,儒学大师程颐、朱熹的理学与道学思想成为南宋至明清四朝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教育影响极大.道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思想,把文艺认为是毒品,游戏与幽默被视为罪恶,从事体力劳动便是低贱,奔跑与疾步都是下贱轻浮,任何改革与反抗都是邪恶,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取悦小人与女人的奇技淫巧.道学家提倡“居敬集义、克己改过;关门闭户、静坐读书”,要养成主敬、慎独、静坐缓行的习惯,以示士人之庄重严肃.
道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长达七百余年,受其左右,读书人十年寒窗,四体不勤,导致面白腰纤、畏寒怯热,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政治上也多是以士取官,以士治国,士人皆好静恶动,国风自然以文弱为美.长期的重文轻武,恶果是民族体魄的严重损害和精神的沉溺不振,民族文化中也往往缺乏所谓的“冒险精神”、“竞争精神”与“开拓精神”.
近代,为了富国强兵,不受外国列强的欺辱,中国开始引进西学.中国学校体育也从1903年正式进入学校教育的行列.但学校体育一直在走一条断断续续、曲曲折折的道路.其体育教育思想始学德日,继学欧美,后学苏、欧、美、日,反反复复,总是模仿或照搬别国的多,自己的少.一个国家两千多年来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而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学校体育还一直是外来产物[3].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学校体育红红火火、轰轰烈烈,很大程度上源于毛泽东主席对体育运动的重视.毛主席所指示的“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与“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导思想,掀起了中国学校体育从未曾有过的高潮.如果那时的人们更多的不是盲从,而是理智地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对国家、社会、个人有什么益处?也许中国的学校体育会一直健康茁壮地成长,人们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中国也就会成为一个体育人口大国,而不会出现现在的一些尴尬和困惑.
但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家长与学生仍然深受“官本位”、“重功名”与“重文轻武”等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近些年来高考体检的结果显示,多地依然有70%左右的考生身体不合格.而很多大学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已悄悄消失,校园里仅有15~20%的学生与10%的教职工(多半是离退休人员)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历经16年,大学毕业后73%的学生没有掌握一种锻炼方法,80%以上的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就告别了学校,学校体育结业则体育锻炼结束.这说明,学校体育的目标并未得到实现,学生的体质也没得到应有的增强,许多学生也未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学生必须要了解为什么要进行体育锻炼?体育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许学生接受了16年的体育教育,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体育课就是跑跳投课,就是达标课,就是紧张学习的调剂品.如果学生本身的身体很好,就没有必要去进行体育锻炼.如果体育能达标,就没有必要去上体育课.再者,有些学校只重视文化课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教师队伍也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上体育课不是为达标考试,就是给学生一个篮球,敷衍了事.体育课的内容也单调、枯燥、重复,从小学到大学,光短跑就涵盖了13年,中长跑跨越了12年,跳远、跳高学了9年,铅球学了7年等等,体育课内容反反复复,学生失去了上体育课的激情.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小学,体育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占总数的58.7%;在中学,体育是第二位喜爱的课程,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占总数的34.8%;在高中,体育是最不喜爱的课程,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占总数的11.9%;到了大学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学校领导、体育教师都不重视体育,学生又怎会重视体育?健康第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就会只能成为一句口号了.所以笔者认为,当前学校体育目标的重点,是谦虚地回到体育的本位,重建国民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使学生真正认识与理解体育、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简而言之,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即是要: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精神,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增强体育意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具有多元的社会功能.体育关系国民健康、国家荣誉和社会进步的事业,其在在增强人民体质、树立国家形象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工作的重点.它直接作用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国民体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所以,学校体育应以青少年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增强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基本目标.如何打破旧有的“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呢?
第一,以旧破旧.“重文轻武”是汉儒董仲舒提出的,蔑视身体运动、提倡静坐内修是宋儒程颐、朱熹提出的,汉儒与宋儒分别晚于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三百多年与一千五百年.孔子是很重视体育活动的,他非常注意身体的健康(子之所慎:斋、战、疾).他主要的教学活动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者都和体育有关.孔子自己精通“六艺”,尤擅长射箭与驾御(射箭时观者如堵).门下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皆是精通六艺者.孔子教育的中心思想是“知、仁、勇”三位一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智、体三者合一,知不离仁勇,仁不离知勇,勇不离知仁,三者缺一不可.如其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者如射”等等,不一而论.他是主张智勇全才、文武治国的.孔子五十四岁始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后享年七十二岁,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与坚毅达观的精神,这在中国古代是很难达到的.因此,“重文轻武”、“好静恶动”并非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所提倡的儒学思想.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广播、书籍、体育活动及体育赛事等,增强民众的体育意识.对于学校而言,主要是利用校园体育活动的氛围和校园广播及发行各种体育书籍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小学是起步,培养体育兴趣尤其重要.小学生喜欢运动与游戏,本身就贴近体育,应该给他们讲、看一些“名人与体育”的故事丛书,激起他们的崇敬仰慕之情.如果小学体育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体育教师引导得当,则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就会初步形成;初中是学生巩固体育兴趣和提升体育意识的阶段,应该让学生熟知一些健身格言、体育与健康、学习与翻阅各种运动休闲或介绍体育明星的书籍,了解相关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健身方法等等;高中应是增强体育意识、明确体育运动真谛的阶段,应学习简易本通俗中国体育史或通俗世界体育史,学习名人体育理论,特别是近代名人体育理论,如: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杨贤江《莫忘了体育》、顾拜旦《体育颂》等等,使学生对体育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大学应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健身方法且能指导自己与别人进行科学健身的阶段,他们应在修完各种体育选修课与参加健身俱乐部、野外活动之后,每学年完成一篇有关体育的论文.此外,是加强考核和增加学时,大学所开设的体育理论课的考核量分应占体育总分的20~40%左右,学时数应占体育课20~25%左右.
培养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不只在增强体质,更重要的则在于塑造人的精神力量.这种体育的精神力量不仅包括诸如Fair Play(公平竞争)、Sportsmanship(光明磊落)和Teamwork(团体意识)等极其重要的社会行为道德内容,也包括战胜自卑、超越自我、克服困难、尊重对手等个体行为道德内容.体育精神虽然多体现在竞技场上的运动员行为当中,而且这种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场下场上的千锤百炼,然而一旦获取这种精神,其作用则不完全局限于体育范围,会更多地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具体行为之中.“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在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这种基本精神.受过良好运动训练的人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中去,使他所处的社会能赖以健全和发展”.[4]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比赛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体育精神,使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学会在规则之中超越对手与自我,学会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并能在社会中形成风气推动社会健全地发展.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除了体育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体育精神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形成体育思想意识形态,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外,学校还应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运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积极进行研讨和实践,使体育课成为学生爱上的课,使学生校园生活成为其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并为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以最终实现体育的整体功能和体育的目标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就树立正确体育观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达成以下一些认识.
其一,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是学校体育目标的当务之急,只有把体育的位置摆正,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学生才会重视体育、重视健康,把体育运动同个人、社会与国家联系起来,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并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其二,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也是学校体育目标之一.体育之公平竞争、光明磊落与团体协作的精神不仅表现在运动竞赛中,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体现这种精神,这种体育精神不仅使个人能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获得人缘与成功,而且能推动社会健全地发展.
其三,学校体育的终极目的是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学校应在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方面积极进行研讨和实践,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运动,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8.
[2]马勇.儒学兴衰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36-52.
[3]赵饯华.体育史学习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
[4]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26.
The Development of Correct Views of Sport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chool Sports Goal
CHEN Baoping1LI Shime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
school sports;sports consciousness;sports spirit;lifetime sports
The first goal of the school sports in China is to strengthen students'constitutions.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s of all kinds of traditional concepts,together with the pressure of acquiring cultural knowledge from students themselves,their parents and schools,students often cannot form the correct view of sports and cannot actively take exercise. Therefore,to correc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to set up a new concept of sports and health consciousness,to motivate students to exercise actively,and to develop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are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eagerly in the field of school sports in China.
G807.4
A
1009-9506(2014)08-0061-04
2014年6月9日
陈宝平,副教授,研究方向:田径、运动训练、体育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