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构建刍议*
2014-03-12陈增红
谢 璐,陈增红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构建刍议*
谢 璐,陈增红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人文素质教育是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理清人文素质教育与旅游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要通过人文素质培养构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实现途径。
高职;旅游;人文素质;职业发展能力
1 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我国很早就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周易》中就有“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质朴的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教化意义。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变革,正在从规模扩张办学向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转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更突显出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它强调人的内在身心潜能和外在知识文化。”[1]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关注人的发展,高职教育亦如此,高职旅游院校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开展职业活动,并在社会中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
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应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文化育人的典型体现。高职教育所培养的虽然是技能型人才,但这里的重技能并不意味着轻素质。只有具备了较高人文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具备更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创造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对于高职旅游院校学生而言,所谓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学生在结束既定的学校教育之后,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不仅能适应当前的就业要求,同时可以满足就职后的职业发展需要。
诸多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综合各类观点,高职旅游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应该包含适应某一行业或岗位的专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工作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追求等。在这些能力的塑造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中多重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理顺和认清高职旅游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积极推进高职旅游院校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构建与提升。
2 高职旅游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构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意义
2.1 人文素质教育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必修课程
旅游业虽然是典型的服务行业,但是旅游从业人员并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富有文化底蕴的民间使者与地域文明的传播者。净化旅游行业环境,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都要从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所以,对于高职旅游院校而言,旅游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在这一行业中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到旅游业接待任务的完成质量。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向旅游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随着2013年10月份新《旅游法》的实施与推进,旅游行业发展将日趋规范与成熟,在这一背景下,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将更为关注产品与服务的人文内涵,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与职业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既要重视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对于他们的基本人文素质给予充分的关注,并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加以提升,以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
2.2 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
高职旅游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不仅包含适应旅游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包含自我学习能力的获得、正确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的形成以及美学、文学、艺术等知识,这些都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赋予学生的。学生通过广泛涉猎相关人文知识,既能形成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能构建完善立体的能力结构,并得以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形成广阔的知识视野。人文素质教育下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品格各方面能够获得协调全面的发展,不仅可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持续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的参与各项社会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人才培养,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的在岗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相关内容的渗透与熏陶也同样重要。2.3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助推剂
“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支撑,专业教育以及其他一切精神价值的活动都将没有后劲,也难以持续。”[2]技能型课程所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从事某项技能型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或许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的需求,但是对于上岗后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决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除了有限的技能知识以外,还应该包括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持续不断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的沟通协调能力、积极有效的心理调节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必须要依靠丰富的人文素质课程才能够赋予学生。因此,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这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经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更应该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能在学校教育阶段通过丰富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赋予学生这种未来职业发展的能量,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走的更稳健,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通过人文素质培养构建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实现途径
3.1 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与高职旅游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相对接
人文素质的培养应依托于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脱离这一目标的人文素质培养将会失去它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立足行业发展,培养能够适应典型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型教育转变。”[3]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强调技能,还应体现高素质,这里的高素质必然包含了学生人文素养为重要内容的职业发展能力方面的要求。所以必须将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并在实施中进行细化,通过针对性的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实训等形式,将人文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以此推动二者的融会贯通,相互促进。
3.2 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旅游行业文化相融合
伴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其文化属性与人文内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旅游活动的文化体验性更加的鲜明,旅游行业的文化属性更加突出。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求具备娴熟的业务技能与规范的服务操作,还应该对服务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艺术、文学等都有广泛的涉猎,以此才能以宽厚的文化底蕴适应行业发展转型的需要,为旅游者提供更为独特的文化体验。因此,作为将来旅游行业生力军的培养基地,高职旅游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要实现与旅游行业文化的对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要训练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和熟练的操作水平之外,更要将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行业知识等输送给学生。高职旅游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设计中,可以将旅游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旅游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旅游美学与景观鉴赏知识、世界各地的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内容充分融入进来,帮助学生打造开阔的行业视域,奠定宽厚的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构建高度的职业认同感,以此为学生在旅游行业中的持续发展创立更立体的职业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稳健的发展动力。
3.3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相渗透
在目前的高职旅游院校中,大部分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空泛等问题,这一现象表明,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构建中的基础性地位,没能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后续发展中的助推剂作用。高职旅游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在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特点与要求,以及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打破传统的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两条线走路,相互无交集的现状,创新课程设置形式与课程教学内容,将人文素质教育向专业课程中渗透,使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互交融,互相促进。通过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实训操作、顶岗实习等形式,灵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技能型的教学实践中也能感受到人文知识的魅力,在构建职业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属于自己的人文底蕴。通过这一形式,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实现了有效的融合,从而搭建出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4]。
3.4 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是与学生生活最为贴近的微观环境,校园文化所带给学生的耳濡目染往往甚于标准课堂上的典型说教。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提升,利用微观环境的潜移默化,在无形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建设包含了硬环境与软环境两方面。就硬环境而言,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理念中要将文化要素贯穿其中,并在校园环境打造方面通过整体规划布局、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园区自然环境等物化形态体现出来。就软环境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依托于校园仪式性活动、课余文化活动、校内劳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内外公益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积极表现,通过丰富多彩且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素养以及人文底蕴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隐形的教育环境里主动的获得人格修养的完善与提升。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通过文化校园的物化环境打造,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好客山东的旅游文化、以及传统儒家文化等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有形的环境中处处感知到与旅游相关的传统文化精髓。与此同时,学院还创新并实施了多项富有旅游职业学院特色与旅游行业特征的系列文化活动,以充实校园软环境的建设。在这些活动中,百川论坛、百川辩谈、百川报、兰亭茶叙等深受学生们喜爱,在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将国学思想、文化精粹、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精神等渗透给学生。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学生个人将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具有显而易见的持续意义的,它在无形中提升着学生的品行修养和人文底蕴。
4 结语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命题,同时也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质教育所赋予高职学生的行事准则、做人要义以及文化修养等不仅让学生在校期间深有裨益,更会影响到学生就职就业后的长远发展。对于高职旅游院校而言,打破单一的技能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广任重而道远。伴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态的不断丰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上要贴合行业发展,融入行业文化,充分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参考文献:
[1]邵敏,欧阳中万.优化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2012(13).
[2]周红雨.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3]程合坤,任伟,周立超.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2012(7).
[4]齐守泉,石伟平.后经济时代职教校企合作如何共生共赢[J].职业技术教育,2011(6).
(责任编辑 孙胜文)
G710
A
1673-5382(2014)02-0043-03
2014-04-10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J13WH61).
谢璐(1979-),女,山东菏泽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