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2014-03-12高翔
高翔
(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翔
(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公共艺术教育近年来得到不少高等院校的重视,其将娱乐、欣赏和基本常识融为一体,通过艺术的手段,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在过去的几年,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较为顺利,但是不同于其他传统科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为了完善公共艺术教育,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得到培养,艺术审美素质更加优良,必须对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对反映出来的问题要积极探索解决途径。
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路径
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对象广泛的审美教育,对实现大学生全方面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陶冶情操。尽管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不小成就,但是现实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 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和问题
随着国家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艺术教育对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陶冶情操,确保良好心境。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目前高等院校的重要科目,并不是音乐、美术、名剧欣赏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对艺术历史的单纯讲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划分美与丑的界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拒绝“快餐式”精神消费。然而目前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1 公共艺术教育观念陈旧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给中国大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提升个人审美修养的机会。然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兴起的科目,与传统教育体制难免发生冲突,在课时安排以及教学理念上都不够完善,依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公共艺术教育依然是其他传统科目的附属品。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也使得一些就业方便、薪资高的专业备受青睐,然而拥有高就业风险的艺术教育则被当成“调剂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教育部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我国高等院校内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监督和指导,对相应的任课教师也会定期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加入考核过程,让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2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依然处于萌芽期,专业人才的数量无法满足其高速发展的势头,师资队伍往往专业水准参差不齐,教师自身专业水准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通常是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往往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这就使得教师自身得不到良好的专业艺术锻炼,在传统教育体制之下,知识结构松散,框架不清晰,这就使得教育者自身人文知识缺失严重,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从被教育者角度来看,受教育群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对知识的见解也往往不在同一层面,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对公共艺术教育有充分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本身有通透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还必须有相当广博的知识面来迎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问题,这对公共艺术教育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十分高。
由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年限较短,几乎没有规范的公认的统一教材,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无章可循,很难为学生构建清晰缜密的知识网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限制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1.3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自身、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理解不深,或者存在偏见,这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教育并不是必修课,因此课堂仅仅是休息、娱乐的场所,很难为了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而钻研专业知识,认为与通常的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偏差,他们通常会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就业,功利性较强,无法从全局角度来看待新时代的教育,认识不到公共艺术教育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这严重限制了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学习的积极程度。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理解同样存在偏差,绝大多数学生参加课程只是为了放松心情,被动地接受艺术的熏陶,然而公共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的形式开展的偏重技能训练的学科,对各项理论知识的研究较多,无法迎合学生“口味”,教师与学生在学科发展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从而使得教学课堂无法达到和谐状态。
1.4 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欠发展阶段,教育评价机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为了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以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控。
1.5 公共艺术的教学过程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不匹配
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使得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学形式上难以合理控制,这就使得不同院系在推行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时候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大多数高等院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公共艺术教育,鲜有高等院校把其直接当必修课程,这也使得各个院校的公共艺术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上述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和教学硬件条件的滞后,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收效不佳,与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不少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甚至不如中小学发展得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难以维持在良性的局面。
1.6 公共艺术教育缺乏资金支持
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社会各界必须为其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精神垃圾”侵蚀学生内心。教育部门和各大高等院校在将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后,并没有为其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支持。艺术教育对教学条件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是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为了在课下促进学生进行公共艺术交流,也必须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绘画、音乐、舞蹈的道具对公共艺术学习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然而相关部门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并不乐观,不少高等院校内基本的资金保障都无法达到,更不期望扩大规模。
2 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
2.1 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为了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应当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兴趣是学习一门课程最好的老师,为了加速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学生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公共艺术教育者应当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将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借助多元教学方式、手段,使学生被公共艺术所吸引。这就对教育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必须对公共艺术课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尽管高效公共艺术课程多是选修课,但是教师应当为学生拟出科学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并安排类似于文化课的考试,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高校的艺术院系应当积极主动地组织相应的艺术文化活动,在课下为学生提供感受公共艺术魅力的平台,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艺术学习更加深入。学生在现实的活动中能够锻炼自身的审美素养,与人分享,进步更快。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使得教育者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才能确保公共艺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公共艺术教师必须对公共艺术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教育的发展。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目标,在公共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更应当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之余多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新闻,对发达国家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充分认识,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加优秀、先进的课堂体验,促进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培养。高等院校艺术老师要培养自身对学科的兴趣,多外出学习,加强交流,使艺术教师自身的艺术特长得到质的飞跃。高等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对艺术教师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艺术教师参与到积极、活力的艺术教学之中。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使教师更具工作激情,能够提升个人成就感。
2.3 公共艺术教育体制需要革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体制要摆脱传统教育体制的约束,为了改变目前公共艺术的发展局面,必须虚心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办学经验,加入自身发展现状的因素,确立自身的教育体制,才能确保公共艺术教学顺利展开。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以教育部对其发展的要求相一致,要明确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标准作用于公共艺术教育。要努力构建更加科学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加速相应权威教材的编写过程,使课程教学目标更加具体,课程结构更加紧凑,课程标准更加严格。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注重研究科学的教育方法,要避免应试教育,突出素质教育的主题,以实现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艺术教材的编撰应当注重总体设计,提高目的性、规避片面性,编撰工作应当有大量的教师参与,才能确保教材的适用程度,然而不同教师意见不尽相同,无疑会增加编撰难度,减缓编撰进程。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应当有别于中小学,知识内容应当更加重视与时代的联系。
3 小结
21世纪以来,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引起的争论和讨论众多,如今公共艺术已经进入不少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相关部门应当正视目前公共艺术发展出现的问题,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相关部门三方面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优化,才能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培养,全面素质得以提升。
[1]洪严.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分析[J].青春岁月,2014(8):48-49.
[2]杨孜孜,汪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11所高校为例[J].统计研究,2013,30(6):39-41.
[3]王巍,钟天娥,池阿海,李敏.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28-29.
(责任编辑 孙胜文)
G642
A
1673-5382(2014)04-0081-03
2014-09-19
高翔(198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