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界限思想及其意义分析

2014-03-12孙伟民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神学本源哲学家

孙伟民

(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039)

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界限思想及其意义分析

孙伟民

(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039)

康德界限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界限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吸收和总结各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创新之后产生的。康德界限思想的理论源泉、康德界限思想的深层涵义和康德界限思想的意义,为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界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康德批判哲学;界限思想;意义分析

康德是18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当时以致现在的哲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认为人是有界限的存在,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界限思想。学习和研究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界限思想,有利于我们了解和突破“人能够做什么”的理论界限,从而能够达到“人应该做什么”的理论高度,在人类获得自由的道路上更近一步。

1 康德界限思想的理论来源

1.1 古希腊哲学中的界限思想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西方的哲学理论都能够从古希腊哲学中找到最初的理论依据。古希腊哲学中还没有对界限思想形成明确的概念,哲学家们也没有将界限哲学作为单独的问题去独立研究,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古希腊哲学中没有涉及到界限思想,而是哲学家们在自发的无意识的情况下探讨了一些关于界限的思想。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哲学家们将哲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万物起源方面。万物本源问题是本体问题,表面上是与界限思想没有联系的,但是实际上哲学家们对本体问题的研究就揭示了界限思想的萌芽,因为本体问题的本质就是研究万物的本源界限的问题,探究本体问题,就是探究万物本源的界限是在万物之上还是在万物之中,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问题。

古希腊的哲学家在研究万物的本源时,部分哲学家将水、空气等有规定的物质视为万物的本源,也有部分哲学家将阿派朗等无规定的物质视为万物的本源。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无论万物的本源是有规定还是无规定的,都说明万物是有界限的,只有在万物之上才能够解释万物的起源问题。而康德所提出的“自在之物”存在的客观必要性,与古希腊哲学家探索万物本源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古希腊哲学家将本源与万物区分开来,为康德的物自体与现象界限的划定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1.2 中世纪哲学中的界限思想

中世纪的哲学思想是在神学的笼罩之下形成和发展的,这无疑使得中世纪的哲学思想出现畸形发展。中世纪哲学中界限思想的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神学本体论中的界限思想,另一方面是唯名论和实在论中的界限思想。这两方面的界限思想都是在神学的基础之上得到的发展。在神的本体学论中主要是研究在上帝的无限性和人的有限性的对立关系中,对理性进行的界定。在中世纪的神学和哲学并不是开始就能够相互融合的,是经过很多神学家和哲学家的努力的结果。哲学和神学的冲突和斗争的矛盾始终停留在理性和信仰之间,哲学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而神学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最终哲学和神学的相互容纳是以牺牲哲学的发展空间为代价的,使理性沦为神学的工具。所以,在神学本体论中,虽然有多位哲学家都用哲学的观点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但是实际上这些证明都是有缺陷的,它们都超出了人的理性范围。尽管如此,神学本体论中的界限思想对康德本体论角度的界限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唯名论和实在论是对人的认识是关于个别事物还是关于概念和共相的区分进行了探讨。唯名论和实在论虽然也是在神学的笼罩之下的哲学思想,但是它们的哲学意味相对较强。唯名论的实在论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后期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在批判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界限思想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研究中不仅指的是本体意义上的存在和不存在,更包含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可能与不可能。也就是说是探究人是否能够通过理性认识个别事物,而认识到个别事物之后的本质。这对康德认识论角度的界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3 近代哲学中的界限思想

近代时期的哲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和方法论开始转移。所以,近代哲学中出现了两大不同的体系,即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强调经验在实践中的可靠性,唯理论强调实践中理性对认识的重要作用。虽然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中理性和经验的关系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意识到了理性在认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经验和理性的关系成为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的焦点。在近代哲学中,经验的界限和理性的界限被哲学家们不断探究。哲学家们对界限的思考也直接影响到了康德界限思想的形成,他在批判的基础上对近代哲学中所涉及到的界限思想进行了吸收。

2 康德界限的涵义

2.1 界限指向无条件的否定和有条件的肯定

有条件的肯定和无条件的否定是康德界限概念中最普遍和基础的涵义。康德在对理性界限的划定中,规定了理性在现象中的经验运用,但是否定了理性在自在之物上的超验运用。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提到“为了确定理性在其适宜的应用方面限制,我使用了界限的比喻”,指出了康德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的界限的概念。这里提到的概念就是指的界限的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指向。理解康德的界限思想,不能将界限停留在对界限概念的理解上面,而是要将界限思想放在批判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查。康德的界限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延伸,所以界限思想必须要经过批判之后,才能够被康德所使用。康德的界限概念就是建立在康德的批判基础之上的。理性为自身寻找确切的根据和运用范围,并否定其在超验上的运用,从而划定了一个界限。从这一方面来看,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将界限的思想放在批判的大背景之下,在批判的基础上规定界限,并通过界限更深入的批判。要深刻理解康德界限的概念,就必须深入理性界限的规定中来考察界限的含义。康德认为,理论理性所涉及的领域仅局限在可能经验对象的现象界领域,而不能够涉及自在之物的本体领域。理论理性自身在现象领域的运用规范是对界限的有条件肯定,对自身在本体领域运用的限制视为对界限的无条件否定。

2.2 界限指向思维的超越和潜在的超越

前面提到的界限的有条件肯定和无条件否定,是对无条件性的否定,而不是对无条件者的否定。康德认为,无条件者是界限的思维超越和潜在超越,是存在的。康德在论述的界限的否定指向之后,表明在限制之外还存在某种东西,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拿东西对自身而言是什么。也就是说,界限在一定范围内指出有条件性和有条件者之后,会在理性的引导下,继续追溯和指向潜在超越和思维超越的无条件者。这个所追溯的无条件者是一切有条件者的根据。虽然人的理性认识不能够形成关于无条件者的知识,但是可以通过思维的方式去感受它,并且必须承认它的存在。否则,一切有条件者将会处于无根据之地,也就不会再具有任何的确定性了。这会摧毁人类一直以来所探索得到的所有知识,并否定了将来获得知识的可能性,从而使知识和认识陷入恐慌状态。康德通过纯粹理性界限的确定,将纯粹理性无条件者视为纯粹理性在物自体领域的界限,也就是说纯粹理性在物自体领域中只须也只能够対物自体进行思维。所以说,康德的界限概念是具有指向思维超越和潜在超越意向的。

2.3 界限指向有限可知者和无限不可知者的联结关系

康德认为界限不仅包含了一些处在界限之内的东西,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处在界限之外的事物。而这两类东西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存在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康德所说的界限概念是在有限可知者和无限不可知者之间的联结关系。康德对界限的一个规定中指出,像一种界限的知识固有的一样,仅限制在界限之外的东西和包含在界限之内的东西的关系,并指出这是一种现实的联结关系。康德在理性的批判中,没有从认识上超验的运用理性来形成对无条件者的认知,而是将理性限制在有限的有条件者和无限的无条件者的联结关系之上。也就是说,即使要将有限的存在与无限的存在联结起来,也是在实践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从纯粹的理性层面去把握的。所以,康德所规定的界限的概念是真实的指向了有限的有条件者和无限的无条件者的之间的联结关系。

3 康德界限思想的意义

3.1 界限思想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意义

康德的界限思想与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贯穿着批判的方法。所以,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可以将康德的界限思想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批判哲学进行扩充。熟练掌握康德的界限概念的思想,能够从掌握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个体系构成,从而能够将康德的各个理论联系起来,也能够通过将各个理论进行单独的考察。此外,康德的批判思想是在康德前期的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要深入的了解康德思想就必须了解康德前期的批判理论和批判时期的界限,而这些是在掌握康德的界限思想之后才能够进行联系的,所以,界限思想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2 界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类似乎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人类已经超越了自然给予我们的界限。事实上,从康德批判哲学思想来看,人类并没有超越界限,人类在解决一项技术问题时,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并且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人类忽视“界限”而产生的。所以,在当代社会研究界限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人类在有界的理性界限中创造出来的,只有将它们在现象界领域运用,才能够真正的造福人类。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都是具体的事物,它们都是有条件的,在运用的时候不能够无限的扩展。康德界限思想就是将人类限制在界限中,在界限中解决人的问题。

4 总结

康德是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今天指导人们生活、生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掌握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界限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将批判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理解康德批判哲学。所以,界限思想在实践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1]漆思,王猛.从理性批判的哲学思辨走向语言批判的生活世界—论康德到维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学观变革逻辑[J].江海学刊,2014(3):51-56.

[2]谢群.方法论视域中的康德与维特根斯坦比较研究—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四[J].外语学刊,2012(6):25-29.

[3]方立峰,朱莹.康德哲学对现代性问题的奠基[J].人文杂志,2011(2):11-15.

(责任编辑 孙胜文)

B516.31

A

1673-5382(2014)04-0015-03

2014-10-02

孙伟民(1977-),男,山西大同人,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讲师.

猜你喜欢

神学本源哲学家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斐洛论犹太神学的合理性意义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复旦“女神学霸”的成功秘诀值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