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可泰国王尊号与宗教信仰的演变

2014-03-1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达摩拉玛国王

(1.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871;2.玉溪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国王称号中具有神灵的元素是古代东南亚宗教文化的一大特点。素可泰王国被认为是泰国历史上由泰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存在了近200(1238~1438)年的时间,共有9位国王在位。国王的称号先后经历了室利·因陀罗提、拉玛甘亨、达摩王的演变。那么,国王称号的变化能不能反映出素可泰王朝宗教信仰的变化呢,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将对这个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室利·因陀罗提与宗教信仰

素可泰王国的建立者名叫坤·邦克郎·刀,他是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国王,称号室利·因陀罗提(Sri Indratidya )。很显然,这个称号受印度王权观念的影响很深。印度王权观念早在公元3世纪左右就已经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最早接受印度王权观念的东南亚国家是现今柬埔寨古代王国扶南。印度王权观念对后来的真腊王朝、吴哥王朝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乃至当代的柬埔寨也还有印度王权观念的烙印。

有学者总结了古代印度王权观念的特点:以印度教或佛教崇拜为特征,遵守《摩奴法典》,以《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为主要的神话故事,以梵语为文学表现形式。印度王权观念传播到东南亚后主要在王室中流行,但是为什么印度王权观念只在古代东南亚各国的宫廷中存在,而没有在广大的百姓中流行呢?原因是印度王权观念是由朝廷的官员传播的,而不是普通民众,目的是“统治者渴望模仿印度朝廷更堂皇的风格,雇用婆罗门教徒依照印度教经典作品的观念和礼仪,把统治者奉为‘神王’而向他献祭”[注][英]D.G.E.霍尔. 东南亚史:上[M].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9-40.。所以,把国王神化是印度王权观念的主要特征。神化自己是古代东南亚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君主的独裁统治是以神性原则为背景的,这是整个南亚和东南亚佛教国家政治观念中的共同性”[注]宋立道. 神圣与世俗:南传佛教国家的宗教与政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75.。神化国王的方式很多,其中将国王的称号与印度宗教中神灵的称号糅合起来就是重要的一种。

在素可泰王国建立之前,湄南河河谷地区处于当时吴哥王朝的统治之下。坤·邦克郎·刀本人就是吴哥王朝属下的一名将领。1238年,趁吴哥王朝蓑落之机,他赶走了吉蔑人统治者,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定都素可泰地区,称素可泰王国,取王号为“室利·因陀罗提”[注]刘迪辉,李惠良,周光敬,等. 东南亚简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59-60.。事实上,素可泰王国建立者的称号早在素可泰建立之前就获得了,是吴哥王朝的阇耶跋摩七世赐予的,据说坤·邦克郎·刀得到阇耶跋摩七世的宠受,阇耶跋摩七世还把自己的公主许配给他。因此,素可泰王朝建立后,印度王权观念在素可泰的宫廷中出现,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室利·因陀罗提意为“吉祥因陀罗王”。在梵语中“室利”(sri),意为“吉祥”,“因陀罗提”( indratidya)就是“因陀罗神王”。很显然,国王把自己比作了因陀罗。因为因陀罗在印度神话故事中,不仅是英雄而且还是统领天、地、空三界的神王。“在婆罗门教的神话故事中,因陀罗常被视为战胜敌人、扫除障碍、造福人类的神。”[注]杨怡爽.印度神话[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1.国王把自己比作因陀罗,一方面可能是将自己神化,另一方面可能暗示他统摄一切,是人间唯一的王者。因陀罗神最早出现是在《梨俱吠陀》中。在《梨俱吠陀》中,因陀罗是最重要的神之一,约有250首颂诗是奉献给他的,约占全诗的四分之一。在《梨俱吠陀》中,因陀罗神被雅利安人当作民族神、战神,原因是在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土著居民的过程中,得到了因陀神的帮助。在《梨俱吠陀》的赞颂因陀罗的诗歌中,这样写道:“世上的一切因他而震颤,令达萨屈服,驱强敌宵盾,像赌场的胜者席卷一切,对手的拥有丧尽,他就是因陀罗神”。这里的“达萨”是一个土著的称呼[注]林太.《梨俱吠陀》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0,74.,“据说,他在和妖魔(土著达萨人)的战斗中,摧毁过不计其数的城堡,其中属于弗莱多(魔龙)的就有99座。他对达萨人异常凶残,在一次战斗中,他不但将达萨人的多座城堡摧毁,还捉住了1 000名俘虏,赶走了5万人,杀死了3万人,并把他们的牛羊掠夺一空,给雅利安人带来了财富。”[注]轩书瑾.探索发现大全集——玛雅·印度·巴比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9.这当然是神话故事,但同时也是雅利安人征服当地土著的反映。此外,因陀罗的力量无穷,从这里也可以窥见一斑。

因陀罗是印度婆罗门教中最重要的神灵之一。从国王的尊号直接借用因陀罗神这一点来看,素可泰王国刚建立时,婆罗门教在宫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拉玛甘亨与宗教信仰

据素可泰时期的拉玛(又译“兰摩 ”、“兰”)甘亨碑[注]1851年,曼谷王朝四世王蒙固亲王游历北方时,在素可泰旧城遗址中发现了一块石碑。该碑呈柱状长方体,上端呈尖状,高1.11米,宽0.35米,厚0.35米,四面都刻有文字,第一面和第二面各有35行,第三面和第四面各有27行。该碑文是用拉玛甘亨国王所创制的泰文书写的。由于该碑文镌刻于素可泰王朝拉玛甘亨国王(1279~1298年在位)统治时期,所以称为拉玛甘亨石碑。该碑现保存于泰国国家博物馆。1983年,朱拉隆功大学在举行拉玛甘亨国王创制泰文100周年纪念活动中,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将其释读并转写成现代泰文,并分别译成中文、英文、法文、德文和日文出版。本文中所引用的拉玛甘亨碑文内容均来源于杨光远的研究。参见:杨光远. 十三世纪傣泰语言的语音系统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89-92.记载,国王室利·因陀罗提有五个子女,三男二女。大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死去了。因此,室利·因陀罗提死后,由二儿子继承王位,是为第二世王,尊号“沷坤·班孟”。在这个尊号中,“沷坤”意为“国王”,“班孟”是“统治者”的意思,所以这个称号表示“统治者国王”。这个称号比较普通,可能是他没有什么伟大的功绩的缘故。据拉玛甘亨碑文记载,他是第三世王拉玛甘亨的哥哥,碑文没有提到他的任何功绩。沷坤·班孟死后,他的弟弟也就是沷坤·拉玛甘亨继承了王位,是为第三世王。看起来,素可泰王朝时期在王位继承方面已经过渡到了父系继承制时代了。

拉玛甘亨国王是素可泰王朝时期最有名的国王,也是泰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国王之一,他被现代泰国人认为是泰国历史上的大帝之一。据拉玛甘亨碑记载,第三世王的尊号“拉玛甘亨”是因为在一次战争中,他战胜了敌人而被他的父亲赐予的。碑文这样记载:“我长大至十九岁时,蒙束国王坤三春来袭蒙达,我父出战坤三春左方。坤三春骑来右方,坤三春迫近,我父士卒,溃败逃散。我不逃。……坤三春败走,我父乃赐余名曰帕兰甘亨[注]“帕拉玛甘亨“中的“帕”是词头,表示该词与神、佛有关。在泰文中拉玛甘亨王的称号常写为“沷坤·拉玛甘亨”,“沷坤”是素可泰王朝时期对国王的称呼。,盖因我与坤三春斗象之故。”碑文中拉玛甘亨的称号“帕兰甘亨”是梵文Phra Rama Khamheng的音译,意为“勇敢的罗摩王”。“帕” (Phra)是词头,表示该词与神灵、佛有关;“罗摩” (Rama)是印度神话故事中毗湿奴的化身;“甘亨” (Khamheng)意为勇敢。拉玛甘亨和因陀罗一样,具有浓重的印度王权色彩。

在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中,因为罗摩战胜了恶魔罗婆那,救出了心爱的妻子悉多而受到东南亚人民的喜爱。罗摩被东南亚人民视为战无不胜的英雄。这些英雄“有时是半神半人的,难以置信的冒险和超自然力量的介入,英雄有超人的力量和计谋”[注]张玉安,裴晓睿.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29.。素可泰王朝第三世王的称号取为“拉玛甘亨”恐怕就是一方面要说明自己是战无不胜的英雄,另一方面也要证明自己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半人半神”,把自己神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一样:“兰甘亨王的统治,所依靠的是他屡立战功的勇武、领导才能和宗教赋于的道义权威,甚至被称颂为神王”[注]梁志明. 东南亚古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24.。上文已经论述过,印度权王的特征就是通过经典作品和礼仪,把国王奉为神王。所以,尽管素可泰王朝到了第三世王统治时期,佛教已经很受欢迎了,但从国王的称号“拉玛甘亨”这个角度看,婆罗门教的影响还是比较突出的。

从考古学方面看,现在在素可泰地区发现的一些印度教(婆罗门教)神庙和印度大神的雕像也可以证明,素可泰初期,印度教在该地区的存在。有学者甚至认为,素可泰时期“婆罗门教所规定的各种仪式和风俗,在社会上仍然十分流行”[注]段立生. 泰国文化艺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3.。在素可泰地区发现的婆罗门教的诸神的雕像,如湿婆雕像、乌玛女神雕像(湿婆之妻)、那莱雕像、那罗延那(毗湿奴)雕像更是证明了当时还流行婆罗门教的现象。

此外,在泰北甘烹碧府还发现了素可泰时期的湿婆神庙遗址。虽然神庙已坍塌,但还可看到原来用来摆放湿婆神和乌玛神青铜铸像的台基。台基上有神龛,神龛底座上镌刻有这样的文字:昭披耶希贪玛·索腊于佛历2050年(公元1407年)建这尊佛像,以管制四脚和两脚的动物[注]希立拉·卡母弯萨.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泰文),第177页。转引自:段立生. 泰国文化艺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4.。这个台基上原来摆放的是婆罗门教的神像,而现在却摆放着佛像,这是素可泰王朝建立后宗教演变的最好证据。

素可泰附近的塔帕丁寺,与吴哥王朝苏利耶跋摩二世(1110~1175)时期的建筑十分相似,内有吴哥样式的印度教神像,这说明素可能在12世纪初已经兴起,而且在佛教传入之前兴盛印度教[注]吴虚领. 东南亚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42-243.。前文已论述过,素可泰王朝的建立者是吴哥王朝统治下的一名将领,这个地区处于吴哥控制之下,当然要受到吴哥文化的影响,所以这个地区存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另外,从有些寺庙从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用途转变为佛教用途中也可以看出,素可泰早期的宗教是婆罗门教这一事实。如素可泰城南的希沙华寺,最初是献给印度教的,后来被泰人改为佛寺。

所以,从“拉玛甘亨”这个称号可以看出,素可泰王朝初期,婆罗门教(印度教)还很流行。

三、达摩与宗教

拉玛甘亨王死后,由其子继承了王位。关于从拉玛甘亨死后到吕泰王即达摩王一世之间有几位国王在位这个问题,泰国学者和中国学者所论述的有所不同。

我国学者段立生认为著有《三界经》一书的是第五世王(利泰王)[注]段立生. 泰国文化艺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6.,而梁志明认为著有《三界经》的国王名叫立泰,他的前任则叫吕泰。这样,如果吕泰是拉玛甘亨王死后的继承者的话,立泰王就是第五世王,这和段先生的说法是一致的。但如果吕泰不是拉玛甘亨王的继承者的话,立泰王就不可能是第五世王。梁先生还引用了法国学者的观点,认为吕泰王因对佛教比较虔诚,做了不少功德而赢得了“达摩王”(法王)的称号[注]梁志明. 东南亚古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25.。另外,梁英明认为拉玛甘亨的继任者是其子卢泰,立泰王是其孙子,出家为僧的国王是吕泰[注]梁英明.东南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9.。这样,吕泰王最早也应该是第六世王,而不是第五世王。泰文方面的资料则说,因对佛教有贡献而赢得了达摩王称号的是第六世王(利泰王)[注][泰]金达·丕玛尼湾. 素可泰拉玛甘亨大帝[M].曼谷: 黎明出版社,P.7.。另有泰国学者也认为编写《三界经》一书的也是第六世王“达摩王一世”[注][泰]帕拉迪赛·西提檀基.泰国历史[M].曼谷: 素帕猜出版社,2004:462.。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和泰国学者虽然在编著《三界经》的立(利、吕)泰王是第五世王还是第六世王上存在不同的意见,但是学者们共同的观点是立(利、吕)泰王因为对佛教的虔诚而赢得了达摩王的称号。自立泰王即第六世王(达摩王一世)之后,素可泰王朝国王就采用了达摩王二世、达摩王三世、达摩王四世这样的称号。以上的分析似乎对本文所论述的问题没有帮助,只是证明了素可泰王朝国王的尊号中确实出现了“达摩王”这个名词,但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既然素可泰王国国王的尊号由最初的具有鲜明的印度教(婆罗门教)的神灵元素演变成了具有“达摩”这个文化元素,那么,从这种演变中能不能看出素可泰王朝宗教信仰的变迁呢?为此,要首先弄清楚素可泰国王称号中的达摩与佛教中的达摩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因为达摩这个词均出现在佛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教义之中。事实上,“达摩”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之中,是梵文dharma或dharm的音译,由词根“dhri”演化而来,最初的意思是“支持”、“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的秩序”等。该书第7卷第63首在赞颂太阳神苏利耶时,这样写道:“他似乎就是萨毗德里大神,从不违反那一以贯之的法度”。这里的“法度”为梵文dharma,直译为“达摩”、“法”即“自然规律”[注]林太.《梨俱吠陀》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3.。自佛教、印度教出现后,沿用了这个词。

婆罗门教将支配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视为达摩:“宇宙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达摩”[注]朱明忠.印度传统文化中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与观念[J].南亚研究.2009(1):110.。如水有水的达摩,火有火的达摩,鸟有鸟的达摩,人有人的达摩。水的达摩是流动性,火的达摩是热,鸟的达摩是飞翔,人的达摩就是按种姓规定的义务行事。婆罗门教认为人是不平等的,自降生“就有纯洁、污浊、高贵、低贱之分,无法改变”[注]梁立基,李谋.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182.。今生“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奉行‘达摩’(教义规定的行为规范)”[注]郁龙余.印度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94.,才能在来世生活得更好。因此,婆罗门教中的“达摩”就是带有明显的古代印度文化特征的种姓制度的行为规范。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印度各种姓应尽的达摩中看出。如婆罗门的达摩是学习吠陀、传授吠陀、祭祀、替他人祭祀、布施和接受布施;刹帝利的达摩是学习吠陀、保护百姓和布施;吠舍的达摩是学习吠陀、经商、务农、畜牧、布施;首陀罗的达摩是心甘情愿地为以上三个种姓服务。不同种姓在职业、居住区、婚姻等之间有严格的界线,不可逾越,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要每个种姓都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社会就会达到和谐和统一。”[注]朱明忠.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J].南亚研究,2000(1):74.所以,达摩的本质就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限制各种姓之间交流的鸿沟,更是限制低种姓改变地位低下的藩篱。

佛教中的达摩来源于婆罗门教,但到了阿育王时代(275~232B. C.),达摩的意思发生了变化,阿育王碑中的达摩,意思几乎完全与宗教伦理有关而与法律无甚关联[注]摩奴法论.蒋忠新译[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参见:季羡林.《摩奴法论》汉译本序[M]//摩奴法论: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阿育王碑中的达摩就是正法政策。阿育王之所以会采取正法(达摩)政策,是因为他在征服羯陵迦王国的过程中,不仅造成了士兵的死亡,而且还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死去:“15万人被从他们的家中强制带走,10万人死于战场,还有许多人稍后死去”[注]陈春锋.恒河的神性:古印度诱惑[M].北京:中国书画出版社,2010:57.。据说这件事使阿育王非常难过,他开始悔悟,于是放弃了用暴力而采取和平的正法手段来征服世界。阿育王通过颁布敕令的方式来宣传他的正法,他把这些敕令镌刻在石柱上,将石柱竖立在自己的疆土上,这些石柱被称为阿育王石柱。阿育王著名的敕令共有十四道。阿育王的正法方式总括起来说即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敕令中得到证明,如第二道敕令这样写道:“一个人应服从母亲、父亲和年长者。一个人应该仁慈地对待生灵,始终不变。一个人应当说老实话……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再如第四道敕令中所说:“不杀生命,不欺生灵,礼遇亲族,礼遇婆罗门和沙门,顺从母亲和父亲,顺从老年人,这种风气因有天爱喜见王[注]天爱、喜见都是阿育王的称号。的正法教诲而步步深入人心。”阿育王正法中的不杀生、仁慈等行为与佛教八正道中“正业”的行为相一致的,因此,有学者把阿育王的正法政策说成是佛教中的达摩政治[注]崔连仲.从佛陀到阿育王[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320.。

另外,从这些敕令看,阿育王的正法政策是反对杀生和祭祀。这一点可以从第一道敕令的相关内容中得到证实:“这儿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不能被杀和被祭祀,任何形式的宴乐集会都不能在这儿举行”[注]Romila Thapar, Asoka and the decline of the Mauryas, New Delhi: Oxford India Perennials, 1997, P.189.。因此,阿育王的达摩和婆罗门教中的达摩是相冲突的,因为婆罗门教中的达摩是支持祭祀万能的,有祭祀就会杀生,所以,阿育王所奉行的达摩并不是婆罗门教所奉行的达摩。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阿育王所实行的达摩是佛教中的达摩,他因此被称为“达摩阿育”[注]宋立道.神圣与世俗:南传佛教国家的宗教与政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80.。

佛教中的达摩即真谛[注]Noble Ross Reat, Bhuddhism: A History, Berkeley, California: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94, p. 12.,真谛分为集、苦、灭、道四谛[注]即集谛是指人生的痛苦根源,就是痛苦来源人的贪欲,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痛苦;苦谛是指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要受生、老、病、死的折魔;灭谛是指要灭除一切痛苦,只有解脱才能实现;道谛是指达到解脱的方法,即持戒修行。。四谛是佛教对人生所处痛苦境地的认识和总结,“是佛教关于现实世界充满痛苦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痛苦的理论”[注]姚卫群.印度宗教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1.。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的业报轮回观,即认为人生要受到生、老、病、死不断循环往复的折魔,解脱的办法就是遵守能达到解脱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注]正见就是从佛教的人生观出发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追求;正思维就是心要善良,不能有任何邪念;正语就是不说诳语、粗暴或无聊的语言;正业就是人的行为符合佛教教义,即离杀生、不与取等;正命就是正当的谋生;正精进就是正确修习和努力;正念就是正确地忆念;正定就是正确地冥想和修行佛教。参见:姚卫群.印度宗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1-132.。遵守八正道即遵守自己的达摩,只有这样 ,并毫不松懈,才会走向最终的解脱。“只要按照八正道修行,人人可以由凡入圣,从迷界此岸到达悟界彼岸”[注]张英.东南亚佛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8.。

阿育王达摩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少行不义、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诚、纯洁[注]许海山.古印度简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72.。达摩政策不仅在国内实行也推广到国外,为了推广达摩,阿育王还在国家机构中特设了“达摩大臣”这个职位,专门负责达摩政策的宣传。为了把达摩政策传播到世界各地,阿育王向世界各地派出了弘扬佛法的僧团。僧团共有九支,其中值得注意的两支分别是由须那、郁多罗率领的派往金地[注]阿育王向世界各地所派出的宣传佛教的使团中, 其中有一支就到达了当时被称为“素湾那普米” (Suvarnabhumi黄金地)的地方。“素湾那普米”这个地方有的学者认为在缅甸,另有的学者则认为在泰国,因为现代缅语和泰语中都有这个词,还有的学者则认为在苏门达腊海岛地区,但这个地方在东南亚地区是学者们一致的看法。即孟加拉地区和下缅甸的和由摩哂陀率领的派往锡兰即斯里兰卡地区的两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佛教都与素可泰王国的佛教有关。

上述关于阿育王的达摩的论述的主要目的是要证明:(1)阿育王的达摩不是婆罗门教中的达摩。(2)素可泰王国的达摩是佛教中的,而不是原先婆罗门教中的。这样才能证明素可泰王国的宗教已由原来的婆罗门教向佛教转变这个事实。要证明素可泰的达摩与阿育王的达摩有关,我们还得从其来源做研究。

素可泰王国的佛教到底是从什么地方传入的?素可泰王国在独立之前是吴哥吉蔑人的属地,自然受到了吴哥王国宗教文化的影响,宗教信仰既存在婆罗门教也有大乘佛教。素可泰是个新建立的政权,为了摆脱婆罗门教、大乘佛教对新政权的影响,以显示自己不再从属于原来的政权,统治者就得寻求一种与原政权不同的宗教信仰作为统治的思想武器,“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选择信奉的宗教时也是反其道而行之,积极引进上座部佛教,改尊其为国教”[注]梁志明.东南亚古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22.。这样小乘佛教就在素可泰得到了重视。就素可泰采用小乘佛教的原因而言,首先是“考虑到他原先的政敌吉蔑族建立的吴哥政权信奉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注]段立生.泰国佛教的政治化进程[C].李谋,傅增有,梁志明,等.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344.;其次,小乘佛可能在当时很容易使广大的百姓接受,这可以从小乘佛教修行比较自由中得到说明;再次,最重要的是“从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是彻底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摆脱柬埔寨影响的一个重要步骤”[注]张英.东南亚佛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72.;最后,素可泰西北部的缅甸是受小乘佛教影响的国家,当时缅甸的蒲甘王朝就是信奉从锡兰传入的小乘佛教,这可以从前面提到的阿育王派到黄金地的弘法僧团中得到证明。

约在公元6世纪前后,佛教在发源地印度消亡之后,世界佛教的中心就移到了斯里兰卡。素可泰王朝建立后,兰甘亨王曾派人专程赴斯里兰卡请上座部的高僧到该国来弘扬佛法。另外,有泰文方面的资料说:“素可泰国王与洛坤国王[注]又译“六坤王国”,泰文称“那空世贪马拉”,是当时位于素可泰南部马来半岛上的一古国,有学者认为就是中国古籍中提到的单马令。参见:王任叔.印度尼西亚古代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23.一起派比丘到锡兰去迎请佛教高僧来素可泰弘法”[注][泰]金达·丕玛尼湾. 素可泰拉玛甘亨大帝[M].曼谷: 黎明出版社,P.12.。为此,拉玛甘亨王还大兴土木,修建佛寺。素可泰城西的石路寺就是拉玛甘亨国王专为来自斯里兰卡的高僧摩诃贴拉·掸哈瓦乍建造的。在拉玛甘亨国王的大力倡导下,素可城东、南、西、北各方都出现了佛寺、僧屋精舍、佛堂,这些寺内放有佛像,像有大小之分,而且长老、僧师云集于寺中。著名的有城西的阿兰若寺,在迦希那衣礼时,国王拉玛甘亨亲自到该寺诵经。因此,自锡兰的小乘佛教进入素可泰之后,当地“逐步废弃了过去用梵文写的佛典,而采用巴利文三藏经典,寺院和佛塔也采用了斯里兰卡的风格”[注]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242.。

据拉玛甘亨碑记载,为了宣传佛教(小乘),拉玛甘亨国王令工匠在素可泰城中制作了石板作为讲经台,“每于朔、望、初八、廿三等日,众老僧师,长老,大长老,登坐石板,对善男信女守戒之士,讲经说法”。在国王拉玛甘亨的倡导下,小乘佛教在素可泰王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这可以从拉玛甘亨碑文中得到证明:“素可泰国王坤兰甘亨,以及王子公主,公卿贵妇,公子王孙,全部人士,无论男女,莫不虔诚崇奉佛教”。由此可见,到拉玛甘亨国王统治时期,素可泰王国的国民已经完成了从原来的宗教向小乘佛教的转变,因此,体现小乘佛的主要习俗在该地流行起来了,正如拉玛甘亨碑文所记载的“雨季无不恪守戒律”[注]最典型的为守夏节,即僧人雨季不出门,只在寺内学习经文、诵经等,雨季结束后再到外面云游、化缘。泰国的守夏节相当于我国每年的阴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雨季结束后还要举行盛大的迦希那衣礼(向僧人施迦希那衣)。

自拉玛甘亨王之后,素可泰王国的人们,不论是贫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接受小乘佛教。在王国宫廷内,由于接受了佛教,国王的称号开始由具有婆罗门教(印度教)色彩的文化元素向具有佛教色彩的文化元素转变,尤其是到了第六世(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为第五世)国王立(利、吕)泰时期,因他虔诚信奉佛教、专注于佛教事业,而赢得了佛教中的“达摩王”称号。为了佛教事业,他甚至还出家为僧,此举开创了泰国国王在位期间出家为僧的先河,这一贯例一直沿袭至今。今天,泰国宪法明确规定只有佛教徒才能成为国王。虽然立泰王在政治方面无多大建树,但是在佛教方面却贡献巨大。他在参阅了30多部经书的基础上,写出了影响至今的《三界经》。这部书是关于佛教宇宙观中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情形的论述。该书的目的正如其前言所说:为了阐述佛论,使一般民众知悉,同时也为了弘扬佛法。但段立生先生则认为:“以抵制来自缅甸和阿育陀耶王朝的威胁”[注]段立生.泰国文化艺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8.。从当时素可泰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来看,段先生的观点无凝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当时乌通王的势力在阿育陀耶地区正在不断膨胀,缅甸的孟族王国占领了桃丕和顿逊,素可泰国势在不断衰微。因此,立泰王作《三界经》也有政治目的,也是为了救国。

素可泰王朝共有九世国王在位。国王的称号从第一世王、第三世王中带有明显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神灵元素的“因陀罗”、“拉玛甘亨”演变到第六世王(或第五世王)中带有明显的佛教文化元素的“达摩”,而且自第六世王赢得了“达摩王”之后,第七世王、第八世王、第九世王也分别赢得了“达摩王”的称号。这不得不说是素可泰王朝的宗教信仰从先前的婆罗门教、大乘佛教向小乘佛教转变的影射。

猜你喜欢

达摩拉玛国王
达摩祖师
贪吃的国王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评价
好玩儿的国王
当当吃国王饼
国王的死敌
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人
忠犬盘苏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