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板鹞风筝制作及传承现状*

2014-03-12胡月馨

关键词:南通葫芦风筝

胡月馨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我国风筝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之后,渐渐分化出各种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姿态。我国风筝素有“北鸢南鹞”之称,“北鸢”以北京、天津和潍坊的造型风筝为代表,而“南鹞”则是以板鹞风筝为特色的南通风筝。

目前,国外尚无对板鹞风筝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也比较少,散见于蒋青海的《中国风筝》(1987)[1],汪耆年的《风筝技艺与创新》(1988)[2],古易前、刘慧的《民间风筝》(2004)[3]等论著。这些研究大多从工艺美术角度出发,阐释其简朴优美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本文重点展示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现状,以期为其传承发展贡献一点浅知拙见。

一、板鹞风筝简介

相较于名气更大的北派风筝,南通板鹞风筝的特色在于它形声兼备——不仅有不逊于北派风筝的精致外表,更能发出悦耳的响声。从这一点上来说,板鹞风筝才是名符其实的“风筝”。

在外形上,板鹞风筝比造型风筝普遍大很多,小的一般1米见方,大的甚至有5米,有两层楼房那么高。它外形平整如一块木板,是板子类风筝。在结构上,不同于造型风筝的变化万千,它主要以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串联成八联星、九联星、十六联星等多种样式。虽然结构简单,但却能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使结构丰富多彩。在绘画上,板鹞风筝多采用鲜艳明亮的色彩,采用国画手法层层渲染,精致华美。内容多以神仙或历史人物、寓意吉祥的花鸟虫鱼为主,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板鹞风筝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放飞上天后能发出嘹亮悦耳的响声。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哨口装置。板鹞风筝一般从上到下,安上大小不一的哨口,少则几十只,多则上百只。放上天后,哨口由风力作用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响。所以,南通风筝又有“空中交响乐”的美称。

二、板鹞风筝的制作

南通风筝由于其独特的哨口装置,其重量大大超过一般的造型风筝。为了能在空中更好地保持平衡,板鹞风筝对制作工艺要求更为严格。一般来说,在选取竹子时,除了把竹子烤干烤直,要更注意其粗细相当,对称的两边尤其如此。这样才能保证左右重量相当,放飞在空中时才能保持平衡不晃动。有经验的艺人不用借助任何工具,全凭一双手掂量,就能选出几乎完全相同粗细的竹子来。扎制骨架时也颇有讲究。由于棉线晴雨天会有细微收缩,所以风筝不能下雨天扎,不然就算本来扎紧了,等天晴又会松动了。所以,扎骨架时一定要选有大太阳的晴天。精确度要求非常高。

在板鹞风筝最具特色的哨口选择上,精品风筝的哨口大都采用专门种植的葫芦,少部分特别大的会用木材。哨口有大有小,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最大的直径能达到一米。严格意义上来说,最小的称为“哨子”,是板鹞风筝上占大部分位置的主力,主要负责高音;中间两个叫做“啜子”,也叫振荡器,是起平衡作用的,主要负责中音;最大的那一个叫“嗡声”,负责低音。哨口一般采用葫芦打磨掏空制成,哨帽则多是竹子。有的哨口太大,就会用两个葫芦拼接粘贴起来制作。当哨口大到无法用葫芦来做时,就会采用楝树木材。这时候,哨口雕刻师傅们甚至会注意取材时不破坏树木本身的纹路,这样最后雕刻出来的成品就会带有自然美丽的木纹。

三、板鹞风筝面临的困境

和北派风筝的声名远播比起来,南通板鹞风筝的知名度实在算不上高。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板鹞风筝制作工艺复杂,少有人愿意认真学习潜心制作。除了与造型风筝大致相同的扎裱绘画,板鹞风筝的哨口雕刻可以说是最有难度的部分。哨帽一边高一边低,通过风进入葫芦内部旋转而发出声音。哨口发音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坡度的大小,一点点差异就能造成发音的巨大差别。即便是最熟练的哨口雕刻师傅,采用一模一样的葫芦雕刻出来的哨口发声都不会完全一样。而怎样将发音不同的哨口排列组合使其能和谐共存,谱出美妙乐曲,就更需要多年经验的支撑了。年轻人大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去潜心研究雕琢技艺。目前,最年轻的熟练哨口雕刻师傅是南通市怡园北村的姚建强(艺名姚春华,南通市著名非遗传承人、风筝大师,主要擅长哨口雕刻、风筝制作等),今年也已经48岁了。当问及有没有收徒弟时,姚师傅很无奈地说,以前有,现在都不做了。民间手工艺人令人堪忧的生存现状也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传承人断代,这不仅仅是板鹞风筝面临的生存难题,也是我国众多民间手工技艺的生存难题。

(二)板鹞风筝售价高昂,一般人无法承受。板鹞风筝由于材料特殊,又是全手工制作,其售价极其高昂。以哨口制作需求最大的葫芦为例。由于哨口大小不一,所以需要十几种不同品种的葫芦。而这十几种葫芦还不能种在一起,花粉互相传播,第二年长出来的葫芦就不合要求不能用了。而且,种葫芦得一年换一个地方,因为土里的葫芦所需要的特定营养成分被吸收完了,来年就只长藤不结果。大葫芦要让它在地上长至少两米再搭架子,好让根部和枝蔓充分扎进土里吸收营养,等它爬上架子之后再长两米就要把头打掉,这些步骤任何一步出现偏差都会导致葫芦结不出果。种植这些葫芦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大大增加了风筝制作的成本,再加上纯手工雕刻、绘画、扎制等,板鹞风筝售价高昂就在情理之中了。据姚师傅介绍,一个最小的一米高的精品风筝,售价都不会低于2500元。这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板鹞风筝之所以普及度不高也和它售价高昂息息相关。

(三)板鹞风筝的自身特点限制了它的推广。板鹞风筝有几个很突出的特点:一是大。最大的板鹞高达5米,有2层楼房那么高。这使得板鹞风筝在携带上很不方便。二是重。由于哨口的装置,板鹞风筝最轻的也有约1斤,最重的达好几十斤。这决定了板鹞风筝的放飞对风力的要求更高。一般中小型造型风筝放飞时要求2-4级风力即可,而最小的板鹞风筝对风力要求也要达到5级。受地域环境影响,我国内陆地区少有风力大的时候,只有沿海地区受海洋气候影响才能达到板鹞风筝放飞的条件。三是尾档。哨口风筝另一特点是它在尾部两端有两条长长的尾巴,称为尾档。由于哨口风筝比一般风筝都重,为了让它更容易放上天,并且帮助风筝在空中更好地保持平衡,就给它安上尾档。尾档长度一般为风筝的15倍。这对放飞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法把风筝放上天的。这些都是限制板鹞风筝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好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民间艺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来改进技术,这个后面会谈到。

(四)民间组织生存艰难,无法为板鹞风筝传承提供更多支持。以南通风筝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建于2005年5月,由南通市民营企业家吴小军组织自发建成。南通市风筝博物馆不仅详细介绍了板鹞风筝的制作工艺和风筝文化,还专门开辟出了制作室和影音室。观众不仅可以参观成品的美丽风筝,还可以通过影音观看动态的风筝制作过程,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尝试制作。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宣传模式。然而,今年年底笔者再次走访发现,2011年9月该博物馆由南通市中心工人文化宫搬迁到北濠东村一居民小区内,占地面积也由原来的近两百平米变成不到五十平米,展馆内容和设备都大大缩水。经了解,博物馆是民间自发机构,日常开销全靠博物馆名下的艺人制作售卖风筝获得,并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勉力支撑了几年之后,不得不从租金高昂的市中心搬迁到居民区来,以节省开支。博物馆本身生存尚且不易,就更无力在宣传上投入更多了。

(五)政府不够重视,在宣传和资金投入上都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目前,板鹞风筝传承主要依靠两大主力:一是民间手工艺人和民间自发组织,二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组织。在板鹞风筝的传承、发展和推广上,政府和民间力量并没有很好地团结起来,而是各自为战。这就造成了南通板鹞风筝传承始终流于表面,而没有落到实处。

四、板鹞风筝的传承之路

板鹞风筝传承问题迫在眉睫,好在近年来也有很多有志者致力于改变现状,民间手工艺人们也在寻求新的出路。目前,已经有不少艺人开始使用现代材料来改进风筝。比如用纤维线代替棉线,这样就不必受天气限制,任何时候都能扎制风筝。使用白果壳、桂圆壳、栗子壳等材料来代替种植成本高昂的葫芦,降低制作成本。使用更轻便的碳纤维来扎制骨架,这样就省去了前期烘烤竹子的步骤,风筝的平衡性问题也能得到进一步解决,制作风筝的难度也相应降低。更重要的是,重量的减轻对风力要求会降低,这对板鹞风筝走出南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携带不便的问题上,艺人们也研究出了解决方法。即把哨口用另外骨架排列绑好,在运输时采用层叠式包装,方便携带,临放飞上天时再将该骨架与风筝骨架安装在一起。在放飞不易的问题上,民间艺人发明收鹞机,为风筝放飞降低难度等。这些都是民间艺人们在其能力范围内为板鹞风筝传承所做出的努力,尽力改善板鹞风筝自身传承发展的局限性。

民间组织如风筝俱乐部、风筝协会等在积极参与国内外风筝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应努力更进一步,争取恢复自1994年以来就停办的风筝比赛、风筝节等。与参与潍坊国际风筝节相比,自己举办风筝比赛或风筝节对板鹞风筝的宣传与发展更为有利,也更有意义。同时,民间组织也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在中小学手工课上加入风筝制作的内容,让孩子们认识到板鹞风筝的价值,为其后续传承打下基础,尽力避免传承人断代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政府应重视板鹞风筝传承,密切联系群众,为民间艺人进行生产、民间组织进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很多民间艺人并没有地域歧视,他们很乐意提供制作技术,希望能让板鹞风筝走出南通,走出江苏。政府就可以招商引资,与民间艺人一起为板鹞风筝的发展壮大一起努力。民间组织举办各种有关板鹞风筝的交流活动时,政府也可以为他们寻找场地提供便利。

总之,南通板鹞风筝的将来不仅是个人、组织或政府某一方的责任,而是所有人共同的财富和重担。要想继续保留这一文化瑰宝,唯有各方携起手来,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青海.中国风筝[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 汪耆年.风筝[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3] 古易前,刘慧.民间风筝[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南通葫芦风筝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学做风筝
宝葫芦
巨大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