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季开生与尚阳堡考述

2014-03-12铁岭周恩来纪念馆辽宁铁岭112000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季氏东北

王 春 (铁岭周恩来纪念馆 辽宁铁岭 112000)

尚阳堡,曾是辽宁北部开原辖区内的一个古代边堡,藏龙卧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已淹没在清河水库之下)。清代皇室把这里定为中央监狱,把大量流人发配到这里戍边服刑,形成一段特殊而令人难以忘却的历史。考证中发现,当时被流放到这里的人,并不都是经济、刑事罪犯,有相当数量的人,才华满腹、智能超凡,但却在命运作弄下,成为当时政治、党争的牺牲品,沦为清王朝文字狱的受害者。比如,郝浴的同门师弟,江南才子季开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勤政敢言,在朝有“第一谏臣”之称。流徙尚阳堡后,把南方的进步文化,播洒在当时堪称“荒芜”的北部边地。他是清代诗画记录尚阳堡最早的流人。记录了清代尚阳堡及周边地区的风俗地貌、人情事物,成为研究考证东北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

一、第一谏臣 流放尚阳

季开生(1626—1659),字天中,是江南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季市镇)人。顺治六年(1649),仅19岁的季开生就进士及第。入朝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礼部、兵部给事中。他从小临摹宋、元名迹,“山水笔致萧散,骨骼陵蹭”,“颇具黄公望简笔崧秀神趣”,能诗善画喜治印。被载入《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清《国朝画征录》。有《憨臣诗稿》《冠月楼诗》和《出关草》存世。他思想敏捷,性情耿直,敢于向上进言。他提出的“官之失职约有十端”曾轰动一时。那就是:“一曰格诏旨,二曰轻民命,三曰纵属官,四曰庇胥吏,五曰重耗刻,六曰纳傀遗,七曰广株连,八曰阁词讼,九曰失弹压,十曰玩纠劾”。这份奏疏受到顺治帝的赞赏,并以他为例,鼓励臣工为朝廷谏言献策。由此,季开生得到“清朝第一谏臣”之称。

顺治十二年夏(1655),民间盛传乾清宫派遣内监前往扬州“买女子进宫”,“朝廷在扬州买汉家女,弄得江南人惶恐不安”百姓纷纷争相嫁女。从家人口中得知消息后,季开生没有怠慢,即刻上疏劝谏。没想到,皇上为此大发脾气,责开生肆诬沽直,下刑部杖赎,流尚阳堡”。就这样,因谏言多次受到皇上赞赏的季开生,却又因一纸谏疏而遭到流放。清顺治十六年(1659),在一场意外事件中卒于谪所。

二、诗画抒发 尚阳情缘

在谪戍尚阳堡的五年里,季开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人生、命运的抗争,统统融入他的诗文书画作品之中。在抒发自身感受的同时,记录下辽北地区的大量风物人事。这些成为东北文坛的重要遗产被载入史册。

首先,他忠直坦诚,襟怀宽广,敢于向皇上直言谏疏,是忠臣,更是勇于为民请命的好官。他提出的那些整顿吏治,重视民生,反贪主张是治国良策。

其次,他与人为善,无私助人,是构建和谐的典范。如:1655年冬,季开生与东北第一流僧剩人和尚在盛京会面。当时,剩人衣衫蓝缕,难以蔽体,赤脚站立在寒风冰雪中,瑟瑟发抖。季开生不顾自身寒冷,马上脱掉身上衣服为剩人穿上。此举温暖了剩人,也感动了在场的其他人。剩人和尚含泪赋诗致谢云:“念我寒如此,腊冬犹解衣,几年惟破衲,一半逐云飞。但吏存孤骨,毋令下翠微。故人恋恋意,春气透柴扉。”

事情虽然不大,但可以感受到开生善良无私,乐于助人的美德。善待他人,正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环境所需要的,值得今人学习!

再次,他勤于著述,有《冠月楼诗集》《出关草》等著述存世,堪称清代诗记尚阳堡风物人事最多的人,为东北历史研究留下许多重要的存证史资料。

在尚阳堡期间,面对艰苦环境,季开生不为所困,始终乐观开朗,以积极心态面对现实。他手持牧羊鞭,置身于北疆朴素浑厚的民风里,寄情于辽阔秀丽的北方山水中。从中获得素材,产生创作灵感,笔耕不辍。他的诗篇,有较高的人民性和史料价值,为研究辽海文化史、研究清代流人史提供了重要辅证,客观上起到存证、补充史志缺失的作用。

季开生的诗作,为解读和再现当时尚阳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人情概貌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根据。

季开生不仅写诗记录尚阳堡,还用画笔描绘尚阳堡。孤身流放,白天服役,夜卧瓦床,疾病缠身,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可他仍坚持读书写诗,还经常绘画山水名胜、制作扇面赠送给流友和当地邻居。他把对东北山水、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注重,对艺术的追求,倾注到他的诗文画作中。其精神、毅力令人钦佩。“邻翁索画归来晚,还把残编对斜阳。”这是诗人不辞辛苦为当地邻居绘画情景,以及剩人有《题天公寄画山水》诗云:“身在山中不识山,何人泼墨寄柴关。雪深最好无蹊径,竟入长松大壑间”,对其人苦读诗书的真实记述。”

三、贬官落势 关爱备至

友谊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使人摆脱困境与振奋起来的力量源泉。季开生虽然被贬官落势,但因为其真诚善良的为人,赢得了朝廷内外以及身边人的尊敬和友谊。早在季开生遭贬离京时,朝中就有许多官员为他送行,因事没能到场的,也纷纷寄赠诗函给予问候,遥祝安康者不断。有位周姓朝官寄诗《送季天中秋日》;时任户部侍郎的严子餐寄诗《怀季天中辽左》;龙沙更作《投湘赋》;凤阙长悬《谏猎书》。鸿雁飞书,饱含思念的友谊佳作,传达着对季开生的关怀。

季开生到东北时,最先拜会的是早他而来的东北第一流僧剩人,流官李呈祥、陈心简、郝浴等。此后,他们结伴相约游历于沈阳、铁岭、开原、尚阳堡、辽阳等地名胜古迹,彼此结下的深厚友谊,成为相互间重要的精神支撑。如季开生《初呈剩人》诗:“穷边携手忽惊猜,君未能归我复来。兵火十年人一见,家乡万里梦同回。愁随赤羽霜中接,闷倚黄花雪后开。破衲自今堪结隐,羊裘莫问子陵台”。在《集郝雪海斋中又用前韵》中,记述了当时与剩人、郝浴相约,准备于来年春天游览千山之事。诗云:“风波满眼不须猜,爱尔能先迁客来。身入千山心自远,吟成四座首具回。秋空边塞狼封冷,月射沙场雁阵开。惭我诗思今更拙,醉挥清麈约登台。”

有一次,剩人到尚阳堡看望季开生,两人相见在季氏临时搭建的简陋茅舍内。看到出身贵族世家的江南才子,往日的清廷高官,生活如此凄凉,剩人心情非常酸楚,提笔写诗一首,云:“草草数间屋,言依古佛居。仅能遮风雪,大半是图书。梵唱连歌板,棋声杂鱼粥。何须青琐钥。即此乐如如”。

从剩人的诗中得知,当时,季开生依傍尚阳堡中一座观音庙的侧墙,搭建起简陋的茅屋以供栖身。仅能遮住风雪的陋室,被图书占据了一多半。然而,因其居所位于尚阳堡的观音庙旁,那里是公众活动的重地,人气旺盛。所以,本该凄凉的茅舍,从早到晚却弥漫着唱戏声、唱经声、打板声、下棋声,卖鱼粥小贩的吆喝声不断,为季氏凄寂孤单的生活凭添了几分乐趣。这嘈杂而热闹的情境,构勒成一幅充满生活动感的画面。

艰苦的流放生活,令季开生患上了消渴病(糖尿病),剩人得知,甚为忧虑,又寄上《闻天公病》诗以寄慰:“下堂犹有虑,出塞念偏深。不是子臣泪,全然父母心。或者风方劲,安能别有侵。加觞凭努力,春至候佳音”。

另外,他还经常把江南亲人寄给自己的茶果、笔墨、扇面等,无私赠送给身边那些贫困的流友文士和当地乡邻。这在一些流人诗作中,有所反映。如剩人的《题天公寄画山水》等。

四、客死他乡 噩耗同悲

据文载,1659年秋,尚阳堡观音庙旁有人聚众滋事,善良而颇具才艺的季开生,竟在这次混战中客死他乡。季开生以温润著称,平时待人非常随和,在当地并没有仇家,缘何遭此横祸呢?更让人奇怪的是,当时出此人命大事,最后竟不了之。这个案子成为一个谜,至今未解。

季开生的弟弟季振宜,时任清廷御史官,闻听兄长噩耗,伤心非常。由于负皇命办差在外,未能赶赴东北料理丧事。后来写下《夜梦亡兄书寄柩前以代清酒》祭悼,“……我闻泪下雨,长跪但唯唯。唯唯更凄凄,得毋我亦死”。该诗情重意切,催人泪下。

与季氏兄弟非常要好的朝廷重臣龚鼎孳,闻听噩耗,“老泪穿蒿里。”提笔写下长诗一首《和季沧苇侍御兼吊天中给谏榇归自辽左》,以示祭奠。该诗反映出龚鼎孳与季氏兄弟间的挚深友谊。另外曾任清廷少詹事编修的李呈祥、著名的“西陵十子”“燕台七子”之一丁澎等都是季开生兄弟的挚友。他们有诗如《赠季天中给谏》《季拾遗故居》《送季天中给谏讽诏归梓之海陵》存世。后诗云:“龙沙古塞截云霄,北向冰天壮气消。三载梦回丹阙近,一身愁谴玉门遥。非关死后求遗疏,不待生还负圣朝!万里故人齐引绋,灵旗风急路萧萧。”

像季开生这样真心为清廷统治着想,为巩固政权一再谏言而遭流放的官员很多,季开生不过是其中命运最惨的一个。顺治帝觉得对他处理过分,惟恐因此阻塞言路而影响江山社稷治理。因此屡次下旨征求臣工意见。顺治十七年,御史李森先上疏,建议将因为谏言而遭流放的李呈祥、季开生、郝浴等给予恩释,以消除朝中官员顾虑。顺治帝觉得这对巩固大清江山社稷有利,提到季开生,顺治帝又说:“季开生建言原从朕躬起见,准复官归葬,荫一子入监读书。”顺治的轻率处理,导致季开生蒙冤被贬。这是他个体的不幸。但换个角度来看,却是东北幸事、尚阳堡幸事。因为,由此而成就了季氏的东北情缘、尚阳堡情缘;成就了季氏对东北的文化贡献。这位南方才子的人品、诗品、艺术成就,才得以被北方人熟知并广为传颂。

猜你喜欢

季氏东北
有话如是说
东北冬景
季氏姐弟:华人中的翘楚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自比乌龟
探究“称谓”背后的深意
——以称谓为教学切入口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闽东北木拱廊桥桥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