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剧“筱派”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过程

2014-03-12景娟荣廊坊市艺术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老旦金枝评剧

景娟荣 (廊坊市艺术研究所 河北廊坊 065000)

“筱派”是评剧艺术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创始人是我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俊亭,现已九十岁高龄,可谓寿艺长春。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她不辍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根据自己嗓音较低但浑厚优美的特点,学习各家运用低音之长,并吸收单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渐形成了低回婉转、韵味醇厚、细腻传神、节奏灵活、刚柔兼备、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筱俊亭在吸收前人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她在评剧旦角唱腔的基础上,改变润腔方法,拓宽评剧声腔的表现力,创造出庄重沉稳、开阔大方、风格独具的老旦唱腔。同时摸索出一整套老旦表演模式,创立了评剧领域前所未有的“老旦行当”,被誉为“中国评剧老旦第一人”。她还与琴师合作,创造了【哭调】、【反调尖板】、【反调回龙】、【反调二六】、【慢中板】等板式,丰富了评剧的板式种类。多年的演艺生涯中,筱俊亭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她饰演的《打金枝》中的沈后,《杨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对花枪》中的姜桂芝、《小院风波》中的钱奶奶等,给广大评剧爱好者留下深刻印象,丰富了评剧舞台的艺术形象,为推动我国评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筱派”艺术的形成是漫长而艰辛的,对评剧艺术满腔的热爱和长期的舞台实践是筱派艺术的根基,下面就以几出代表剧目为例证来谈一谈“筱派”的形成过程。

一、《玉虎坠》— —尝试走中、低音新路— —萌芽期

筱俊亭13岁开始流动搭班演出,工青衣、花旦,在河北、山东一带已颇有名气。15岁在天津劝业场“天乐戏院”搭班,与爱莲君同台,其艺术逐渐走向成熟。但随着演出剧目和演出场次的增加,她感觉到自己中低音的嗓音特点按当时流行的“高腔”走极为困难,意识到必须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来发展唱腔。16岁时,筱俊亭和名角花巧玲在唐山永盛戏院演出《玉虎坠》。与花巧玲高亢的唱腔形成鲜明的对比,她试着往低里走。这次她以浑厚优美的中低音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同样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从此,筱俊亭受到启发,在广阔的中低音区施展才华。但是这对于当时的筱俊亭是非常大的考验,单凭心灵的的感悟、听觉的辨别和演唱的经验,用中低音和高音配合无疑是大胆的、困难的。

二、《打金枝》— —改革青衣唱腔— —雏形期

《玉虎坠》之后,筱俊亭不断摸索,在新剧目中继续发展自己中低音特长。19 岁以《白蛇传》轰动津门,后有相继排演了《刘翠屏哭井》《安安送米》《珍珠衫》《马寡妇开店》等多部戏,自此成名,大红大紫。此阶段“筱派”唱腔是零散的,不规则的,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筱派唱腔的正式形成是在解放后。1952 年,筱俊亭进京观摩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令其眼界大开。晋剧《打金枝》中郭子仪上场拜见唐王一个下跪动作,《游龟山》一剧中旦角胡凤莲一个拨船动作,都赢得了观众热烈掌声,筱俊亭疑惑不解,后慢慢悟出原来是演员极富生活化的表演打动了观众。于是她决定除在唱腔上下功夫外,还要在身段表演上精益求精。之后她着手移植沪剧《罗汉钱》。在此剧中,他与琴师、鼓师共同研究唱腔,每段都经过定腔、定谱,不再用即兴发挥的演唱方法,并巧妙得将沪剧优美的唱腔融入到自己的唱腔里。此剧一经公演即受到观众好评。《罗汉钱》的创演成功,大大激发了筱俊亭的创作热情,她明白了唱腔、表演均要为人物服务这一道理,同时有意识将自己的演唱风格加以整理、规范。可以说这出戏是她艺术流派风格上的一个新起点。1953 年,筱俊亭排演了根据晋剧移植的《打金枝》,她扮演沈后。其中“劝万岁”唱段可以说是筱派唱腔的代表。在此段中她创造性的运用了从属调开始,旋律音降低四度,下句回旋转于原位的演唱方法,从而形成“羽”“宫”交替的调式,充分发挥了她在演唱上“低回婉转、刚柔兼备”的演唱风格。“她说她是金枝女,不能向臣子把头低”两句唱,采取了主旋律加花,又以“腭腔”装饰的演唱方法。上下句处理成一个对称的句子,将“金枝女”“把头低”几个字以一连串似断不断,且富有弹性的腭音轻巧灵活地唱出来,似珠落玉盘,圆润华丽。筱俊亭在此唱段中,将垛板处理的字字有腔,句句有腔,运用掏、闪、顶、垛的方法变化节奏,运用小腔的韵味来表述情感。唱到沈后讲述老亲翁对江山的功劳时,人物的感情慨然激动,运用了“垛字”演唱技巧,“你今不把别的看”这个上句为七个字,“你应当念咱的老亲翁为咱的江山东挡西杀南征北战费劲了心血年满苍苍不容易,”这个下句为三十四个字。筱俊亭将上句作为铺垫,下句节奏紧缩,密集字位形成紧张度,紧紧衔接,最后,节奏拉开甩腔落板,一气呵成,使全段唱腔的情绪达到高潮。“腭腔”与“擞腔”的交替使用是筱俊亭演唱艺术最为主要的特点。这出戏唱腔既发挥了筱俊亭演唱已有的特点,又有创新与改革,是她二十年演唱艺术的结晶,也是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

三、《杨八姐游春》— —创立“老旦行当”— —成熟期

1956 年筱俊亭36 岁,她的嗓音已然定型,体型开始发胖,再演一些青年女子已不大合适,为了使自己的艺术之路长青,充满活力,她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评剧老旦行当。根据这个路子她排演了纯老旦戏《杨八姐游春》。凭借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在唱腔创作上,筱俊亭以评剧青衣唱腔为基础除掉华丽部分,吸收男腔刚劲、浑厚的风格,以二六板和垛板为主,创造了一整套全新的唱腔。表演上借用小生、老生挺拔、俊秀的身段,幽默诙谐的动作,结合剧情创造出符合人物性格的身段。此剧中“要彩礼”一折,唱词幽默诙谐,表演细腻传神,“后金殿”一折扣人心弦,堪称筱派的经典唱段。此剧首场演出一炮打响,剧场效果强烈。一向演青衣花旦戏的筱俊亭改变风格,推出以评剧舞台上前所未有的以老旦担纲主演的剧目,令观众耳目一新。

四、《对花枪》— —完善老旦行当— —确立期

《杨八姐游春》的演出成功对筱俊亭是一个极大地的鼓舞,此后她全心致力于老旦行当的创演。1962 年偶得豫剧剧本《对花枪》,又一次激发创作欲望。他调动多年的艺术积累,研究剧情、分析人物,反复推敲,打开思路。一方面依据人物的情感变化创造性的运用多种板式打破单纯女腔的规律,将男女行腔结合起来,又充分发挥自己粗犷、浑厚的中低音特长,使唱腔既有宽厚素直的一面又有轻柔华丽的特色,表演上则不拘泥于行当的限制和传统的程式化动作,结合角色注入新的血液。“叙家史”大段唱腔充分展示了筱俊亭节奏灵活、俏丽多姿和垛字方面的技巧。她在声音上加以雕饰,以不同的嗓音、语气、动作,活灵活现的表现了丫环、姜母、罗艺和姜桂枝本人等不同人物的情感世界。“打二将”“训罗成”“斥罗艺”几个场次,筱俊亭在演唱上倾注了细致入微的情感,节奏灵活,板式多样,表演生动、极富生活化,巧腔迭出。“怪不得四十年来无信息”,“四十年”唱高腔,“无信息”采用垛字唱法,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原来他在外又另娶了妻”,“在外面”与“另娶了妻”中间闪了两拍,做咬牙切齿状,传出心中无比的愤怒。《对花枪》集中了筱俊亭唱、念、做、打的全部才能,“叙家史”等大段唱段是她一生的唱腔结晶,是筱派里程碑式的剧目。

此后,筱俊亭又排演了许多不同题材的剧目,新编传统历史剧《古国风云》(饰太后)、《三关排宴》(饰佘太君)、《红楼梦》(饰贾母)、现代革命题材的《母亲》(饰革命的母亲)、《江姐》(饰双枪老太婆)、《友谊之歌》(饰赵阳芳的母亲),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南海长城》(饰钟阿婆)、《丰收之后》饰赵五婶)、《东风解冻》(饰冯大娘)。在这些剧目中她以满腔的热情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老旦形象,为评剧老旦行当积累了一整套的唱腔与表演模式。“低回婉转、刚柔兼备、细腻传神、收放自如”的独特风格在评剧剧坛树立了特殊地位,逐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为艺术专家津津称道,宣传媒介中开始出现“筱派”这个词。经过多年的刻苦探索与艺术实践,不断的创作与追求,“筱派”艺术确立起来。

五、《小院风波》— —自编、自导、自演— —推广期

1980 年筱俊亭已届花甲之年,但对评剧艺术的热爱,让她创作的激情不减。她自编、自导、自演了现代评戏《小院风波》。在这出戏中,筱俊亭饰演“钱奶奶”,其中的四个重要唱段设计为“喜、忧、悲、愤”四个层次,在艺术上不重叠。筱派的艺术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中低音区迂回婉转,大加润色,以韵味取胜。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板式唱腔俏丽多变,表演细致入微,入木三分。“钱奶奶”这一艺术形象进一步印证了筱俊亭不愧为“评剧老旦第一人”。此后,筱俊亭又排演了《包公审太后》等传统剧目,“筱派”艺术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推广。

猜你喜欢

老旦金枝评剧
枫 叶
浅谈评剧的乐队及伴奏
非洲之夜
非洲之夜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浮萍
京韵
握手
浮 萍
关于评剧艺术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