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制律、审音、辨吉凶:从盲人听觉认知看先秦音乐思想
2014-03-12冯丽娜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冯丽娜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音乐是听觉艺术,但听觉不局限于音乐,当人类的视觉感官丧失(例如盲人),听觉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研究证明正常人获取外界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约5%来自听觉;而对于丧失视觉的盲人,听觉是他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现代研究表明,行为代偿使盲人的听觉、触觉异常发达,使他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音加工能力比正常人更占优势。这些优势正是丧失视觉的盲人认知世界的主要手段。例如关于天气的认识,常人主要依赖于视觉对天气的观察;而盲人可以通过鼓、三弦等乐器音色的变化来获知天气情况,或者自己推算季节气候(会占课算卦的盲人)。可以说他们对天气的认知依赖于历法记忆或听觉信息。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很早便出现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
一、听风
《国语·周语上》载:“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犠人荐醴,王祼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墢,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大牢,班尝之,庶人终食。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廪于籍东南,锺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稷则遍诫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
这是虢文公建议周宣王循古法修籍田礼的一段话。前一句“瞽告有协风至”、 “瞽帅音官以风土”指什么呢?按照史学家李纯一的解释:“在举行籍田礼和开始春耕的前五天,知风声的瞽告知有协风来的时候,国王进入斋宫……在举行籍田礼和开始春耕的当天,瞽率领音官去省察土风,听测风气土气是否易于耕种……”1。由此可见,瞽人通过听觉感知协风,从而判断适合耕种的“风”的到来。这种利用听觉感官判断气候与农事的认知是盲人的听觉认知;而非正常人的视觉认知。
另据《国语·郑语》载:“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韦注:“协,和也。言能听知和风,因时顺气,以成育万物,使之乐生”。农时已到,是否进行耕作要看协风是否来临。可见古人对耕作气候的认识是运用了历法和“听风”的双重手段来测定。“听风”无疑成为农事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胜任这项工作的多为先秦的盲人群体。
先秦社会的“风”对“乐”有着重要的影响。《吕氏春秋·古乐》:“为天之和,正风乃行,其音熙熙凄凄锵锵。帝颛臾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帝颛臾好其音”,难道是颛臾爱好音乐艺术吗?不是,颛臾看中的是:“为天之和,正风乃行”,这种气候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是最好不过的,因而“作乐效八风之音”,希望通过这种音乐维持“为天之和,正风乃行”的状态。可见颛臾眼中的音乐是密切联系“八风”的音声。无独有偶,《左传·绍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另据《国语·周语》载:“而铸之金,磨之石,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由此可见 “风”对乐的重要影响。而能够利用听觉感知协风的又是先秦的盲人群体——瞽。可见先秦“乐”的观念受到先秦盲人听觉认知的极大影响。毕竟上古时期听风与作乐的均离不开盲人群体。
二、制律
耕种是上古时期主要经济方式,决定耕种的季节气候在古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人眼中,适合耕种的气候是否到来可以通过感听协风或辨识音律鉴别出来,因而律与风又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
先来看风与律的关联。《史记·律书》载:“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十月也,律中应钟……广莫风居北方……十一月也,律中黄钟……十二月,律中大吕……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正月也,律中泰簇……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二月也,律中夹钟……三月也,律中姑洗……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四月也,律中中吕……五月也,律中蕤宾……景风居南方……凉风居西南维,主地……六月也,律中林钟……七月也,律中夷则……八月也,律中南吕……阊阖风居西方……九月也,律中无射……钟律调自上古”。可见,这里的风和乐律一一对应,古人是将“风”与“律”联系起来进行认知的。
再看盲人与乐律的关系。《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天之道也。”韦昭注:“神瞽,古乐正,知天道者也,死以为乐祖,祭於瞽宗,谓之神瞽”。可见神瞽的职位是乐正,其职能包括了考订乐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讲的就是先秦盲人乐官考订乐律。
再看《国语·周语上》记载:“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瞽帅音官以风土”。韦昭注:风土,以音律省土风,风气和则土气养也。这实际反映出上古“省风察气”之术。学者张国安研究:‘省风’乃大师以耳辨听风声,以判时节;而‘察气’则以律管察地气之发是否应时2。可见风、气之属均为判断气候时节的征兆,省风察气乃修正历法的手段。因而,律、历、风、气之属表面不同而实质相通。其中省风、辨律均赖耳听,是一种听觉认知,即通过听觉感官获得对历法等知识的认知,这是一种不同于正常人视觉认知的盲人式认知方式。文献表明,从事听风与制律、辨律工作的多为先秦的盲人群体。可见先秦“律、历、风、气、乐”等相联系的音乐思想,受到来自盲人听觉认知的很大影响。
三、审音、辨吉凶
盲人视觉丧失而听觉发达,强于审音。《周颂·有瞽》:“笺云:瞽,矇也。以为乐官者,目无所见,于音声审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三》载:“师旷者,或出于晋灵之世,以主乐官,妙辩音律……晋平公之时以阴阳之学显于当世, 熏目为瞽人,以绝塞众虑,专心于星算音律之中,考钟吕以定四时,无毫厘之差。”可见 “秒辨音律”且本无视疾的师旷为了“专心于星算音律之中,考钟吕以定四时”,仍然要“熏目为瞽人”。这则材料一方面透露出师旷对瞽人听觉认知的高度认同;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瞽矇所审之音是同历律星算密切联系的“音”,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之音。不论此记载是否属实,都透露出先秦古人对盲人听觉认知特别是强于审音(历律星算之音)的高度认同。
那么瞽矇审音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省风察气”测定季候之外还有辨吉凶的功用。古文献多有上古时代盲人吹律听音辨军旅吉凶的记载。《国语·周語下》:“吾非瞽史,焉知天道?”韋昭注:“瞽、樂大師,掌知音樂風氣,執同律以聽軍政,而詔吉兇”。《周易·师》载“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史记·律书》载:“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可见瞽师吹律听声的目的在于辨别军旅吉凶。简言之通过音律这一听觉认知获得军旅吉凶的信息:这一方面反映出先秦的巫术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盲人式的听觉认知方式。因为这里的“吹律听声”并非供人欣赏之乐,而是盲人获取未知事件的方式,这种方式以其绝对依赖于听觉器官而异于正常人的视觉认知方式。因而以吹律听声的方式预测吉凶本质是一种盲人式的听觉认知方式。
同样乐师也可以通过测知风的境况来判断气候,判断是否有利于征战。《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杜预注:“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也。由此可见先秦社会的吹律听声、审音、辨吉凶看上去类似巫术,实际反映了盲人利用听觉信息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反映了先秦古人对盲人听觉认知的高度开发。
综上所述,我国上古时代对音律的认知是同风、气、农事、民生与军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也是从以上几者的联系中进行把握的。这种音乐思想深刻反映了盲人听觉认知方式对先秦音乐理论的重要影响。通晓历法并能听风作律的先秦盲人乐官依据听觉认知对风、律、历、乐的关系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出乐与律、历、风、气、农事、政治军事、民生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体现了先秦神权政治下盲人乐官对乐的一种特殊的解释与运用。简言之,在先秦神权政治与农耕经济体系下,盲人乐师以其对于律历音声的精通而被当时社会认可与推崇。他们借助听觉认知获得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律、历、风、乐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先秦的音乐思想、给先秦音乐思想以重要影响。
注释:
1.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张国安.大师与律历——《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J].艺术百家,2007(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