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儿舞蹈《月娘娘·月光光》的编创
2014-03-12福建省建瓯市文化馆福建建瓯353100
陈 玲 (福建省建瓯市文化馆 福建建瓯 353100)
少儿舞蹈《月娘娘·月光光》获得了福建省第九届音乐舞蹈节金奖,对于一个县级文化馆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誉。本人作为编创者,自然更加欣喜。欣喜之余,就是对成功的经验进行一番总结。下面结合本人对该舞蹈的编创过程,谈谈自己的体会。
少儿舞蹈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是一首天真无邪的诗歌,是童心童趣的绽放和展现,它除了舞蹈艺术的共同特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少儿舞蹈同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少年儿童真实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它反映的是少年儿童充满童真童趣的神态、性格、形象以及思想感情,是以音乐、舞美以及少儿富有韵律的肢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一个成功的少儿舞蹈作品,离不开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从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美的肢体语言和情感的渲泻,达到舞台上的自我实现,这是少儿舞蹈的最高境界。所以,在进行少儿舞蹈《月娘娘·月光光》创编的同时,我就从多方面考虑,认真抓好每一个细节。
一、舞蹈主题和题材
人们常说,主题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而题材则是表现作品主题的材料。要编排一个少儿舞蹈,同样离不开对于主题以及题材的筛选、确立和锤炼。在众多的前期预案中,我毫不犹豫地确定了编排《月娘娘·月光光》,首先因为它源自建瓯当地一个古老的童谣:“月二奶,月光光,哪里住?天堂庵……”。不仅充满奇幻、饱含童趣的童谣给人带来无穷的美丽遐想,同时它也是需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题材决定了,主题也就寓于其中:在晴朗的夏夜,围坐纳凉的小朋友们抬头望月。通过对“月二奶”的好奇和诘问,表现了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可贵探求。我相信,这样的场景,既是孩子们熟悉的,同时也是孩子们喜爱的。
二、让情感贯穿整个舞蹈
任何艺术都追求感染力,而感染力需要依靠情感来传达,来产生共鸣。少儿舞蹈既是一门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那么,作为一个群舞,应该怎样融入情感?融入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结合《月娘娘·月光光》的题材和主题考虑,马上就有了答案。对,这个情感简单说就是一个“爱”字。首先是对 “月二奶”的爱。“月二奶”在童谣使用的方言中是月亮的俗称,并没有“奶奶”的意思。但在教学舞蹈的时候,我先将“月二奶”拟人化,赋予它“奶奶”的形象,然后引导、激发孩子们对“奶奶”感情,让孩子们想象在月光的笼罩就好像奶奶的怀抱。这样,孩子们的表演就充满了温情,充满了爱意。
另外,由于是群舞,它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我在舞蹈的编排中有意安排了一个“另类”角色。通过他掉队、受助、入列等情节,表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突出了小伙伴的友“爱”之情,让整个舞蹈生动、曲折、活泼,自始至终贯穿浓浓的爱意。
三、精心设计舞蹈语汇
少儿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其最根本的表现手段仍然是舞蹈语言,也就是说构成少儿舞蹈的基本元素是少儿的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对少儿舞蹈语言进行精心的、美的设计,才能走向成功之道。为此,针对《月娘娘·月光光》的舞蹈音乐、场景、表现主题,我设计了几组虽然简单、但却又相互联系、富有变化、韵律感很强的连贯性舞蹈动作,譬如抬头、甩臂、扭胯、敲击竹椅等,这些加上节奏与队列的变化,不无张扬地表现了少儿望月、诘月以及月光下游戏等场景。应该说正是得益于这些舞蹈动作的韵律美和可欣赏性,让《月娘娘·月光光》受到观众的认可,评委的夸赞,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四、对音乐严格要求
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在一定的意义上,舞蹈是对音乐立体化、可视化和诠释,而音乐则是对舞蹈的有力渲染和支撑。对少儿舞蹈来说,一段好的舞蹈音乐,不但可以提供准确、优美的舞蹈节奏和韵律、同时还必须强调和突出少儿的天性和特色。我对《月娘娘·月光光》舞蹈音乐的要求是:像小溪流水一样,即活泼又熨帖,同时还必须富有挑逗性,富有引发舞蹈语言的动机。这样的音乐,即使闭上眼睛听,也能在眼前浮现出清晰的舞蹈画面,让少儿的天真、活泼和童趣在音乐中呼之欲出。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不是简单的移用成人音乐或剪辑各种流行音乐来满足创作的需要,而是与本馆负责音乐创作的林滨老师不厌其烦地充分沟通,通过多次修改,几易其稿,最后才达到满意,为《月娘娘·月光光》的舞台展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和成功的前提。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没有严格要求,稍加马虎,就肯定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五、为舞蹈加分添彩的服装与道具
一个成功的舞蹈,不仅需要有生动优美的音乐伴奏,活泼动人的舞台表演,同时还需要精美的服饰和独具匠心的演出道具。特别是少儿舞蹈,由于少儿体能弱、动作幅度小,其表演能力、表现力都相对要差些。而夺人眼球的服装以及恰到好处的道具的运用则正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月娘娘·月光光》的演员服装上,我设计选用颜色鲜亮的大红肚兜、裤衩,即合乎题材表现的季节、场景的需要又展现了当地古老汉装、童装的靓点,它看似大“俗”,但却在“大俗中见大雅”。在道具上,我设计了每人一把山区常见的小竹椅,通过孩子们在小竹椅上望月、诘月及月下游戏等,让舞台充满了童真童趣。正是由于这些独到的服装与道具设计,小演员们一出场,就先声夺人,让观众们耳目一新,为整个演出增添了不少靓色。
少儿舞蹈《月娘娘·月光光》的成功和获奖,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有了这份自信和成功的经验,随后,我参与编排的另一个少儿歌舞《捡栗娃》再一次在福建省音乐舞蹈节获奖。有人问我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少儿舞蹈的编创离不开孩子们熟悉的生活题材,更离不开编舞者细心的观察研究,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编创者,在每一次编舞中都必须“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多个方面考虑、重视每个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编排出让孩子们喜欢、让家长满意、让观众喜闻乐见的成功的少儿舞蹈作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