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流行乐坛的古典诗意复归——以方文山“中国风”歌词意象的审美化解读为例

2014-03-12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名作欣赏 2014年3期
关键词:方文山中国风古典

⊙张 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062]

作 者:张 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唐宋文学。

美,作为一种普遍存在,在后现代文化的视野下表现为审美的无限延伸与泛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无形中又给予了人类更多的感官及心灵享受,让我们得以在当代浮华的社会背景下诗意地栖居。流行歌词作为新时代下备受推崇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审美追求,而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盛行恰恰给予我们以深刻的诗意享受与古典感染力。所谓“中国风”,就是词意内容仿古典诗词的创作,但一般的认知还包括作曲部分中国传统乐器的加入以及歌词中包含的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语,如拱桥、红颜、狼烟等。

而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感性文化,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及民族性的样态与形式。从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的发展历程看,审美文化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潜能。李泽厚在《美学四讲》认为美是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是对象的客观自然性质,同时也是自然的人化。笔者借用其自然美与社会美的观点将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创作中所运用的文学意象分为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两种,并结合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创作传统作简要分析。

意象,又称审美意象,属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刘勰《文心雕龙》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主张构思时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以形成审美意象。为了营造中国风特有的古风情韵,方文山在歌词创作中引用了大量在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一、自然意象

关于“自然美”的问题,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强调广义的自然人化,即“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涉及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的历史关系”。结合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传统来看,所谓“自然意象”便不可避免地承担了某种寓意,即人们所赋予的想象、情感、意会等比拟性人格,从这一角度来解读中国风歌词的古典意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学创作始终依附于人类所生存的自然条件之下,各种自然现象或花草树木、草木虫鱼都可能被作家信手拈来,投入到创作之中。透过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以下简称“方词”) 中出现的高频意象来看,又可把自然意象分为自然景观和植物意象。

1.自然景观

丰富的自然景观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一种诗意化的生存状态。从古至今,文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的关注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热情。以唐诗为例,从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盛唐王维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静逸明秀诗境,到李白《望庐山瀑布》等表现诗人童心与山水冥合的七绝,乃至大历诗人对“秋风”“落叶”等清冷衰飒意象的青睐,都表现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无限钟爱,尤其是古典诗词中对自然景观“月”“雨”“雪”等意象的表现颇具代表性。

其中,有关“月”意象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等,“月”意象均与孤独愁绪或思乡情怀紧密相连,寄寓了古人浓浓的思念情怀和经世难解的惆怅。仅唐代大诗人李白一人,就有相当多诸如《静夜思》《古朗月行》等敛“月”入诗的作品,对月色本能的喜欢使得“月”这一意象在李白诗歌中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其间所表现的意境亦是多姿多彩,或清新明媚,或幽冷隽永。方词大量借鉴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意象运用,同样倾向于对月夜的刻画,因而在他的创作中有不少有关如水月色的意象,诸如“月儿弯弯”(《城市幸福感》) 、“一轮美满”(《牡丹江》) 、“月色婵娟”(《祭魂酒》) 等有关月夜的意象层出不穷,在歌词作品中或表现思乡情怀,或用来构造清冷意境,深受古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同“月”一样,古代诗词创作中常见的“雨”和“雪”这两个意象,经由几千年的发展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等,或表示希望生机,或表示绵延不绝的愁绪,或表示纯洁美好的景色,或表示化解不开的孤寂。出于对古典文学的继承,“雨”和“雪”这两类意象为表达伤悲的情绪也成为方词的基本组成部分。如“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烟花易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青花瓷》) 、“雨初落,风满楼”(《铜锈》) 中出现的“雨”,都不同程度地满含哀伤之意。

此外,还有部分关于“风”的意象。在古代诗歌创作中,春风表示欢愉、希望,东风表示春天、美好,西风表示惆怅、衰败等。而方词中有《风》中用以营造豪侠或军队气势的肃杀之风,有《围城》渲染离别的微凉之风,有《鹰之恋》中贯穿山脊的飘零之风。可见,这里的“风”多带有一种雄壮悲凉之气。

2.植物意象

中国古代文人习惯以花草树木入诗词来表现情感,东晋陶渊明更以菊自喻,表现高洁情操。方词中的植物意象承袭了古代文人的使用习惯,如“杨柳”这一意象。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与惜别的恋恋之情融合在一起,而“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以折柳相送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此后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伤别、思远情怀,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方文山《娘子》以每日折一枝杨柳守候江南,来怀念远在他乡的丈夫。

“花”的意象在方词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有“梨花”“菊花”等。前者有《梦红楼》中“春雨下梨花落,门前竹依旧瘦”来烘托满腹心事,以及《千里之外》“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来形容等待与追寻。同宋词《忆王孙》“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中一样,歌词中“梨花”的意象表示的是一种清冷的哀伤情绪。后者以《菊花台》为代表,“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菊花在古代不但表示高洁品格,也表示离别和思念哀伤之感,残败的菊花凋零满地,将那种伤感很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关于“芭蕉”这个意象,方文山曾说这会让他想到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园林,宋词有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令人备感凄恻。又因中国风古典意境营造的需要,常常将其嵌入歌词。如《青花瓷》“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和《兰亭序》“雨打蕉叶”用来表示孤独忧愁之离情别绪。

二、人文意象

所谓“社会美”,据李泽厚观点,首先是指整个人类的生长前进的过程、动力和成果。

方文山曾在其文字著作《青花瓷》中,借由歌曲《娘子》的创作心得,解释其歌词中那些刻意强调的故事性和画面感实际上源于他有意识地经营与维护。以《娘子》的创作为例,作者有意为“店小二”“三两银”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客栈文化”营造了一个可以依附的具象背景,从而产生了古典的时空感。由于方文山别具一格的时空设置,歌词中出现的许多人文意象都古色古香,对古风画面感的营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歌词创作中出现的诸多人文意象,笔者依据其文化功能的不同简要分为以下三类:

1.生活类意象:茶、酒、琵琶、古筝

“茶”与“酒”作为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两种生活意象,在诗文创作中并不少见。如杜甫《重过何氏五首》(其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和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分别以“茶”与“酒”来表现生活的禅意与满腹愁绪。方文山歌词中常会出现“沏一壶茶”“爱恨全喝下”(《千年之恋》) “举杯”(《发如雪》) 等字眼。像《大敦煌》中狂饮而下的乱世之茶、《发如雪》饮尽风雪的惆怅举杯、《东风破》中漂泊一生浪迹天涯难以入喉的错失之痛等,茶与酒作为一种情感载体为表现某种情绪尤其是离别与消逝之感强化了情感氛围。

“琵琶”与“古筝”的意象也是古代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两类,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的两种传统乐器。如李商隐《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那段经典的音乐表现更堪称妙绝千古。在古典诗词创作中,“琵琶”“古筝”意象多用以表现幽怨的情绪,在方词创作中,这两种意象用来表达某种思念或哀愁之感。不管是琵琶弹奏的《东风破》那幽幽琴声催人断肠、繁华过后琴声乱如麻的《风月花》,还是用古筝对着心上人轻弹出阑珊曲调的《伊人》,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以琴音传达情感互表心意,用琴声比喻杂乱或安宁心绪,烘托浓浓的思念和无限感慨。

2.建筑类意象:窗、亭、桥、阁楼、青石板、小镇

出于对江南小镇的偏爱,方文山在意象的选取方面常以“窗”“亭”“桥”“阁楼”“青石板”“小镇”等进行意境构造,力图再现古韵浓郁的江南小镇,还原其中发生过的故事。在《菊花台》《黄浦江深》《牡丹江》中这种江南风物的展现更加完美与和谐。如《牡丹江》写了天涯游子羁旅他乡,于月圆之夜的古镇上触景伤情,遥想故乡的模样追忆起了往事,表现了忧愁中有淡淡甜蜜的思乡情怀。其中“弯成一弯的桥梁、青石板的老街、斑驳的砖墙、江边的小村庄、思念的光透进窗”勾画出一幅和谐静谧的小镇夜景。尤其是歌词过场中简短的一行“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更是强调了游子心中的惆怅与遗憾。

3.战争类意象:刀剑、烽火、狼烟

在宋代词坛上,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充分表现出男子汉气概的激扬,充满了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充满了英雄豪气。而在方词作品中,“刀剑”“烽火”“狼烟”这几类意象在战乱背景下的使用同样较为频繁,诸如《祭魂酒》“烽火人间,战鼓连天,带剑少年,来去之间”、《黄金甲》“宫廷之上狼烟风沙”“血染盔甲我挥泪杀”、《醉赤壁》“我挥剑转身,而鲜血如红唇”等,战争的肃杀之气跃然纸上,表现了战争中征战将士的英武神勇和报国热情。

从以上解读来看,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创作中的意象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古典诗词创作传统,他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流行歌词结合,并从中找取契合点,不仅有利于古典文学的传承,同时也赋予流行歌词以深厚的古典人文内涵,使古典文学在当代流行歌词创作领域仍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象征着古典文学在当代流行领域的诗意性复归。

[1] 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 李泽厚.美学三书[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童庆炳,李衍柱,曲本陆等.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方文山中国风古典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爱尚传媒打造大型诗词音乐综艺 周杰伦方文山加盟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我的人生数学题
马未都与方文山的“青花瓷”缘
轻古典风
1%成就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