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域下毛姆短篇小说叙事研究——以《患难之交》为例
2014-03-12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金 琳[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6]
作 者:金 琳,在读博士,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一、引 言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他的短篇小说往往构思奇特、描写精妙、结局令人唏嘘感叹。作家犹如手执画笔,勾勒各色奇特的人物,叙事漫不经心却暗潮涌动,触及人性最深处,其造诣堪称“英国的莫泊桑”。与读者喜爱相悖的是,评论家们总是对毛姆的作品吹毛求疵,称其娱乐甚于教育而思想性不够,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学术界有关毛姆作品文学价值的论战从未休止过。事实上,毛姆的作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引起我国研究者的较多关注。可以说,毛姆短篇小说研究还留有大片未开垦的绿地,让研究者们各辟蹊径去开拓。纵观近年来我国毛姆短篇小说研究,研究角度正不断拓宽;除了传统的作品赏析、主题研究、或文学比较等,更有学者进行跨学科的语篇分析,将语用学的文本分析方法引入文学研究,打开了新的文学研究视角。沿袭这一新的研究方法,本文借用认知语用学著名的关联理论,以毛姆短篇小说名篇《患难之交》为例,通过叙事语篇分析来探讨毛姆短篇小说的文学价值。
二、关联理论与叙事语篇 语用学的文本分析常常用到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关联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话语理解的推理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即关联性:在正常的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为了达成交际的目的,总是追求和遵循最佳关联(而不是最大关联) 的标准;最佳关联是指以“适当的”投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或者说通过“一定的”推理努力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其次,听话人需要付出一定的推理努力,形成语境假设,找到最佳关联。人们理解话语的交际过程,也就是寻找最佳关联性的过程。
关联理论自创立起就引起巨大反响,因为相比以往的会话分析理论(如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 ,关联理论能够对话语交际做出更全面、更合理的解释。叙事语篇尽管是书面形式,不属于口头话语交际,但是它与其他任何形式的言语交际一样,都是一个交际和认知的过程。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就是说,交际过程是说话方将思想意图以言语刺激明示给对方,听话方则依据明示刺激、语境等推理得出最佳关联的解读,从而获得语境效果。对于叙事语篇而言,就是由作者通过文本提供信息,这就是明示刺激,而后读者通过文本语境去寻求关联来推断作者的意图,这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用于解释话语理解过程的关联理论适用于叙事语篇的分析。
三、毛姆短篇小说的叙事特征 毛姆短篇小说有独特的叙事特征,他常常以第一人称旁观者来叙事。第一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如小说中在餐桌上给读者们讲故事;旁观者的语调给读者客观超然印象的同时,又不露声色地表达作者的嘲讽揶揄。毛姆短篇小说中的对话往往十分简洁,却极能推动情节发展。作者娓娓道来展开故事,结尾却短短几句让情节突转,在读者的讶异中结束故事。读者在惊讶中迫不及待地重读,寻找遗漏的细节,遂发现小说中伏笔纵横、布局绝妙,遂拍案叫绝。
但是“,人们在阅读毛姆作品时,往往关注情节和语言而忽视了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思考”。从作者角度而言,毛姆小说作品主题并不直接阐明,往往通过所塑造的人物来间接展现;同时,对其笔下的人物极少直接评论,即使人物的心理也不是直接描述,而是通过一些细节动作来体现。因此,对读者而言,要领会毛姆作品的深层意蕴,需要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来细心体会。而对于文学研究而言,叙事语篇中的某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语言现象,运用关联理论就可以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关联理论对解释语篇的连贯性、解释暗含以及解释非言语交际等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要更好地了解毛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运用关联理论来进行文本分析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四、《患难之交》的语用分析 《患难之交》是毛姆的短篇小说名篇之一,讲述的是一个伪善的商人伯顿出于妒忌残忍地让一位前来求助的落魄青年莱尼白白送死的故事。作家着力刻画人性的复杂,编织曲折多变的情节,塑造出矛盾立体的人物,整部小说犹如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值得从多角度分析。
1.深刻的人性探索 根据关联理论,要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作家的意图,光是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调用语用知识。我们需要从叙事语篇的文本出发,通过推理分析去构建一种合理解释作家为什么要这么说/写的原因的背景假设,语用学称之为语境假设。在小说《患难之交》的开头,毛姆用第一人称开始讲述故事,仿佛与读者展开对话。但是作家絮絮叨叨,用了过多的笔墨反复诉说同一件事,如下面这段话:
三十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我的同类,我对他们还是不够了解……就我来说,我发现认识越久的人,越让我迷惑不解。①
从字面上去理解这段话,读者会觉得 嗦费解。一般说来,人们认识的时间越长,了解就越多,作家这么说似乎有悖常理。当我们用关联理论来分析时,就变成这样一个推理过程。首先,作者这么说,虽然略显重复,但是一定有其特殊用意。于是,我们形成几种不同的语境假设,也就是产生几种猜测:一是作者识人的水平很差;二是人性之复杂实在让人难以捉摸。结合我们自身对作者毛姆的了解,排除了第一个语境假设,选用第二个语境假设。不是作者阅历浅,而是人性太矛盾复杂,经过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作者想要揭示人性的复杂的主题就明白无误了。
接下来,作者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主人公之一,伯顿的外貌:
如果说存在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那就应该是他。他个头很小,五英尺四多一点的样子,身材单薄,白头发,有一张满是皱纹的红脸膛和一双蓝眼睛。……
我认为伯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善良。他的蓝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让人愉悦的东西。他说话的声音很温和,即使动怒,你也很难想象他会提高嗓门;他的笑容和蔼可亲。……
我估计他受别人爱戴的原因之一是他如此矮小瘦弱,他唤起你保护的本能。你会觉得他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伤害。
作者几乎极尽所能深描伯顿温文尔雅的外貌气质,用词甚至有些特别。比如,反复提到蓝眼睛,说他“唤起你保护的本能”“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伤害”等等。这些措辞通常用于描述柔弱女子,用在老年男子伯顿身上是否是用词不当?事实上根据关联理论,作家通过这样的描述,传达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意义,还有其背后的特殊的意图。这段文字表面的意义是伯顿的外表儒雅斯文,内含的意图则是描绘伯顿的虚伪伪善的面目。因前文对人性的复杂早已有铺垫,作者揭示人性之恶的主题,借助文本分析,昭然若揭。
2.细节暗织情节突转 关联理论的创立者斯佩博和威尔逊对话语交际还做了“明说”和“暗含”的区分,并且进一步根据暗含程度的强弱而分为“强暗含”和“弱暗含”。关联理论告诉我们,每个话语都可以有不止一个的理解;而听话人需要在合适的场合下,才能理解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也就是说,当一个话语有可能同时暗含一个以上的含义,读者根据自己的偏爱,可能就认定了一种唯一的理解,而排除了其他可能的理解。这样就遗漏了一些意义。
在《患难之交》这部短篇小说中,毛姆往往故意将强暗含传递给读者,与此同时又将其他一些可能性隐约地暗含其中,结果令故事结局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当读者发觉意外而重读故事时,这些弱暗含开始发挥作用,让读者感到故事原来如此合情合理,不禁赞叹故事的巧妙。比如,小说中伯顿讲述莱尼和他交往时,分别用了以下三句话:
1a 是,我相信他是。这儿有很多这样的人。
1b 是,我相信他是。这样的人这儿很多,所以我很熟悉他们。(强暗含)
1c 是,我相信他是。这样的人这儿很多,所以他们微不足道。(弱暗含)
2a 他是个相当了得的牌手。他对牌好像有种天生的直觉。简直不可思议。
2b 他是个相当了得的牌手。他对牌好像有种天生的直觉。他聪明得不可思议。(强暗含)
2c 他是个相当了得的牌手。他对牌好像有种天生的直觉。简直让我不能接受。(弱暗含)
3a 他赢了我不少钱,这个我清楚。
3b 他赢了我不少钱,我清楚大概数目。(强暗含)
3c 他赢了我不少钱,别以为我不知道,总有一天和他算账!(弱暗含)
我们稍作分析就会发现,伯顿的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读者尚不能想象伯顿的凶残,于是对于1a、2a、3a句的理解就倾向于1b、2b、3b,也就是强暗含。而当读者最后知道伯顿害死了莱尼之后,重新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弱暗含冒了出来,这几句话真正含义原来分别是1c、2c、3c。寥寥数语,生动描绘了伯顿的心胸狭隘,为下文害死莱尼埋下伏笔。倘若沿着这些弱暗含的线索,我们就能体会作家对情节的精心设计。伯顿最后害死莱尼是符合情节自然发展的:一开始伯顿就介绍了莱尼酗酒纵乐的糜烂生活,因此伯顿心里清楚莱尼是游不过海峡的。下文中,伯顿“突然有个主意”,暗含的并不是“突然有个好主意来解决莱尼的困境”,而是突然找到邪恶凶残的报仇机会。提议莱尼去游海峡实际上是故意让其丢了性命,以报赢钱之仇。最后,当回答提问,“你给他那份工作的时候,知道他会淹死吗?”伯顿猖狂的回答也就顺理成章了:“哦,那时我的办事处并没有空缺。”一句话故事戛然而止,撕碎了其所有伪善的面具,伯顿露出了凶残的真面目。
3.语篇连贯塑造立体人物 除了刻画老奸巨猾的伯顿,《患难之交》还成功塑造了落魄青年莱尼。故事中,伯顿对莱尼是这样描述的:
他不算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他一头卷发,面色白里透红,有几分帅气。女人们都喜欢他。他没什么坏心眼,要我说,只是生活上有点放荡。当然,他酒喝得太多。这些家伙都是这样。
这一段提供的信息有堆砌之嫌,思维上有一定的跳跃。从人品讲到外貌,又提及“女人们都喜欢他”,“过度饮酒”等一连串的信息由伯顿之口传递出来。但是依据关联理论,这几句看似不是特别连贯的话,有其内在的关联性,因为人们说话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伯顿由外到内,如此全面地介绍莱尼,意在告诉大家莱尼是空有好皮囊、游手好闲、生活不检点的小混混,愚昧荒唐、死不足惜,为下文害死莱尼做了铺垫。同样意图在下面的对话中也可见一斑:
(二)全面落实艺术教育“一校一特色”。各学校深入挖掘和着力培育本校的艺术特色,编写校本教材,营造校园艺术教育氛围,构建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
伯顿:“那么,除了打牌你还会什么?”
莱尼:“我会游泳。”
伯顿:“游泳!”“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回答听起来荒唐透顶。”
莱尼:“我上大学时是校游泳队的。”
伯顿:“我看出一点他的用意。我认识太多那些在大学里被人当成偶像的人,所以一点也不为所动。”
伯顿:“我年轻的时候游得也不错。”
文中莱尼尽管是无辜的受害者,他没有一技之长,靠赌博和家里人资助度日,可以说是可怜人自有可恨之处;而伯顿“他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挣来的”,拥有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可见恶人身上也不乏一些好的品质。毛姆从多角度来塑造人物,有时候并非语篇的不连贯,实际上他认为人物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矛盾立体的。
4.非言语交际烘托主题 关联理论强大的解释力,还体现在非言语交际方面。毛姆的小说极少直接描述人物的内心,而是通过一些人物的细微动作体现。《患难之交》中对主要人物伯顿肢体动作描述虽然不多,但处处点睛,如下面的节选:
“伯顿呷着他的杜松子酒。“这是个有趣的故事,”……
“伯顿温和地轻声笑了笑。
“他用瘦骨嶙峋的手抚摸着剃得光光的下巴,手上的青筋都暴露在外面,手背看上去几乎是透明的。
“他温和地微微一笑,用那双善良坦诚的蓝眼睛看着我,一只手摸着下巴。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除了语言交际,还有肢体语言的非言语交际。非语言交际比语言交际更加有效,非语言交际是在人类语言产生前就存在,是最原始、最本能的交际。关联理论强调话语是一个交际和认知的过程,让我们尝试解构作者的交际意图。对非言语交际也是一样,我们理解这些肢体动作的过程是通过的认知找到了具有最佳关联的解释。伯顿在讲述一个残忍的故事的时候,“呷着他的杜松子酒”足见其漫不经心;并且还认为某人被断送了性命是一件趣事,其斯文外表下暗藏着冷酷的内心。对于伯顿两次温和的笑,如果读者联系前文的各处铺垫,付出更多的推理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大的语境效果(即获得更大的认知) 。这笑,其实是刽子手狰狞的笑,这“青筋毕露透明的手”,是骷髅般冰冷的手。
这就是毛姆叙事的高超之处,不断地做细节延伸,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通过提供人物前后言行的对照,激活我们整体认知模式。整体而言,伯顿从一开始密谋的笑,到蔑视的笑,最后讲完故事后得意的笑,随着情节发展,逐步露出阴险凶残的猖狂面目。赌博成就莱尼的人生,也毁灭了莱尼。莱尼在牌桌上赢了伯顿,最后“游海峡”,明知体力不行但冒险用性命一赌。最后一赌,伯顿报了赢钱之仇,所以才一次次抚摸下巴,那是赌徒得胜的猖狂。通过莱尼之死,作家暗示这是一个你死我活、互相残杀的世界,也表达了一种对弱者的悲悯情怀。故事中人物的非言语交际巧妙地烘托了主题。
五、结 语 毛姆的叙事,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精心编织的语篇,蕴含深刻的思想。毛姆的作品虽不受评论家青睐,却深受读者喜爱,这种特有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评价视角造成的,而语用学的文本分析恰恰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视角。借助关联理论分析毛姆的短篇小说《患难之交》,可以看到对文学语篇的语用学分析不失为较新的文学研究视角,可以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内涵和文学价值。随着国内对毛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毛姆在文学界的地位和读者喜爱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① [英] 毛姆:《毛姆短篇小说精选》,冯亦代、傅惟慈、陆谷孙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274—278页。(下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1] 秦宏,饶辉.游弋于正统评论与读者喜爱之间——毛姆独特的文学道路[J] .译林(学术版),2011(1) .
[2] 申利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毛姆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01:4,122-127.
[3] 韩红军.毛姆小说中的多维人性书写[J] .江西社会科学,2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