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我”驱动下不妥协的个性——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极端的爱恨交织

2014-03-12马静凤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1121

名作欣赏 2014年3期
关键词:呼啸山庄仇恨弗洛伊德

⊙马静凤[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杭州 311121]

作 者:马静凤,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在读本科生。

希斯克利夫(以下简称“希”)是呼啸山庄老主人收养的弃儿,他的身份给他带来了来自各方面的排斥与打击,凯瑟琳的爱与背叛以及最终的死亡带给他无尽的折磨,苦难促使他在寻求复仇中煎熬一生。我们将他那悖于常理的报复看作是人性的扭曲,主要因为希对生活有着顽固的敌视态度,偏执地对身边的人进行报复,刻意背离人类爱生活的天性。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它积蓄,寻求发泄,不懂得道德。”①希毫无理性地由“本我”驱使,歇斯底里地宣泄他的残酷无情,同时也不受道德压抑,痛彻心扉地释放对凯瑟琳超越生死的爱恋,在这个“恶魔”“虐待狂”背后闪耀着他不妥协的个性,主要由“三我”中的“本我”驱动。

一、支撑希斯克利夫爱恨的是不妥协的个性

希的不妥协遍及他爱恨交织的世界。在凯瑟林(以下简称“凯”)因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想成为“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呼》)而背弃希的那一刻,受尽压迫、千疮百孔的希仅存的一丝美好情感也破碎了,他认为缺乏财富与地位是他一切苦难的根源,“本我”被唤醒了,并开始积蓄,默默地把满腔的悲痛和怨恨藏在心底,带着燃烧的痛苦愤然离开,外出致富,独自绝望地孕育着报仇泄恨的能量。三年后,希致富而归,终于挤进了那个曾经伤害他,抛弃他的社会阶层,由此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渴望“本我”的欲望得到满足。他通过赌博赢走了原本就一蹶不振的亨德雷财产,让埃德加凄苦地死去,吞噬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葬送了他们无辜的下一代的幸福,而且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他没有最平凡的父爱。原以为这一切可以满足他久久不能熄灭的报复之火,从中解脱,但随之而来的庞大的悲伤证明他终究无法从对凯的恋情中解脱出来。复仇的成功并没有达到“本我”的目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②),由此可见财富和地位并不能满足希的“本我”需要。

对凯,希更多的是令人心痛的爱与依恋,而这种爱恋是无意识的,痛并快乐的,非理性的本我,是混沌的,沸腾的本能表现。在她临死前,虚弱地躺在希的怀里,希依旧不愿给予一丝温柔与怜惜,他悲愤地责备她:“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他撕心裂肺的哀嚎表达了他的绝望与无助,以及疯狂的爱。本能没有得到满足,这种原动力不会消失或弱化,而是企图满足的要求更加迫切,“只要我活着,你就永世不得安宁。你说是我害死了你,那你的鬼魂快来找我报仇啊!”这份蔑视死亡的怒吼也暗示了他在“本我”的世界里将绝不妥协。

希也为他无法协调“三我”矛盾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弗洛伊德认为,“三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③希有笑容,没有朋友,不愿也不能协调“本我”与社会法则的冲突,独自活在充满仇恨的冰冷的世界里,拥有并无视他看不起的财富,逃避丰满俗世中一切孕育快乐的因素。虽然饱尝心怀仇恨与思念的苦楚,希却不曾放弃报复的念头,也从未让凯的气息离开一刻,他经常像孤魂野鬼般游荡在荒野上,徘徊在林顿家的宅子外边,在雨水中一躺就是一个晚上,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他在不妥协的爱与恨中燃烧,无限制地受着“本我”的驱动,把自己的世界扭曲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人间地狱,并且死守着人间地狱,不愿走出去,也不愿让新鲜的情感流淌进来。

二、希斯克利夫不妥协“个性”的几点原因

一是社会对他的冷落、压迫,二是爱情上的折磨。社会的不断排斥和人们的长期敌对在他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残酷的现实中饱尝了爱与恨,形成了执拗的个性。精神分析学派的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小时候由于自身不足和环境因素形成自卑感,他们会追求优越感来获得心理上的补偿。”④作为一个被收养的吉卜赛弃儿,希注定无法融入那个充满阶级斗争的社会,社会更不会给他好脸色。老仆人冷漠无情,亨德雷专横暴虐,皮鞭让他尝尽了人生残酷,也让他明白,忍气吞声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童年的印记是难以消除的,确实,从他疯狂的报复可见,由此激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仇恨在沉默中悄无声息地积累,艰难的成长迫使他处处散发出愤怒和残酷的味道。而阿德勒的理论只能解释希报复意识的来源,不能解释他报复成功后,取得优越感和补偿后心理的仍然不满足,希占有两家庄园后更显绝望空虚。

从相知走过相恋到相爱,凯的爱一直是希的慰藉和希望,是他保持自我的力量,本以为爱情可以是彼此永远的归宿,但不幸的是,凯被唤醒了社会意识,控制不住膨胀的虚荣心,顺从了社会法则,成了画眉山庄的女主人。希为爱义无反顾,因为有凯的爱,他不顾亨德雷的暴虐惩罚,不管社会的无情抛弃,一次次把怨恨压制,极力压抑本我,用社会道德约束自己,苦苦迎合凯的喜好。但是凯的背叛是对他最大的惩罚,给了他重重的一击。当听见深爱的女人说嫁给自己会是一种羞耻时,唯一一种抑制他怨恨的力量消失了,悲痛演变成罪恶,蓄积已久的矛盾瞬间爆发,将他引入宣泄本我的深渊,即使这样,他依然无限眷恋着凯,她居住在他弥漫着复仇和愤怒的世界里,一刻都不曾离开,像空气,不可或缺,无法逃离。而最后凯的死去并未给他带来化解和宽恕,却彻底撕裂了他的精神,他沉浸在伤痛中无法自拔,认定永恒的爱情就是人生唯一的幸福,不幸的是这是一份无望的爱情,而他对这份无望的爱的坚守见证了他对爱情的不妥协。

在希的身上总是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坚韧,对恨如此,对爱亦是如此。他坠入本我的旋窝,无法平衡自我,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⑤希致富而归以后,他有大把的机会,足够的机遇体验全新的生活,向外部世界、超我妥协,开始感受不同的人生,但他却冒着颠覆自己世界的危险,死守着过去的伤与痛,伤了别人,毁了自己。他不惜用一生的精力来毁掉两个家族,偏执地守着报复的愤怒,不愿与自己和解,不愿与带给他伤害的人和解,更不愿与这个社会和解。时间没有淡化他的仇恨,复仇的得逞也没有治愈他破碎的心,这个可以蔑视死亡、掘开坟墓的人到死也不愿放开凯的身影,不愿也不能够一个人前行。

三、不妥协的“个性”并非带来彻底的悲剧

希反复咀嚼曾经的爱与痛,毫无节制地宣泄“本我”欲望,任由极端的爱恨如藤蔓般无限滋长,凯死后,他常常怒吼:“没有了生命,我如何活下去?失去了灵魂,我如何活下去?”这是他人性扭曲后的呐喊。然而他受无意于寻求情感解脱,无意于寻求一丝微不足道的安宁和满足,也许在想念凯的日子里,享受着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感受的刻骨铭心与充实满足。李日在《对〈从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复仇的分析》中总结道,“希斯克利夫身上所体现的顽强的生命力对于我们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生存是弥足珍贵的。”⑥倘若希弃了复仇的恨,弃了炽热的爱,他能过上怎么样的幸福生活?平平淡淡、郁郁寡欢终生?或是纸醉金迷、没心没肺度日?他的复仇泄恨超乎常情,亦有它种种理由,不妥协虽不可理喻却感人至深,他恨亦恨得深沉持久,爱亦爱得痛彻心扉。

当人性扭曲的阴霾渐渐散去,这种不妥协的个性才会显现出它的光芒。当今社会,我们熟练掌握了中庸,这是在社会竞争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自私的自我保护本能。我们知道,在一个健康的人格当中,本我、自我、超我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希极端的爱与恨以及他不妥协的个性给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痛,这不可否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毫无节制受“本我”驱动,让仇恨占据自己生命的人是魔鬼。但有时不得不承认,自己妥协得太多了,蒋海峰在“《〈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形象剖析》中指出,“宗教和社会的道德往往让人更加驯服和萎缩。如果欺骗自己的心灵向社会妥协,只能使自己更加痛苦。”⑦我们不敢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所爱,因为太爱自己了,在爱情里浅尝辄止,那些偶然碰触的火花也只能称作短暂的情欲释放,而那些纯洁的感情又总是因为所谓的不可抗力被狠心抛弃,和希斯那种无利益的情感相比,我们更多的是屈服于种种社会丑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几个人能抵住诱惑,撑起生活所迫,守住对爱的坚定,守住对理想的坚持呢?

①②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85页,第285页。

③ 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

④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

⑤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

⑥ 李日:《对〈从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复仇的分析》,《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14期。

⑦ 蒋海峰:《〈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形象剖析》,《名作欣赏(下旬刊)》2013年第7期。

[1]Bronte Emily.Wuthering Heigh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

[2]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呼啸山庄仇恨弗洛伊德
犹太人大屠杀并非始于集中营,而是仇恨言论。这段历史不可忘却 精读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Chapter 15 Avenger 第15章 复仇者
别用你的爱,去喂大了仇恨
从审美角度剖析《呼啸山庄》中悲剧的崇高性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Fire and Ice
Analyses of the Roots of Protagonists’ Trag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