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作品的层次

2014-03-12刘文慧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在读研究生100081

大众文艺 2014年17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欣赏者意蕴

刘文慧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在读研究生 100081)

在整个艺术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中心地位,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1艺术作品一方面是艺术家劳动创作出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同时也是每一个艺术欣赏者进行艺术欣赏时的起点和终点,是进行艺术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是完整的有机体,从纵向上可以分为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三个层次来进行研究。

一、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不同的艺术通过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再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的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这种特有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各门各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通常艺术语言可以分为文学性的语言、纯艺术性的语言和综合性的艺术语言等。

文学性的艺术语言是通过加工、提炼的人们的日常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纯艺术性的语言一般分为音乐性的艺术语言、舞蹈性的艺术语言、美术性的艺术语言、戏剧和电影性的艺术语言,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2就拿音乐艺术语言来说,它是诉诸于听觉的音响、节奏、旋律等特殊的语言,适应于能够直接表达人得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间接反应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状况。又如戏剧艺术的语言,它是综合性的,它既包括文学性的艺术语言、造型艺术语言和音乐性的艺术语言多种,又以舞台上的真人形体动作和说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美术的艺术语言,就可以说是诉诸于视觉的造型语言,以线条、明暗色彩的巧妙组合来塑造出人物、景物、环境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电影的艺术语言更加具有综合性,它与戏剧的艺术语言还有所不同,电影的艺术语言主要是以活动的镜头组接——“蒙太奇”为自己的艺术语言。

以电影的艺术语言为事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的电影艺术语言有了很大变革,比如快速摄影、变焦距镜头、综合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跟镜头和俯仰拍摄等)、跳接、定格等电影语言逐渐出现。以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为例,张艺谋的好多电影中都运用鲜明的色彩语言来强调和烘托气氛,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都充分运用了色彩语言来表现人物、展示情节和渲染气氛。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面积的运用灰色,如灰色的天空、墙壁、地面来表现这个封建家庭的不见出路的压抑、阴森、迂腐的气氛,院子里挂起的红灯笼既是中国传统装饰也是这个灰色空间里的唯一色彩,张艺谋在电影中也将红灯笼暗喻成这个院子里的女人,丁点的红色和大面积的灰色产生了对压迫的抗争,然而这场抗争必定是一场悲剧,因为那微弱的红色终将会被大片的灰色所吞噬。电影的最后,所有的一切却被一场皑皑大雪所覆盖,留给观众眼前的是一片惨白的凄凉。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对黄色的运用凸显了帝王的尊严和庄重,在整个影片中都透露出一种权利的至上和冰凉冷漠,金色和银色本身就是金属的颜色,大面积的金属制品的运用且他们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3这种特有的冰冷华丽的质感表现出人物冰冷无情的内心。从总体来说张艺谋的电影在色彩语言的应用上都精准、细致、到位。这也是电影艺术语言的奇妙之处。

艺术语言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艺术语言是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独特个性的媒介,因此,优秀的艺术家其艺术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鲁迅、老舍、赵树理的文学艺术语言都具有幽默感,但又各有不同,鲁迅先生的语言严峻辛辣,老舍先生的语言在欢声笑语中带着浓浓的悲凉辛酸而赵树理先生的语言却朴实温厚、机智风趣。

二、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中包括个人物形象、情境、画面和意境。艺术形象通常可以分为视觉艺术形象、听觉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形象和综合艺术形象,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分别是通过人得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和人的耳朵感受到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则是指诗歌、散文、小说等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塑造出来的形象,而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性的艺术,其中包括涵盖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和文学形象。

对于视觉艺术形象来说,它的构成材料是空间性的,如一幅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或者是一个建筑物,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4由于视觉艺术形象是直接诉诸与欣赏者的视觉器官,所以非常富有直观、生动性,这类艺术形象往往具有再现性,例如摄影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纪实性和再现性,它所呈现的都是客观所存在的事物,又如古代人们所创作的一些图腾纹饰,也是具有直观性,所以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5听觉艺术形象的构成材料又是时间性的,我们所说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其实就是指音乐作品。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是听觉器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由于音乐作品在欣赏时往往具有抽象性和空灵性,所以人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是要依靠情感的直接体验从而把握音乐形象。音乐形象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特点,是音乐艺术的局限性但也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欣赏者可以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为艺术欣赏留下更大的发挥空间。文学艺术形象就更加有趣了,它不像视觉艺术形象或者听觉艺术形象可直接的用眼睛看到或者用耳朵听到,他是欣赏着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情感经历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来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艺术形象有人称之为“想象的艺术”,这也是文学艺术形象简介性的表现,所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6所以文学艺术形象作为语言的艺术它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既能塑造静态的空间环境又能塑造动态的人物形象更可以通过文字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里活动,所以文学形象是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艺术形象。不管在哪一个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都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并且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当中的,所以可以说没有艺术形象就不存在艺术作品。

艺术形象即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又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优秀的艺术形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特征,甚至说到这个艺术形象它就可以代表这一类人或者事物,如巴尔扎克著名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他虽然是法国索漠城最有钱、有威望的一个商人,但是他却极为吝啬并且异常贪婪、狡猾。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把某个有钱却吝啬的人称之为葛朗台。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学形象中不仅有个性存在往往还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的共性,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通过生动的刻画,使这些人物具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们普遍有的共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国民性”,是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民阶级普遍具有的病态心理,殊不知自己伸长的脖子像鸭脖子一样看着的热闹正是自己受着苦难的同胞兄弟。所以,但凡是优秀的文学艺术形象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普遍概括性特征。

三、艺术意蕴

艺术欣赏中,能打动欣赏者让欣赏者为之感动的不是单靠线条、色调的匀称也不是考音节旋律的和谐组合,而是靠付诸于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家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情感诉诸。所以艺术意蕴对于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所谓“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思想真谛和精神内涵。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7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海是在有限的作品中体现出无限的韵味,让人只可意会却又不可言传。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意蕴也是在偶然中包含着必然,正因为它所表现出的情感共鸣所蕴含的必然性在偶然间打动了欣赏着,所以不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这样的必然性,只有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才有这样的特质。比如罗中立先生著名的油画作品《父亲》,作者运用多层面画法的厚实色层,塑造出一个肌肤黝黑粗糙、沟壑纵横的老农民形象,这个头上围着白头巾耳朵上别着一直圆珠笔脸颊上挂着豆大的汗珠的老人,背景是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他代表着那个时代里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形象,虽然岁月的车轮和艰辛的生活在老人的脸上留下了饱经风霜的痕迹但是老人却依旧敦厚朴实的微笑着,从他朴实、善良、诚恳的微笑中感受出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让无数欣赏过这幅作品的人在他面前黯然落泪,这正是因为这幅作品引发了欣赏着心中的共鸣,激起了欣赏者心中的涟漪。作者罗中立先生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使人动容和震撼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作者当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和这位老人及其他的家人共同生活朝夕相处,在他临走离别时对这个老人有深深的感谢和留恋之情,表达了对这位老父亲的尊重,也是对中国千千万万这样的老父亲致意,是他们的善良和勤劳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以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8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中的这种艺术意蕴,不是全部由艺术形象来体现出他的主题思想,相比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意蕴更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用一句话可以形容,那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9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艺术意蕴赋予了艺术作品永垂不朽的生命力,不论相隔多远或者相隔多少年,它都能打动欣赏者,让欣赏它的人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去感悟、探究。优秀的艺术作品所散发出的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不但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就连艺术家自身也说不明白。

总而言之,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中,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这两个层次是必须具有的,但是,艺术作品的低三个层次即艺术意蕴,却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具备的。比如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所产生的一些快文化的艺术作品就不具有艺术意蕴。艺术能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才干,10只有通过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投入使这三个层次完美和谐的结合才能创作出垂世不朽艺术作品。

注释:

1.苏和平.《艺术学原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苏和平. 《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民族教育研究》 北京2005第六期.P87-90.

3.苏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发展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4.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5年第6期P65-68.

5.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贵州民族研究》.贵州2004年第3期P70-73.

6.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北京,2006年第六期P136-139.

7.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8第2期P41-44.

8.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北京,2003年第6期P124-127.

9.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4年第5期P84-88.

10.冰河.原名苏和平.《青年与艺术审美浅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北京,2001年第6期P48-51.

[1]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8,第2期,P41-44;

[2]苏和平.《艺术学原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年,P77.

[3]苏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发展史》.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7年,P55.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欣赏者意蕴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留出想象的空白
论诺里斯《章鱼》中的地图意蕴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