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即墨”读音探究

2014-03-12李赛男上海大学文学院200444

大众文艺 2014年17期
关键词:韵母读音普通话

李赛男 ( 上海大学文学院 200444)

一、前言

即墨是青岛重要的县级市,因故城(位于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但其名称的读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没有定论。

二、“即”字演变读音探究

即墨本作节墨,在夏商之际是东夷方国之一的节方所在。《帝王世纪》曰:“汤特封墨台氏于孤竹。”于是墨台氏(简称墨氏)又在其前加了封国之名,成为节墨氏。1

《王力古汉语字典》云:“即,子力切,入,职韵,精。职部。”2p93根据它的解释,参照《汉语史稿》中语音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即墨”本作“节墨”,“节”“即”古同音,都为入声字,“即”上古属职部,中古归入职韵3p102;“节”上古属质部,中古归入屑韵3p107。其古同属精组字,在入声消失过程中,受清音归阳平规律影响,其声调变成阳平。中古之后,尖团合流,“即(节)”声母变成了现代普通话中的j,但在即墨话中其声母仍为z4。

“即墨”的“即”与“即”单用时不同:“即墨”的“即”音长较短,“即”单用时音长较长。“即墨”的“即”属高平调;“即”单用时属降调。“即墨”的“即”音强较弱;“即”单用时音强较强。

结合“即”语音历史演变来看,“即墨”的“即”仍带有入声的一些特点,发音时喉头有紧缩感,比较紧张。与单用的“即”相比,音长较短,音强较强,属高平调,读音为zi55。

三、“墨”字读音探究

“即墨”的“墨”在普通话中读“mo51”,《青岛市志·方言志》把“即墨”的“墨”注为mi42,认为它韵母比较特殊,但并未做出解释5p94。

《王力古汉语字典》参考上古韵部和《广韵》对“墨”的注释是:“莫北切,入,德韵,明。职部。”2p169根据它的解释,参照《汉语史稿》中语音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墨”为入声字,上古属职部,中古归入德韵3p102。中古以后,德韵在开口一、二等唇音字变成了o3。这是文言音,或文白不分的音,在“陌、麦、德、职”诸韵中都有许多字是文白异读的。德的白话音读ei。后来,“这些白话音越来越占优势了,连读书音一般也只念ei了”3。所以《中原音韵》把德韵开口字归入齐微(i,ei,uei)3p185—186。

在北京话中,“墨”韵母仍然保留了文言音,为o,这可能和“墨”经常用于文言色彩浓厚的书面语而很少用于口语有关。在入声消失的过程中,由于“墨”属明母字,属次浊声母,受次浊声母归去声规律3p231的影响,“墨”变为去声,即为现代普通话中的mo51。

青岛方言属于胶辽官话中青莱片下的胶莲小片,来自中古职、德的一部分字,如德、北、黑、墨、麦等在青岛莱西韵母是[ə](呃),在其他地区韵母则为e,或ei5p5。莱西虽现属青岛市管辖,但历史上长期归烟台市管辖,莱西方言与莱阳方言、海阳方言等同属于胶辽官话中的登连片,所以对莱西的发音暂不考虑。

据调查,在青岛市区音系中,“墨”韵母为e,在即墨方言音系中韵母为ei,与其同源字“煤”“霉”韵母同。

通常情况下,市中心语音发展较快而郊区语音发展慢,保留古音的成分更多。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即墨地区“墨”的读音更古老一些,而青岛市区音系中“墨”的读音较新。根据王力先生对语音发展史的构拟,我们可以推测出,中古以后,“墨”在青岛话音系中,由于受白话音的影响,并没有像北京话一样保留文言mo的读音,而是统一为mei了,而在发展较快的市区方言音系中变为me。

青岛方言总趋势是韵母简化,复合元音韵母单化。这在青岛市区方言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普通话韵母为ai的字音在青岛话中都为“如摆、派、买、外、代、太、乃”;普通话韵母为[au]的字音,在青岛市区方言音系中都读为[ɔ],如“宝、跑、毛、否”;普通话中的前鼻音an、en鼻韵尾n在青岛市区方言音系中全部丢失,变为鼻化的a、e,如“办、盘、本、盆”。5p24

人们总是倾向于用最经济省力的发音方法去发音。例如,[ɔ]是[au]这个复元音发音动程的中间位置,是[a]和[u]的复合。发[ɔ]时只需将口型搓圆,舌头后缩即可,而发[au]时,必须先将口型摆至发[a] 时的样子,再慢慢变成接近发[u]时的口型。[a]是前低不圆唇元音,而[u]是后高圆唇元音,所以发[au]时口型、舌位变化大。在青岛市区方言音系中没有与[ɔ]相近的音,不会影响其表义,而且省力,所以将普通话中[au]读为[ɔ]。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元音高化的影响。

即墨方言韵母ei与青岛市区方言韵母e(如“白配麦非”)相对应。ei中的i其实并未达到i的位置,与e都属于前半高不圆唇元音,只比e舌位高一些,所以在发ei时,i只有口型的变化趋势,实际并不发音。

《青岛市志·方言志》把“即墨”的“墨”注为mi42,“密”和“即墨”的“墨”相比:青岛话中“密”音长较长,是典型的降调,音强较强,舌位高;而“即墨”的“墨”则与之不同,其音长较短,其音强较弱,有些类似于轻声,为高平调,舌位较低。

结合“墨”其语音发展史和青岛方言来看,其韵母在即墨话中为ei,“即墨”二者在上古同为职部,为叠韵字,虽后世随着语音的变化,二者韵母已变得不同了,但长期共同使用,使二者韵母仍保持趋同,“墨”受“即”类化作用,韵母舌位变高,接近i,比e舌位稍高一些,加之,其音长较短,保留了入声短促的特点,所以听起来像i。

综上,“即墨”的“墨”字韵母应仍为ei,只是e舌位较高,韵尾实际并未达到i的位置,只是一个发音趋向;加之其音长较短,e与i就融为一体,同“即”一样,“墨”在发音时喉部比较紧张。由此,“即墨”的“墨”读音应为me55。

四、“即墨”读音变化的原因

1.受语音发展规律的影响。随着北方话中入声的消失,“即墨”从入声字变成了非入声字,同时保留了入声短促的特点。

2.人口流动。山东地区在历史上人口迁徙频繁,母语中无入声字的言语社团迁徙到即墨后,受其母语音系制约,他们无法把“即墨”读成入声,在发入声韵尾时只是喉部趋于紧张,而并没有真正地发音;并用音系中的轻声模仿入声短促的特点,使“即墨”二字韵母轻化。

3.受韵律影响。汉语讲究韵律,“即墨”在产生之初即为叠韵词,后世虽按照各自的语音规律进行变化,但作为古地名会保存产生之初的一些特点,加之长期共同使用,使二者趋于同化,这使“墨”的韵母发生变化,韵腹韵母高化,韵尾几乎丢失。

4.凝固成词降低语音规律的影响。根据词汇扩散理论,词汇的语音变化是逐渐的、连续的,首先在少数词中发生的变化,逐渐扩散到所有有关的其他词中。8p278“即墨”读音,虽受语音变化规律影响,但作为古地名,已经凝固成一个专有名词,其中每一个字的读音都固定下来了,单用的“即”“墨”语音在变化时很难侵入其中,对其中一个字的音产生影响。

通过对“即墨”语音发展史进行分析,利用青岛市区方言、即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音类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即墨”的“即”与单用的“即”不同,读音为zi55;将“即墨”的“墨”与“密”进行比较,得出“即墨”的“墨”与“密”并不相同,其韵母应为舌位较高的e,读音为me55。影响“即墨”读音变化的原因有语音规律、人口流动、叠韵词、凝固成词等,其中语音规律、人口流动因素加速了“即墨”语音的变化;叠韵词、凝固成词因素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即墨”语音变化。其语音变化因素与阻滞因素相互竞争,形成带有古音色彩的“即墨”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乐”有le516p823和yue516p1683两个读音,而河北地名乐亭,当地人都读作lao51 ting35,《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遵照“名从主人”的原则给出了规范,为“乐”增加lao51音,用于地名,河北乐亭7p782。

“即墨”的读音也应如此。其“墨”字在普通话中读音与当地人读音大相径庭。即墨作为古城,保留其当地读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保留当地古音有利于当地人的交流,体现了对地方的尊重,有利于民族团结;地名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地名的古汉语读音,对于文字读音考古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1.刘尚南.即墨溯古[N].半岛都市报,2006年03月13日(10).

2.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张绍麒.山东即墨话声母的三个特点[J].山东:烟台师范学报,1986(2):87.

5.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方言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韵母读音普通话
声母韵母
字词篇
单韵母扛声调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我是小字典
·咬文嚼字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挑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