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
2014-03-12杜向阳遂昌县三仁畲族乡文化站323313
杜向阳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文化站 323313)
民俗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
杜向阳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文化站 323313)
事实证明民俗文化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挖掘、整理民俗、民间文化,充分发挥它的经济效益,对于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从发展地方经济的全局高度出发,合理利用,力求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先进文化为指针,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个民心工程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文化;经济;发展
民俗是人民生活方式的总称。民俗文化实质是人类的生存艺术,符合群众的审美情趣,它贯穿于节庆、时令、宗教、祭祀、礼俗、医药、体艺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民俗文化既有地方性,也有时代性,还具有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具有传播文明、传承知识的社会功效,同时经济效益也不可低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领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精神文化生活远远落后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制约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如何让民俗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服务于“先进文化”和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近几年,遂昌县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挖掘、整理民俗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民俗文化大有可为,民俗文化市场前景广阔。
一、民俗文化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
民俗文化种类很多,每个种类都是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在打击乐篇——铜锣,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产生,宋代,锣便在乐队中广泛使用,现在许多的地方戏曲中,都离不开锣,遂昌昆曲十曲作为省文化物质遗产,其中有一乐器——云锣,往往在整个乐曲中,点缀其中,但是它刻画、描绘音乐的精彩程度绝不亚与其他乐器。民间工艺品,像浙江的丝绸、湖笔、龙泉青瓷宝剑、青田石雕,单从艺术价值来说,早已闻名海内外,经济价值也十分惊人,是各大拍卖会上的宠儿,许多艺术家往往借鉴民俗文化的特色,用于自己的创作,融会贯通,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作品,更有投资商投资民俗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时常在报端、杂志上有两地争名人、出生地等现象,往往就是看中其中的文化内涵,借机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地方经济腾飞。
二、民俗文化主要构成要素
1.民俗工艺制品。民俗工艺品范围比较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它本身具备艺术性、地域性、独特性。遂昌举办“汤公文化节”,外地媒体采风活动,对畲族字带非常感兴趣,因为它运用丰富多彩丝线,一改以往黑白单调的内容,增加了织带难度,一条字带上有完整一首毛主席诗词,民俗工艺品的优势和魅力,符合商品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是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产品就越有市场。
2.民俗风情活动。民俗风情活动和节庆文化经贸活动结合在一起,“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流传于民间的民俗活动被重新挖掘整理,遂昌的“七月会”“龙排节”“班春劝农”等活动,起到传承保护的作用,民俗风情活动也是民俗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名人效应。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对杰出的人物,成为各地开发民俗文化活动的金字招牌。遂昌县近年来着力打造“汤显祖”文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并延伸出班春劝农、牡丹亭、龙谷茶艺等民俗文化品牌效应,带动旅游、文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俗文化本质上是相对休闲和相对稳定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交流、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民俗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相互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来发展地方经济,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挖掘整理,循序渐进。民俗文化经历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发展成的艺术门类,针对艺术的不断渗透、溶入,有许多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改变,但是仍然保留它的原始体,这种原始体是艺术研究不可多得的“活教材”,许多地方民俗文化由于历史悠远,传承人断代等因素,濒于失传,我们要尽可能的组织力量抢救,让它重放光彩。遂昌县在抢救、整理“十番”过程中,注重收集文武十番曲谱,特别是对工尺谱,专门聘请老艺人讲解,翻成简谱,并对文武十番的内容加以区别、总结。被誉为“浙西南文明之光”的好川文化,出土的黑陶,专家通过增加现代特色,环保理念,首创具有环保功效炭陶,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摸索出一条产业化发展道路。许多的民俗工艺品,用现代人的角度看起来很土,用艺术家的眼光或许它就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通过继承和发扬,推陈出新,寻找互利双赢的既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又寻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发展平台。
2.拓宽渠道,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民俗文化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找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扶持,就中国民乐而言,在许多节庆场合,通过收费,促进人员的凝集,吸引更多的年青人学习,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使民乐更加深入群众。许多工艺美术品,也可以通过参加比赛,展示活动,扩大知名度,进而寻求和市场结合,带动群众致富,进而产业化,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销售渠道。随着我县旅游发展的深入,必定会带动整个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找准立足点,选准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点的产品,像黑陶、青瓷、畲族字带,织布,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同时,大胆创新,吸引更多资金和人才关注民俗工艺产业,切忌“一窝风”,盲目依样画葫芦,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特别是新媒体的关注程度,网络营销,对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至关重要。
3.创新求变,发扬光大。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具有固定的模式,创新求变不可损其根本,只能锦上添花,通过边缘渗透,不光研究其艺术内涵,更重要的是研究受众,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随着艺术品步入市场经济,是由其独特的个性来取胜,艺术本身并不一定完美无缺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做好市场调查研究,从艺术造型、色彩、实用性上下功夫,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民间风俗,使产品更加完美。遂昌三仁畲族乡畲族字带给人印象深刻,但它作为商品一直没有起色,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消费认同你的产品,但对内容和色彩不满意,我们在内容上一改以往简单字符,改为毛泽东诗词等,改变以往单一黑白色彩的棉线,用彩色丝线、化纤线等,使整个字带面貌焕然一新,许多人慕名求购,蕴含商机无限。所以,创新求变,推陈出新不能抛开它的历史、灵魂和艺术光华,只能是抹去蒙在其表面的灰尘,让它更具深度和持久发展的动力。
充分利用好民俗文化,对发展地方经济大有好处,如何使民俗文化有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焕发出青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民俗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作为一种资源,民俗文化产业大有可为,民俗文化产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不断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更加重视和加大资金的投入,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弘扬民俗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与历史和谐发展才是历史潮流。
杜向阳(1970- )男,浙江省萧山市人,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三仁畲族乡文化站站长,研究方向:农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