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教师如何实现角色的转换
2014-03-11熊宗洪
熊宗洪
新课改是当前所有执教者很关注的一个热点,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发展的机遇。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改不单单是教材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上的变化,而教法和学法上的变化最终会落实到教师教学角色的转换上。那么,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实现角色的转换呢?笔者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有些粗浅体会与诸位教友商榷。
一、新课改需要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做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不应该是清闲的,而应该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一个好的旁观者应该是积极地旁观,而不是直接参与所观察的事件之中,因为直接参与就意味着干涉,而积极的旁观者应该遵守“不干涉”的原则。
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干涉”原则并不是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控制,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在学生做实验失败或讨论出错时,教师要做到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他们,而是理解和鼓励。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从以上几点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是很多的。但是,当教师以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并不是一味在给学生放任自由(这样会变成一个散漫的课堂),而是同时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这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课改需要教师由课堂的管理者成为引导者
新教材的使用会给传统的教法以根本的冲击,新的教科书向我们正式宣布:不要让滔滔不绝的讲授淹没了学生创新的萌芽;勿使黑板上高速移动的粉笔压制了学生探索的冲动。新课改的要求告诉我们: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教”,而是“导”。 “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根本。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上成为一名成功的学习引导者,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工夫。
首先,备课要重点“备”好学生。由于现在网络技术的发达,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各类知识和问题点,可以说,现在学生的知识视野是很开阔、很广泛的。再加上现在的新教材也都有众多的配套资料,给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学生通过自学也可以了解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点,这都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而是要求教师“备”课精力的重点是要先“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然后结合学生的这些“实际”,再“备”教材。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想办法把教材的知识内容与学生之前自己掌握的、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点连接起来,以教材的知识去迎合学生感兴趣的“野外知识”,找到知识间的“共鸣”。
其次,结合班级各层次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设计好恰当的知识问题或提问。有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成为课堂的良好引导者,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疑提问。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提问,特别是难点问题,要懂得如何通过步步引导提问得到分解,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把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教材的各类知识点融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如何设疑提问,笔者通过自身的新课改实践和摸索,认为设疑提问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避免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②不能为问而问,总是毫无启发性的、短平快的问题。③问与答之间要有间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④问题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需要。同时笔者认为教师提问应遵循的一般程序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为解决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回忆以前自己的知识——产生疑问——学生讨论——教师再课堂引导提问——学生解答——得出结论——教师给予评价和确认。
这样,教师通过用教材的知识去迎合学生感兴趣的“野外知识”,找到两者间的“共鸣”,再通过教师科学、合理设疑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问答,实现不是教师讲给学生“听”,而是通过教师大量引导式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地“给”教师答疑,以达到把教材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野外知识”从“共鸣”到融合、到掌握的目的,从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也就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总之,新课改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和教师角色的转换。观念变了,角色转换了,我们自然会自觉地去找到更适应新环境、新对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改才能成功。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