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浅析
2014-03-11张晓帆
张晓帆
一、分析现状,明确方向
近年来,在文言文考核中,经常出现考生答题思路不明确,中心思想不突出,甚至有空题漏题等多种情形,造成了文言文普遍得分率不高的局面。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因素。
1.教师因素
(1)部分教师文言文素养不高。教师由于自身文言文功底欠缺,文化修养不高,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只局限于文言字词、语句段落的翻译讲解,有时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直接把现成的文言翻译传授给学生。(2)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文本的人文价值对学生人格塑造、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因而在备课时只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课堂教学沉闷低效。(3)高考指挥棒的强大力量。从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可见,考查的重心依然在字词的准确理解、恰当翻译上,考题的特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侧重点,教学中 “文”“言”失调,重“言”轻“文”,最终导致学生“言”之无“文”。
2.学生现状
(1)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容易产生很强的时空感和距离感,对文言文了解不多,缺乏亲近感。(2)文言文在字词、句式、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具有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比如宾语后置、定语前置、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这些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的茫然和困惑。(3)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由于教师总想面面俱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缺乏信心,生怕遗漏了知识点,越俎代庖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潜能挖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正视现状,寻求策略
1.智慧课堂导入,营造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做好课堂导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1)做好课堂链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链接,最好将上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与新的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在新课开始前大略回顾一遍,有利于学生对旧知的巩固和新知的迁移理解。(2)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应用。演讲内容可以是寓言故事、成语典故、文言常识、文言句式等,并提倡学生用精辟简短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文言知识的积累。(3)设置提问环节。研究表明,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新的内容前,教师可通过简单的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优化教学策略。
2.依托佳句涵泳,领略诗情画意
古文中除了枯燥的字词知识和深邃的思想外,还有极富诗意的句子。我们可以通过吟诵和翻译这些句子来还原文言文的诗意美。如《项脊轩志》的第一段: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色,真是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这幅画上有兰有竹,月白风清,桂影姗姗。然而给人的印象,最突出的还是幽静,但这个静是富于生机的,常常从动态中显示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使小屋显得特别的幽静;“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更是在动态中显示出静境。如此涵泳,自然起到增添情趣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3.注重以生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充分结合语言学科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多读,熟读,有感情地读。文言文本身具有规范的句式结构、专用语气助词等,在诵读文言文时,要准确把握句子的提顿、节奏、语调、语气。其次,在文本讲解前,要求学生粗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字句理解、句型结构、主题思想等,在教学中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重点,找关键。比如,对教学中出现的文言句式,教师应当详细讲解,切不可避重就轻,模棱两可。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就应当重点讲解“夫晋,何厌之有”一句,教师要着重强调“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是个通假字,其意思是满足,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对于晋国,有什么可以让它满足的呢”,采用了反问语气。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句意,掌握特殊句式。最后,在对文章解析之后,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明确文本的中心思想。对文言文内在的文学内涵、文学美感,要求学生深入领会,实现教学效果质的飞跃。立足文本内涵,借助有效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文学修养,端正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模式。同时,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立足于现阶段的教育水平和教学状况,积极投身于现代化教育发展事业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毕生心血和聪明才智。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