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有效开展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2014-03-11孙杰
孙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精力投入殆尽而效益甚微,可谓事倍功半,究其因就是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必须打破旧套路,引导学生进行新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师指导下选取某个语文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促进他们逐步成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探究性学习
创设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富有创意的问题情境下,调动认知积极性,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方法的运用上,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先创设了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大大提高。其次是让学生带着富有创意、有辐射性的问题尝试探究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公元前630年,假如你就是烛之武,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国君重用。这时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面临危难时,郑伯才来求你,你该说什么?与强国交涉,可能身陷绝境,如何脱身?该使用什么计策才能保郑退敌?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探索、发展的情境,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开放性的拓展思考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大多给学生布置一些封闭性的思考题,表达形式程式化,答案都能从教师的讲授或教材中找到,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思路开放、方法开放、结果开放的思考题的设置。学生通过亲自动脑思考、思辨寻找结果,而且这结果不是唯一的,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挖掘其思维的内在潜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授完《烛之武退秦师》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拓展题:2013年10月3日,日本、美国17年来首次修改防卫指针,钓鱼岛适用安保条约,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干涉钓鱼岛的野心。假如你是一名外交官,请运用今天学到的烛之武的外交技巧,根据美日历史矛盾和现实的利害冲突,思考怎样打开钓鱼岛问题的新局面。问题新颖,贴近生活,学生听后探究热情高,不少学生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做法。类似这样的拓展探究题,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由课本理解向课题探究延伸
结合课堂学习,给学生布置专题探究的任务,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探究,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让分散、孤立的知识成为自己理解了的知识建构。如学习《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我以“从流行语看社会发展”为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通过网络搜索或深入商场、社区、学校调查,搜集近年出现的新词新语。比如近两年出现的“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舌尖上”“躺枪”“高富帅”“接地气”“北京咳”“硬座宝”“法海体”“剁手族”“电子宅娃”“中国式”“左脸原则”“洗手操”“光盘行动”“酷抠族”“被考族”“网上阅读焦虑”“长颈鹿效应”等。探究后,我要求每个学生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将自己的探究心得办成手抄杂志,从刊物起名、内容安排、版面设计、插图等都是自主完成。一本小刊物的问世,既是学生合作探究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写作、编辑、排版、校对等多种能力的体现。这一探究活动,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他们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二是促进学生自觉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热爱社会。事实证明,由课本理解向课题探究延伸,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