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2014-03-11王凌展
王凌展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他们正在经历着种种巨变,在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催化下,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关注。在学校,学生德育行为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其不良行为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中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责任感普遍不强,甚至有的人认为讲诚信就是“老实”,讲责任就是“固执”等。
二是道德行为的庸俗化倾向。如打架、骂人等行为时有发生,迷恋网络与游戏不能自拔的也大有人在,学生中吸烟、喝酒的现象有所增多,大家对在公共场合随地乱扔、出口成脏等不良举止表现得麻木不仁等。
三是个性心理的极端化、脆弱化倾向。不少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师长、父母的批评,不能正确看待一次考试的成败得失,不能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友情和矛盾,不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或是事物与自己的心理认同不一致时,轻则悲观消极郁郁寡欢,重则报复他人或自闭自残甚至走向轻生。
产生上述不良行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原因。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物质极具诱惑的时代,近年来,受社会上一些人缺乏社会公德、素质不高、追逐名利、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影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所诱发的拜金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贪污腐败、走私等犯罪,也必然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较深刻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盲目追逐所谓“时髦”,胸无大志,贪图享受,留五颜六色的头发,穿奇形怪状的服装;小小年纪就相互攀比;更有甚者逃学上网,甚至组成“小团伙”,顶撞教师,破坏公物,打架斗殴。再加上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出现了人数庞大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在家庭中缺乏正确的教育,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往往变得孤僻,不合群,难以和老师同学沟通,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二是家庭原因。家庭教育配合不上学校的德育工作。家庭是青少年生命的起点,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总体来看,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许多孩子的家长文化知识不高,对孩子娇惯溺爱多,而在思想教育上、良好习惯的培养上相对不足。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更是视子女如宝贝,教育不严,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有任性、自私、无规则的意识。
三是教育原因。首先,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停留在上好课传授知识就算完成了全部任务,全面育人往往只挂在口头上。其次,德育工作往往以空洞说教、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与生活实际。还有,我们的德育工作常常是出现问题才去想办法,哪儿有问题哪儿堵。如当今学生上网的问题,主要还停留在“堵”的层面,却似有愈堵愈烈之势。我想,我们应该想办法去疏导才对。
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又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对策呢?
一是要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教师作为“传道”的先行者,自身应该有“道”。也就是说教师的道德操守直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远比空洞的说教更为有力,比引经据典更直观有效。还有,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说学生品德培育的过程,就是学生行为养成的教育与实践过程。要做好这个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培训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给学生做出表率和榜样,认真地做好德育工作。
二是积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学生生活在社会里,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比如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配合,清理校园周边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网吧、游戏室和娱乐场所等。孩子的品行可以折射出家长的素质和家教水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其一生影响巨大。所以,多与家长沟通,提升家长认识,利用家庭的力量,形成家校共教合力,也是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途径。
三是要善于发挥校园文化优势,疏导社会对学生的不良文化冲击。如面对社会网络冲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信息课学生上机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允许学生进行上网,既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这比禁止学生上网要符合实际得多。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专栏,宣传各种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让学生耳濡目染校园的精神文化。
总之,要纠正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有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联系实际,不断研究,善于总结,才能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