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真实材料构建真实课堂

2014-03-11王金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真情实感作文教学

王金荣

摘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近年来,学生已经进入了“情感暖死亡”的地步。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要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其次要教师创设情景,激发真情。再次,要求学生写作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真实材料;真情实感;化虚为实;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46-03

近两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卷的导向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心灵的真善美和思维的开阔;注重情感真实,抒写真实的生活与学习。前几年的那种“贴标签”式的作文已经没有生命力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说:“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真情实感是作文的内在生命。笔者做了一些调查却发现:85%以上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这就是缺乏激情的表现。很多学生面对一个作文题目,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样写,即使写出来了,往往也是语言干瘪,没有个性,缺少真情实感没有感染力。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又如何让这些学生在写作文过程中激发出他们的真情实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值得深深思考或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情感的暖死亡”现象的忧思

1.“情感的暖死亡”现象。“情感的暖死亡”现象是一个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与人相互依附关系逐渐显得疏松、人对社会事物也日渐冷漠,久而久之人的情感也会缓慢地死去。当代高中学生大多是在父母精心呵护下,按单一的生活模式成长起来的,严重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和阅历,表面上看他们是早熟,好像什么都知道,其实不然,他们的生活经验几乎都是通过各种媒体所获取的间接感受,是朦胧的,缺乏真实感受和深层次理解。他们没有关注生活、关注家庭、关注父爱母爱的习惯;也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感悟真情;更不能从自己身边真实的事件中找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正确的想法。

2.真实的材料是好作文的源头。我们有的作文教学正日渐走向枯竭的境地,暮气沉沉。多情善感、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在这种作文教学现状中被捆缚住手脚,畏首畏尾。题材仓库空空如也,想象天地逼仄狭小,语言形式呆板贫乏,成为目前很多学生作文的共同状况——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事实的一种合理判断。我发现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些题材千篇一律的文章。如写亲情就写母亲连夜给“我”缝衣,下雨为“我”送伞,其实有很多学生都不穿有补丁的衣服了;写老师就写老师连夜批改作业,其实学生到点就睡了,怎么会看到老师连夜工作呢;写同学就写和很好的朋友因为问题目不及时解答而发生了误会,后来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想道歉可是已经不在一起,其实大部分学生还在附近,再说现在通讯工具如此发达,为何不打个电话道歉呢?学生的作文缺乏真实感,缺乏打动人心的东西,也逐渐丧失了活力。

3.改变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中不仅仅要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培养。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顽固地存在着两种模式。一是模式化教学模式,教师将种文体抽象概括出基本套路,平时作文教学中给其定框定调,随后按几种基本文体足项训练,严格操练,不容许丝毫的旁逸斜出,认为只要练熟每种文体的基本格式,作文自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二是功利性教学模式,一切以高考为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就练什么,前几年大练话题作文,这两年又围绕着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穷追猛打,无止无休。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着、阻碍着学生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表达,往严重处说,是扼杀和泯灭人的灵性和情感。

二、真实情感来自课堂气氛的渲染

其实一切“情境”皆教育!一切生活皆情境。只有巧妙创设无痕的情境,和生活零距离,学生才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古诗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愿孩子在与生活零距离中摸索写作,在写作中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只有作者首先为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心灵,只有在感动的天地中徜徉,才能够编织出灿烂的云锦,喷吐出辉煌的光焰。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写作的资料库。教师给孩子创设的情境不但要调动孩子的兴趣,更要能促使学生亲手去做一做。这就需要有一个真正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中。把情境设在生活中、家庭中,不仅能使循规蹈矩的课堂变灵活愉快,还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和家人共同游戏的乐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表达情感。

三、语文课堂追求本真的策略

1.真话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情感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感情和意志需要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识辨外界事物,使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因此,真实的体验,不知不觉去体验,出乎他们意料的体验,一定能让孩子在惊喜之余,产生非说不可的写作欲望。例如我在教授《如何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作文指导课时,导入后我就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一碗馄饨》,激发学生谈亲情的热情。生1(哽咽地说):我觉得文中的女孩就是我的缩影。我很不懂事,常常做出一些叫妈妈生气的事情来,我……(说不下去了)生2:早上,我妈给我做了炒饭、鸡蛋还有牛奶,我胡乱扒了几口,准备走,我妈一手拿鸡蛋,一手端牛奶,把我堵在门口,让我吃完再走。我吃完鸡蛋刚想溜,老妈拿着牛奶把门堵死。我没办法,只好喝完,我一边下楼,一边听见我妈喊:“骑车小心点!”“好。”“上课好好听讲,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知道了。”后面喊什么我就听不清了。(众生笑)……从两位学生讲述中可知不是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而是我们平时给学生创设的平台太少,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激情。学生的生活面不是很宽广,为此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造“生活”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交流与体验,丰富他们的生活,激发写作热情。endprint

2.真情教学,触发灵感。例如我在教授《如何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作文指导课时,我是这样来触发学生灵感的:

先让学生讲述感动自己的故事,再问:那怎样使感动自己的故事,感动更多的人呢?我们来看看名家是怎样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的。我们一起来欣赏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三个学生配乐朗读,创设情境。(三个学生读得很动情,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深深感染了)接下来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学生品析感人句子。师:说一说哪些句子感动了你,并说说理由。写在纸上。我也找了一个句子,我先说说我的感受。例: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这哪里仅仅是安慰、排解?制止儿子“狠命捶打”腿的动作,这是以生命相许,以炽热的慈母心支撑儿子活下去的勇气。这是一个坚忍、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学生沉思、动笔。三分钟之后,师示意停笔)生1:母亲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生命的全部是为了儿女的付出,生命结束未了的心愿永远的遗憾仍然是为儿女尽责。生2:我说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地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都讲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到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上面语段之所以感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生: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师:对,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就能写出人物的精神,使文章生动、感人。我们既然已经学习了使文章生动的方法,下面就动笔写出你对亲情的感受。在动笔之前,欣赏满文军《懂你》MTV。 (点击进入MTV)师:要注意观察画面和注意歌词。(学生认真地看着、听着,露出了惊奇感动的表情)师:满文军深情地唱出了对母亲的理解,下面就请你们用笔花七至八分钟时间表达出对亲人的理解。以亲情为素材,运用细节描写以及其他手法写一个80字左右的片段。(学生沉思、写作,老师巡视,六分钟后有学生陆续停笔)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同学点评。生1:我喜欢和母亲逛街,喜欢她在漂亮衣服前流连的表情,喜欢她穿新衣服后孩子般满足的天真,那时的她最可爱也最真实。我曾经在书上看到,古人把椿树比作爹,把萱草比作娘。我知道萱草是一种再平凡不过的草,开着小喇叭一样的黄花,那花可以吃,就是黄花菜,也许它的平凡、乐于奉献就像天下的母亲吧。我想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母亲。生2:我觉得她写得很好,运用了细节描写。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生3:母亲穿新衣服后孩子般满足的天真,在漂亮衣服前流连的表情都是细节描写,写得很生动,有一种画面的感觉。生4:当妈妈是外公外婆的女儿时,她教会了我孝敬长辈;当妈妈是爸爸的妻子时,她教会了我体贴别人;当妈妈是学生的老师时,她教会了我正直的含义;当妈妈是社会的一员时,她教会了我诚恳待人、坦然处世。除了母亲的职责,她还是我的良师益友。生5:他用了排比句式,读起来郎朗上口,有节奏。但我感觉没有细节描写,他用的是一些概述性话语。师:(问全体同学)你们觉得怎样改才使文章更生动些?生6:增添一些具体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7:还可以写上人物的肖像。……这时,我看到亲情之花盛开了,在我面前展现了生活的温馨、美好。我也感受到同学们思维之花开放了,使我们的文章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这跟一个字有关,那就是“情”。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可见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爱的心,运用适当的方法,就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3.化虚为实的教学。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往往是比较空泛的,而据此进行构思立意,就一定要把它落实到具体实在的事物之中,使抽象的意有了依托。实化后文章的立意就凸现了出来。如以“美丽”为话题,可以先把“美丽”落实到某个人或某件事上,文中的“美丽”可以指好看、漂亮,也可以指精神的高尚、灵魂的纯洁。一学生在《生命如此美丽》一文中写了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女孩,表现了一种永恒的美。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教师适时抓住契机,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巧妙加以引发,学生便会把主动表达这种认识看作一种乐事,从而产生写作兴趣。从人的求知心理来看: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我们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藏着一些深奥的道理。比如说名字。它往往被当作符号而忽视。如果用这作为写作素材,肯定大有文章可做。那天,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比赛:先记住自己一组同学的名字,然后默写,3分钟时间看谁写得多。结果最多的写对了10个,最少的只写对了2个。接着,我询问孩子名字的含义。有些学生能简单说出,而更多的学生不知道。放学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取名的意图及名字中蕴含的希望。学生通过访问、交流、倾听了父母的美好希望,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我让学生把自己采访的内容整理成文,并在后面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在感受中写道:“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可每一个都包含着爸爸妈妈对我祝福和希望,包含着他们深深的情浓浓的爱。”看似简单的情境却意味深长,触动了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细微处感受到了爱意无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音像作品、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生活话题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天定.写作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叶圣陶.文章例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情实感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