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风险探析
2014-03-11姚小波
姚小波
(中国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北京 100038)
一、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的发展
近年来,股票、房地产和艺术品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三大投资市场,其中艺术品投资行业中的暴利完全不亚于房地产行业。针对艺术品的金融业务也已经在市场上运作多年,其源头始于2007年7月民生银行推出的理财市场上第一款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该产品一经面世立刻引起投资者的追捧和青睐。此后,艺术品金融业务在银行、信托、基金、典当等金融行业遍地开花,各行业均有金融机构针对艺术品推出相应产品,为客户提供独特的融资渠道。
银行接受艺术品质押始于2009年10月,潍坊银行与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潍坊市博物馆、中仁文化产业集团合作,接受李苦禅、于希宁等国画大师作品作为质押物,发放了262万元贷款。此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机构纷纷开展了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其实,国外的许多银行早就将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规避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1]如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英国富林明投资银行等。
虽然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在银行业机构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时至今日还没有在银行业务中实现快速发展,规模也并不大。如潍坊银行虽然从2009年就开展了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但截至2013年8月6日才累计发放了1.78亿元的直接或间接书画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2]占其2012年底总资产的0.0034%。
艺术品投资市场的不断升温与质押贷款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各界力量纷纷探索和呼吁加快拓展艺术品质押融资渠道。但由于艺术品及其行业本身的固有特点,使其在质押贷款业务中存在较大的风险,银行业机构在希望进入该市场的同时,又害怕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的风险。
二、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中的风险
(一)操作风险
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在艺术品金融领域,操作风险是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面临的最严重的风险,也是限制艺术品金融市场发展的最主要风险。相对于其他业务,这一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品价值评估过程中的欺诈,二是艺术品保管过程中的毁损,三是艺术品被盗窃、丢失、抢劫等。
艺术品质押贷款中,对艺术品价值的欺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估艺术品价值,二是利用赝品作为真品进行欺骗。第一种形式是贷款方为了获得更高的授信额度而与评估公司勾结,作出过高的或虚假的价值评估。后一种则是为了获得授信额度而利用不完善的艺术品金融市场体系进行的更严重的欺诈行为。据2012年相关媒体报道,在艺术品质押贷款中,多数质押物均为赝品。由于银行工作人员并非艺术品专业人士,欠缺艺术品鉴定评估的经验和标准,因此无法对艺术品的真假、价值作出准确判断,融资者利用银行业的这一软肋,使该业务的操作风险被无限放大。
至于艺术品毁损,主要在两个方面存在操作风险。一方面是艺术品的保管环境,艺术品对保存环境有特殊的要求,且不同的艺术品对保存环境的要求不一样,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不具备保存艺术品的客观条件,很容易造成艺术品变质、变浊或使艺术品产生其他瑕疵。另一方面是艺术品保管过程中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艺术品损毁,如艺术品擦伤、脱落、破碎等。由于艺术品市场对艺术品本身的外观品相要求非常高,且其外观品相直接影响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操作风险引起的艺术品的任何一点损坏均可能对艺术品的市场价值造成很大的影响,并可能直接影响该笔艺术品质押贷款的质押率。
银行能够接受质押的艺术品往往市场价值比较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由于这一类艺术品大都存在体积小、易携带的特点,因此也容易成为盗窃者、抢劫者的目标。如2002年的“承德特大盗窃倒卖文物案”、2011年的“故宫失窃案”等。银行虽然拥有较严密的安保系统,但该类系统并非为艺术品而设立,在办理实际业务中,往往委托第三方进行监管,但目前中国市场上专门开展艺术品监管业务的监管方还未发展成熟,即使委托第三方监管仍面临较大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因艺术品市场价格波动给艺术品价值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银行贷款安全性的风险。克里斯托弗·斯潘尼尔斯等对艺术品市场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艺术品市场价格并非一味地随着时间推移而呈上升趋势,也并非与经济环境变化呈正相关。他们构建了一个时间横跨一个多世纪的艺术品价格变动索引,该研究成果显示:艺术品价格在经济动荡时期下降(如一战、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1973年的石油危机时期);而在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艺术品价格则呈上升趋势,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直到2007年)艺术品市场都是迅猛发展的。在这一索引中,同样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多年来经济在持续发展,艺术品的价格却直到1968年才走出自1913年开始的低谷期。[3]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也并非一帆风顺。我国艺术品的拍卖从1993年开始就呈现出飞速发展之势。拍卖机构在1996年进行试点的有6家,到2005年末达到了190余家,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拍卖成交额在近五年中翻了20余倍,但2006年秋拍成交率却出现了大幅下滑现象,相对于春拍平均下挫18.2%。[4]近几年来更一度呈现收缩趋势。自2011年艺术品市场秋拍开始,艺术品市场持续低迷。根据2013年3月14日出版的 《2013年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聚焦中国与巴西市场》,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萎缩至世界第二,美国重夺第一。
由于艺术品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奢侈品,没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其市场价值变动与经济环境、就业、贫富差距等宏观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一旦艺术品市场呈显低迷,将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回升。此时,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下的市场风险将会全面暴露,甚至可能进一步引发市场恐慌。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当贷款逾期时,用于质押的艺术品无法及时处置变现的风险。艺术品属于奢侈品,其市场行情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同时又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密切相关,任何一方面都可能造成其难以变现。近年来,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严峻复杂以及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泡沫暗生的整体背景下,艺术品市场也遭遇冷流,艺术品流拍现象日益多见。
图1 2007~2013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趋势图①
根据图1显示,2012年来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较2011年大辐下降,据报道,2012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率为47.84%,低于2011年的55.16%。中国拍卖行业协会《2012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12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流拍率达到53.9%,为五年来的最高值。2013年,艺术品市场流拍现象没有明显回转,如在北京保利的春拍中,预期看好的两件拍品——傅抱石《云中君和大司命》和《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均未能成交,《云中君和大司命》被撤拍,而《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则遭遇流标,在其他拍卖中也存在大量的流拍事件。
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的震荡大多是由流拍造成的,而流拍是艺术品质押贷款中流动性风险的具体体现。在具体业务中,流动性风险还可能根据质押艺术品的艺术家因素和作品因素有所不同,艺术品被市场做空时可能导致该艺术品过度低价,使该贷款业务项下的质押担保流于形式,给银行造成大量损失。
三、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艺术品价值鉴定评估市场不规范
艺术品价值鉴定评估市场的不规范、不透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艺术品质押贷款中的操作风险。融资者为了获得更高的授信额度,往往与价格鉴定评估机构串通,虚抬艺术品价格。号称“艺术品信托第一案”的苏富比案即是艺术品价值鉴定评估市场不规范、不透明的典型案例。艺术品价值鉴定评估市场不规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不规范;二是艺术品价值鉴定评估方法不完善。
在中国,由于缺少官方的权威艺术品鉴定机构,所以长期以来如何对艺术品进行评估始终困扰着艺术品收藏者。[5]在2011年,国内有两个相对较为正规的鉴定机构,一个是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另一个是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5]除此之外,市场上没有正规的艺术品价值鉴定评估机构。而在此后的市场发展中,艺术品鉴定机构变得随处可见,鱼龙混杂,出现“保拍不保真”的市场惯例。很多拍卖公司和大多数艺术品鉴定公司都是没有鉴定资质的,具有文物艺术品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也没有开展对外的经营性鉴定业务。[6]没有明确的鉴定评估准入条件是形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为了规范艺术品鉴定市场,2013年4月18日,文化部办公厅印发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研究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此后,北京市文化局批准了5家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分别是北京雅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书画》杂志社、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和中传华彩(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但是,上述5家公司主要为艺术品认证技术研发公司和媒体公司,北京市文化局没有公布这5家公司入选鉴定资格的原因,也没有公布其将采取何种手段或方法保证鉴定真伪结果的权威性,对于艺术品鉴定的收费、程序、责任等问题也没有严格的规定,鉴定评估公司的准入门槛仍然不明确。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干涉市场运行,在没有标准条件的情形下自行认定鉴定评估公司,不仅会引起市场对政府和鉴定评估公司公信力的怀疑,也可能因此造成鉴定评估市场的垄断。
除了鉴定评估机构的因素外,价值鉴定评估方法技术的不完善也是目前艺术品鉴定评估秩序不规范的一大因素。在艺术品市场上,合格的艺术品鉴定师是非常紧缺的人才。从业于艺术品鉴定的人员,大部分是随着艺术品市场应运而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7]没有标准的艺术品鉴定评估方法导致艺术品鉴定评估市场混乱,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鉴定评估人员可能给出差别很大的结论。由于鉴定评估的主观性较强,没有全面的鉴定技术作为艺术品鉴定评估的方法基础,对鉴定评估人员的结论的责任追究也难以开展。虽然当前的鉴定评估机构均会对经过鉴定评估的艺术品出具相关证书,但这些没有规范鉴定技术为基础支撑的鉴定结论并不为大众所普遍认可,不具有权威性,收藏家往往会将艺术品另行委托信任的鉴定机构进行重新鉴定。目前,艺术品的鉴定主要依靠专家的“眼力”,科技水平还难以真正做到准确评估,但过多地依靠专家也导致艺术品鉴定市场的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造假技术越来越先进、造假水平越来越高超的背景下,鉴定人员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极有可能出具虚假的鉴定结论。为了促进艺术品鉴定评估技术的发展,2011年,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对中国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进行了立项,力求建立第三方文化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在该套鉴定评估体系中,鉴定评估测定的60%依靠一套标准化的程序手册,20%依靠仪器和科技手段,另外的20%将由专家经验组成。[8]但时至今日,艺术品市场仍没有一套权威的价值鉴定评估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艺术品金融的发展。
(二)艺术品价值增值的长期性与银行资金回笼的短期性矛盾
在没有大背景宏观经济消极因素影响下,从长期的历史传承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保证品相的前提下,艺术品价值只会增值,而不会贬值,其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艺术品的供给量,尤其是高端艺术品的供给量有限,而需求量随着时间推移无限增长。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并非一名艺术家一朝一夕可以制作完成,能够在市场上体现其价值的艺术品更为有限。银行接受作为债权质押物的艺术品,必定希望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对抗市场风险。该类艺术品自然供给量有限且能够伴随时间推高其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是艺术品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越来越深厚的文物特质。具有文物特质的艺术品具备一般艺术品没有的特征,如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考古价值等,这类艺术品在上述特征的驱动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其价值。
但是,艺术品增值的长期性并不能满足银行对艺术品流动性的需要,由于贷款期限限制,当债务人出现逾期,银行需要尽快实现质权时,艺术品价值增值的长期性与银行资金回笼的短期性矛盾便突显出来。
虽然从长期来看,艺术品的价值总是在上涨,但从短期来看,艺术品在市场上并不完全是保值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艺术品市场都可能在数年内持续下行。在该时期内,艺术品质押贷款就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若银行贷款时间恰好在该时期范围内,则可能给银行实现质权带来困难:当艺术品市场处于下行时期,用于质押的艺术品市场价格低于债权额,则导致银行债权风险敞口暴露;当艺术品市场呈现长期的上行趋势和短期波动,则可能使银行在是否需要立即行使质权的问题上处于两难的选择,若立即行使质权,可能带来一定的损失,若不立即行使质权,虽然艺术品市场远期看好,但也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并增加不良贷款率,甚至导致声誉风险。
(三)艺术品保险体系不完善
艺术品保险体系的不完善和市场的不发达使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少了一道坚固的风险墙,也束缚了艺术品金融的发展。
艺术品保险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艺术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在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中为艺术品购买保险,可以认为是一种对艺术品鉴定评估不信任的折中方法。在西方,艺术品保险已有较长的历史,该市场是在1990年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名画被盗等事件的催动下发展起来的。如今,西方艺术品保险市场日益发展且竞争激烈,保险产品多样,保险范围广,保险程序规范。但在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还处于摸索阶段,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条件、技术等开展艺术品保险业务。根据法国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的《2011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成交报告》显示,中国艺术品市场年交易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交易市场,而与国外相形见绌的是,大多数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私人收藏家并没有建立艺术品的风险管控和购买保险,大部分藏品处于“无保”状态。[9]
实际上,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潜力相当大。2012年中国艺术品交易总额达到1784亿元,位居全球第一,假设交易总额中的一半进行投保,按照1%的保险费率计算,2012年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保费也应达到约8.9亿元。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未得到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不愿意为艺术品提供保险,而保险公司断然舍弃艺术品保险市场的主要原因又在于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的不完善。根据国外艺术品保险经验和保险流程来看,独立的第三方艺术品价值评估是购买保险前的一个关键环节,该评估结果对是否给予保险、保价额等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艺术品保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艺术品鉴定评估市场的完善。但目前国内缺乏真正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第三方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鉴定评估方法、技术也还很不完善。因此也可以认为,是艺术品鉴定评估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了艺术品保险市场的发展,进而制约了艺术品金融的发展。
(四)银行自身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除了诸多外部原因外,银行内部风险防控能力不足也是形成艺术品质押贷款风险的原因之一。在艺术品金融市场尚未成熟的背景下,银行对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的风险防控能力还很薄弱。
一是银行缺乏艺术品方面的专业人才,内部也没有建立起艺术品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是缺乏艺术品鉴定评估的人才。除了具有收藏爱好的人员外,银行人员几乎很少接触艺术品,对于艺术品的鉴定、评估更是知之甚少。其次是缺乏充分了解艺术品市场的人才。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涉足艺术品需要对该市场有充分的分析和把握,但目前,在艺术品业内均紧缺能够充分把握艺术品市场方向的人才,银行业内更是稀少。最后是缺乏艺术品金融产品的设计人才。艺术品鉴定评估、艺术品市场分析人才的稀缺限制了银行艺术品金融业务的发展,客观造成银行缺乏培养艺术品金融产品设计人才的机会,使得艺术品金融产品设计人才与艺术品市场发展失衡。
二是缺乏有针对性的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操作程序。虽然从贷款的角度看,艺术品质押贷款仍然可以认定在一般贷款程序的框架内,但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质押物,对其鉴定评估、跌价补偿、质押人评级等理应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以防范质押中的诸多风险。即使部分银行数年前已经开展了艺术品质押贷款,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套业内认可的、可普遍适用的规范操作程序,银行对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的风险防控能力还很薄弱。
四、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风险防范
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的风险不是由该类业务或某一家银行的不成熟而导致的,其深刻原因在于艺术品市场的滞后,其中,限制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又在于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的不完善。因此,研究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风险的防范,不仅需要从银行自身出发,更需要从国家层面研究如何规范艺术品市场,进而研究银行如何规范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最终实现业务风险的化解。
(一)国家层面
1.建立艺术品鉴定评估方法体系
标准的艺术品鉴定评估方法体系是规范艺术品鉴定评估市场的技术基础,也是进一步规范艺术品市场、发展艺术品金融的前提和基石。当前的艺术品主要依赖于专家的“眼力”鉴定,偶尔借助于科学设备。2011年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开始着手建立中国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该体系主要分为一套标准化的程序手册(60%)、仪器和科技手段(20%)、专家经验(20%)。该体系的着手建立是艺术品鉴定评估市场的一大进步,但是,在不同产品呈现不同特色的艺术品领域,以固定比例为基础的标准体系恐怕难以适应不同艺术品的鉴定评估需要,且每一种艺术品是否均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鉴定评估也值得商榷。
建立有效的艺术品鉴定评估方法标准体系首先要了解不同艺术品的特征、性质、发展历程、代表意义、市场偏好等,因此,对艺术品的鉴定评估需要根据不同艺术品的分类,从真假鉴定、价值评估两个方面建立不同的技术方法体系。鉴定是对艺术品真假的鉴定,评估是对艺术品市场价值的评估,二者的目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价值评估需要首先确保艺术品的真实性,只有当艺术品是真品时,价值评估的结果才具有意义。
在艺术品真假鉴定方面,可以针对不同艺术品的类别(如绘画类艺术品、青铜器艺术品、书籍类艺术品、雕塑类艺术品、织印染绣类艺术品等)、不同艺术品的年代等,在标准化的程序、仪器和科技手段、专家经验方面赋予不同的比例参数。如针对唐宋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品,可能需要赋予更多的仪器和科技手段比值;针对当代绘画类艺术品,则可能需要对标准化程序、专家经验赋予更多比值;对于艺术品作者尚在世的艺术品,可以增加作者认定的鉴定手段,从而进一步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艺术品价值评估在流程环节上与真假鉴定有一定的区别。一是价值评估不再需要仪器和科技手段,二是在评估方面,可由艺术品专家和行业经济学家分别着重从艺术品市场和宏观经济发展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艺术品价值价格进行评估,由此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评估结果。
2.完善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机制
没有完善的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机制是导致目前鉴定评估市场鱼龙混杂的直接原因。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机制主要针对艺术品鉴定、艺术品评估机构/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当鉴定评估机构(人员)缺乏权威性时,艺术品市场就会缺少市场交易必要的信用支撑。当前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机构认证方面,没有规范的鉴定评估机构认证机制;二是在人员认证方面,虽然市场上有相关艺术品鉴定师等认证考试,但从整体上看,该类考试还不够规范,认证程序、认证方式等也并不完善。
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机制的建立需要以艺术品鉴定评估方法体系为基础,只有在方法体系确定的基础上,认证机制才有据可循。在艺术品鉴定评估方法体系的基础上,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机制的建立可以从机构和人员两方面入手。对机构的认证,主要考察其业内历史、专业人员数量和资历、主营业务、规模等,对人员的认证则主要考察其专业基础、职业操守等。无论对机构还是人员,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水平和艺术品方向设定不同的认证层次和认证内容,以培养不同艺术品领域的专业鉴定评估机构和专家。
除了对机构和人员的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还应建立后续培训机制,以确保鉴定评估机构和人员能够在从业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在各种伪造、变造技术横行的市场中满足各类需求。
3.建立艺术品鉴定评估责任追究机制
艺术品鉴定评估的责任追究机制是规范鉴定评估市场的保障。当前,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冲突,艺术品的鉴定评估人员往往会出具不真实的鉴定评估结论,扰乱市场秩序。由于当前没有相关的鉴定评估标准程序和追责规定,对鉴定评估人员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无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进一步助长了鉴定评估市场中违反职业操守的风气。
虽然艺术品的鉴定评估有很强的主观性,对于同一件艺术品,往往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建立标准的艺术品鉴定评估方法体系和鉴定评估认证机制的基础上,对虚假鉴定评估行为的追责并非没有可能。除了要求鉴定评估机构(人员)对其鉴定评估过程是否符合方法体系的规范负责,还可以要求其提供鉴定评估结论的证据和依据,并对证据和依据的真实性负责,对于恶意鉴定评估的应注销其鉴定评估认证资质,达到一定程度的应根据相关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
艺术品鉴定评估责任追究机制可能在短期内限制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但长期来看,该机制的建立实施对于规范艺术品市场,发展艺术品金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大力发展艺术品保险市场
艺术品鉴定评估方法体系、认证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并不能帮助银行完全解决其艺术品质押贷款中的风险,当出现艺术品毁损或价格大辐波动等问题时,银行的艺术品金融业务仍然存在安全隐患,而艺术品保险则可以帮助银行规避上述风险。
当前我国艺术品保险尚处于培育期,发展非常缓慢,受制于艺术品鉴定评估技术方法体系的不成熟,保险公司无法确定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因而不敢对艺术品投保。在艺术品鉴定评估方法体系、认证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均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可以从两个方向发展艺术品保险,一是针对艺术品的基础险,如对艺术品擦伤、脱落、破碎、被盗、被抢、丢失等操作风险提供的保险;二是针对艺术品的价值险,即保障艺术品基本价值的保险,确保保险额能够覆盖银行债权敞口,以规避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银行层面
从国家层面构成艺术品市场的相关规则体系虽然能够更加有效地规范艺术品市场,防范艺术品金融中的各项风险,但国家层面规则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而在艺术品市场上,将艺术品用于融资的需求却越来越旺盛,银行若坐等艺术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就有可能失去市场机遇。在当前的背景下,银行可以从内部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规避艺术品质押中的风险。
一是规范艺术品风险分类与准入。不同种类、不同年代的艺术品,其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均有差别。比如唐宋时期的陶瓷相对于明清时期的书画,其操作风险可能相对更大,而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可能相对更小。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年代的艺术品在不同风险项下的特征,制定艺术品风险分类标准和准入标准,并通过各种风险转换工具,将此标准与艺术品价值评估、授信额度相关联,从而实现对艺术品风险的差别化、精细化管理。
二是严格对艺术品实行第三方鉴定评估。在艺术品鉴定评估市场不成熟的大环境下,银行一方面可以主动探索艺术品鉴定评估的技术方法标准体系,以最大限度地确保鉴定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实现鉴定评估结果风险的转移,即在银行委托对艺术品的鉴定评估中,明确鉴定评估方对鉴定评估结果的责任,若结果存在错误时对鉴定评估机构(人)追究责任,也可引入第三方对鉴定评估结果进行担保,以转移鉴定评估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
三是为艺术品购买保险并与保险公司、质押人建立保险赔款转让机制。虽然艺术品保险市场尚不完善,但仍然有部分公司愿为艺术品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银行在办理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中,若保险公司对业务中的艺术品提供了保险服务,银行可以要求购买保险。除此之外,银行还可以与保险公司、质押人建立保险赔款转让机制,即在银行对债务人的债权存续期间内,基于作为质押物的艺术品所产生的任何保险赔款应直接汇付至银行账户,并自动成为对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保证金。该机制一方面要明确保险赔款的划付渠道,另一方面还要明确保险公司对赔款划付的责任,以此确保艺术品能够着实发挥质押担保的作用。
五、结语
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是伴随着艺术品融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在该类业务中,存在着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融资者主要为中小企业或其股东;二是出质人往往也是债务人。对于融资者而言,用于出质的艺术品往往具有收藏的目的,将其质押给银行既能实现融资,也不会改变艺术品的所有权。艺术品质押为融资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但是艺术品市场的不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和融资者在该渠道上的合作。
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单靠银行难以充分防范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中的风险,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无论是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还是其他的艺术品金融业务,均需要以有效的艺术品鉴定评估为基础,以艺术品保险为支撑,再辅以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够使艺术品质押中的特定风险得以缓解,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模式才有可能发挥其市场功能,成为融资者的一条畅通的融资渠道。
注释:
①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2007-2013年度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资料整理。
[1]马健.艺术品金融化与艺术金融深化[J].现代营销,2012,(9):48-49.
[2]崔艳.艺术品变现寻突破:关键在建立系统机制[N].美术报,2013-08-05.
[3]克里斯托弗·斯潘尼尔斯.解读艺术品市场的价格波动[EB/OL].http://collection.sina.com.cn/plfx/20120323/174360 970.shtml,2012-03-23.
[4]王晓梅.论中国艺术品市场阶段性发展及其价值价格形成机制[J].现代财经,2007,(9):72-77.
[5]艺术品鉴定和评估 谁说了算[EB/OL].http://finance.jrj.com.cn/2011/04/0617399657524.shtml,2011-04-06.
[6]艺术品鉴定机构鱼龙混杂 “保拍不保真”是国际惯例[EB/OL].http://china.cnr.cn/qqhygbw/201206/t20120619_50 9958310.shtml,2012-06-19.
[7]陈辉.艺术品鉴定呼唤诚信权威与新技术[N].中国文化报,2006-05-29.
[8]第三方艺术品评估体系在摸索中前行[EB/OL].http://art.china.cn/market/2012-05/07/content_4989441.htm,2012-05-07.
[9]国内艺术品保险市场尚处培育阶段[EB/OL].http://arts.takungpao.com/q/2012/1208/1253411.html,201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