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契合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策略研究

2014-03-11陆岷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所有制商业银行国有企业

陆岷峰,陆 顺

(1.江苏银行总行,江苏 南京 210005;2.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4)

一、引言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历来备受关注。90年代以后,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转为“制度创新”,逐步突破了产权改革的门槛,国有企业推行公司化改造和资产重组,建立了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开启中国改革的“攻坚之役”。[1]按照十八大指明的方向,各省份国有企业改革意见、方案陆续出炉,国务院国资委宣布选择六家中央企业试点“四项改革”,宏观上推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微观上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又是一次突破性的攻坚战。

理论上,国有企业改革在改革中处于关键地位,其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经济主体,同时又是公有制经济在当前生产力条件下的现实表达方式,其改革成为沟通和串联两个层面实践的关键。[2]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改革中的国有企业与变革中的商业银行唇齿相依。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符号经济,国有企业经营的对象是实体经济;[3]国有企业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客户,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各项收入形成的主体,而商业银行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影响着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成败,国有企业改革对于转型发展中的商业银行而言蕴藏着机遇与挑战。面对国有企业改革创造的新体制与新机制,适应改革浪潮,抓住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机遇,防范改革中的风险,创新服务新模式与经营新策略,是商业银行充分发挥金融杠杆力与金融服务力,助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有成效,实现自身转型发展见成果的重要策略。

二、新一轮中央与地方国有企业改革要点概述

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升级、地方财政压力加大的现实环境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带头作用,提升国有经济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全国中央与地方的一致共识。国有企业改革的硬任务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逐步在速度和效率、数量和质量上达成统一。

(一)中央国有企业改革的要点

2013年初国资委成立国有企业改革小组,先后召开14次会议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对国有企业进行“顶层设计”。2014年7月15日,国资委选择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和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6家中央企业作为改革试点企业,因企制宜地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工作,勾勒出国有企业改革的路线图,将国有企业改革操作推向展开期。中央此次改革的目的是要尝试以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探索实现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机制以及国有企业负责人重点监督的纪检监察方式4点目标(见表1)。

表1 央企“四项改革”路线

(二)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要点

早在国资委“四项改革”之前,各地方省市已开始陆续围绕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提高资产证券率等内容开展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国有企业改革意见或征求意见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预热。

2014年7月7日上海市发布《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指出经过3~5年的积极推进,应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除国家政策明确必须保持国有独资外,其余企业必须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目标。

2014年7月8日山东省发布《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更加符合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规则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4年7月22日江苏省印发 《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设定到2020年构建完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企业国有资本在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投资等重要领域的集聚度达到80%以上。

(三)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突出特点

虽然国资改革整体进度偏缓,但从中央到地方已发布出台的国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看,“路线图”和“时间表”清晰,“尺度”有突破,操作性强,技术性高,基本契合国有经济转型发展大局面。从改革方向上看,宏观上坚持战略性结构调整,微观上坚持市场化改革。从改革措施看,主要集中在推进企业重组并购、引进非国有资本深化股份制改革、提升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考核等方面。从改革目标看,主要集中在提高国有企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支撑保障作用以及转向资产管理等问题上。整体而言,中央与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具备方向市场化、路线清晰化、问题可解决、措施可操作、目标可触及、成效可检验等共同体的突出特点(见表2)。

三、改革后国有企业质态变化特点分析

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组织形态和经济发展力量。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巨型央企尤其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同时国有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决定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与客户结构。国有企业改革所创造的微观个体新质态将直接决定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下,把握改革动向,明了国有企业特质,是商业银行适应政策与市场变化、调整发展战略、实现跨步转型的前提。

(一)企业规模集聚度提高

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确立 “混合所有制”模式是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与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的路径。[4]按照发展阶段划分,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处于规模化阶段,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路径能提高企业规模集聚度。首先,框架日渐清晰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切实为民营资本、外资等多渠道投资资金打通了资本市场与混合所有制通道,为国有企业引进在技术、管理和资源上形成互补、协同和放大效应的战略投资者,加速企业规模集聚。其次,资本市场运作为国有企业由规模化向集聚化演进提供重要的支撑平台,成立国有资本管理公司通过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等引入各类投资主体,加速企业重组变阵与强烈的产业链条延伸。大型国有企业突破地区界限、行业界限、部门界限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再者,改革支持国有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聚焦产业链和价值链,以企业主体的市场化方式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实施双向的开放性市场化联合重组,培植壮大原有的龙头企业,加速骨干企业的裂变扩张。

表2 中央与地方国资改革内容参照表

(二)企业所有制形式多样

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发展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其根本途径。此轮从中央到地方的国有企业改革无不鼓励各种性质的资本相互融合,放大国有资本的规模和搞活国资运营机制,而混合所有制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现形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所有制形式突破纯粹的国有独资的局面,呈现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第一,改革中政府逐步放松垄断管制,以资本运作带动国有企业转型,在提升国有企业自身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基础上,推进企业整体上市或者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打通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深度融合的通道,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外部投资者、项目团队共同出资,探索建立特殊管理股制度,以跨媒体、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方式新设混合所有制企业,这就改变了国有企业单一所有制形式的质态,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机制的市场化。

(三)企业信用走向市场化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所有制形式相对单一,企业的诚信度以及企业所承受贷款的还贷能力完全依赖政府这一强大后盾。政府以自身资源和影响力弥补国有企业信用空缺,这种隐性担保是最强有力的增信,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有限度的干预。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中,除有条件地保留极少数纯国有企业,大部分国有企业将推行混合所有制形式,企业不单单由国有、集体等所有,也可能是与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共同所有。在这种所有制改革趋势下,企业的信用将不完全取决于国有经济部分,还取决于其他非公有制主体部分。国有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决定总体信用情况将受多方主体信用质量的制约,国有企业个体信用品质很大程度上走向市场化,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要接受市场信用评定的检验。

(四)企业供需合作方聚变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中,混合所有制形式既实施存量产权多元化,鼓励出让一部分优质资产,吸引关联产业合作方,也实施增量产权多元化,在企业新增投资中允许各类资本参股、入股、持股,使得国有企业重组变阵与产业链条延伸日益频繁。原本供应链上拥有核心市场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对投资者关联方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重新甄选相关联的供货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将整个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达到一定客户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有效组织在一起,控制上下游,打造集聚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网络结构,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达到最小,竞争力增强。[5]国有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市场地位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也是通过对供需合作方结构、数量、质量优化调整,实现产业链增效和价值链增值的全方位提升的过程。

(五)企业市场配置力提升

从我国历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要点看,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市场化,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始终贯穿改革轨迹的始终。此轮国有企业改革更加强调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域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适应新的形势简政放权,企业的市场配置力提升,市场中选择权、经营权、决策权更具自主性。第一,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监管部门与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将监管部门的一些关键性权力下放到企业董事会,董事会有权从利于企业发展的角度自主决定符合本企业特点的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第二,配合起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此轮改革真正将国有企业当作市场主体,政府既无过度干涉,也无过度保护,将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营与运作交由市场,企业获得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并参与到优胜劣汰的市场活动之中,使得实力强大的国有企业市场配置权提升。

(六)企业经营性风险趋高

本轮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下,引入市场退出机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有序地完成国有企业或国有经济从多数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工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国有企业无论是单一所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无论处于何种竞争性行业,都要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的考验。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缺乏内部管控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风险防控能力的国有企业将难以生存甚至倒闭破产,最终被市场淘汰。对于商业银行等敏感性金融机构而言,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资产负债率的攀升,亏损或破产所导致的资不抵债是一种信用风险,国有企业经营风险以及行业调整风险将国有企业信贷无风险的神话彻底打破。

(七)企业资本管理力加码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旋律。区别于过去“管资产”、“管企业”、“管人事”,“管资本”的国资监管体制不限于产业、不限于形态,政府都不干预企业市场经营,确保企业法人财产经营权的完整性,强调管好资本权益回报,实现保值增值的强烈诉求。这一方面要求处理好资本经营绩效优化问题。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为纽带,按照市场机制优化国资的有效配置,通过改革盘活、战略重组、投资扩张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途径,对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坚决退出,避免损失扩大;对发展势头良好的要加强管理,争取收益最大。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资本经营责任追究问题。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的比例,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绑定经理人与出资人的目标与利益,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与经济责任追究机制。

四、商业银行契合国有企业改革的经营发展思路

面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商业银行除了做好最基本的业务外,重点要从抓住机遇快发展、加大力度防风险、深化改革促改革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商业银行的发展良性循环。

(一)积极抓住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新机遇

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能使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见表3),对此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

1.改革带来的新机遇

拓展新客户的机遇。一方面,此轮改革中至少要成立并改组建立三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这类公司将与政府相对应,主营国有资产,商业银行如争得合作对象,有利于所属国有企业资源的合作与利用,这就为商业银行筛选目标新客户,进行客户重新洗牌提供了最佳机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得多数一般性竞争行业内的国有企业实现有序进退,这样,企业也会重新选择合作对象。

表3 国有企业改革对商业银行商机与风险影响分析表

优化信贷结构的机遇。从本次改革的战略目标来看,实现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国有企业的布局结构更符合经济发展要求,重点行业内企业结构的优化需与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优化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了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下一个战略规划目标,把握国家产业政策,了解企业发展方向,使信贷结构在企业结构优化中实现提升。

创新金融产品的机遇。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活动既取决于自身主动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受客户新需求的影响。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1)开发合并与重组贷款。改革中,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都会提出资金需求,商业银行可设计专项的国有企业合并与重组贷款;(2)大力推进银团贷款业务。国有企业改革后,规模更大将是一个重要特征,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而言,从规模满足度及风险分散角度均应主推银团贷款;(3)设计与开发以企业为核心的满足企业上下游企业资金需要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业务转移到线上,为企业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便利;(4)企业内部结算管理产品。把握国有企业集团大量资金流水的显著特点,通过计算机系统和银行的结算体系为企业提供资金管理上的专项服务。

新项目投入机会。国有企业改革后,必然在投资方向和项目上进行新的定位,引进一批新的项目投入。对此,商业银行要积极了解企业的长远规划,及早介入,以项目为载体,密切银企关系。

综合化经营机会。改革后的国有企业竞争将加剧,保值增值诉求更加强烈,企业资本管理将加码,国有资产杠杆性进一步增强。此外,企业投融资需求量大且形式多元化,既要有间接融资,又要有直接融资;既有银行方面金融服务需求,也要有保险、证券方面金融服务需求。这些需求给商业银行发出了一个信号,商业银行需要为国有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可一方面在业务范围上推行综合化经营,提供系统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经营咨询方案,为国有经营公司提供投资银行方面的服务。

2.应对新机遇的举措

面对新的机遇,商业银行应集中优势力量将机会转化为现实的经营行为和成果。首先,根据国有企业重组后各集团成员、股东变化、融资能力和需求的变化情况重新核定其融资需求;其次,将具备良好管理规范、成长性和融资能力俱佳的拟上市公司或优质资产注入、股份制改造的拟上市公司作为重点客户实施重点营销、重点管理;第三,积极开展与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合作,通过系统对接,利用综合平台取得可利用信息、瞄准合作项目,为实施并购搭建长期融资平台;第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联合证券、信托、保险、产权交易中心等中介平台为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第五,把握市场机遇,积极支持中央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并购类融资渠道、方式、工具创新,主要包括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理财信托等多种债务性权益性融资手段,还应加大企业上市过程中IPO融资创新,根据政策支持重点,针对本土企业境外投融资、汇率避险、境内资产抵押以及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实施创新。

(二)防范化解国有企业改革引发的新风险

国企改革过程中的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公司股份制改革、特殊管理股制改革以及开放性市场化双向联合重组等市场化行为涉及面广、过程复杂、时间跨度大、事关国民经济大局,其中潜藏的市场风险需要商业银行重点关注。

1.改革暴露的主要风险点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企业长期依赖的政府兜底约束开始弱化,不断暴露的国有企业信用违约事件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改革后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强。其中,信用违约风险与客户流失风险为最主要风险点,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见表3):(1)原有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盈利能力持续低位徘徊,在国资委监管的113家央企中,有32家央企利润为负增长,近三分之一的中央管理企业和近一半省份的地方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负增长或亏损,⑤削弱资产进行债务兑付的能力,尤其是部分从事市场淘汰项目的企业,极可能面临倒闭或破产;(2)改革前一些竞争性行业一度受到政府保护,改革后在完全市场化运作环境中,按照优胜劣汰原则,国有企业有进有退,存在市场经营风险;(3)国内并购重组业务的行政审批权分布于多部门,政出多门和手续繁杂导致了并购重组效率低下,交易成本上升,2014年上半年国有企业累计发生营业总成本224723.8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同比增长9%、2.5%和20.6%,⑥加大了债权悬空的可能性,使原本潜在的交易风险走向显性;(4)国有企业多承担较多社会功能,天然不具备并购重组基因,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级阶段中大量的整合时间一定程度上拉长了风险;(5)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多方面因素,银行在选择客户的同时,企业也在选择银行,改革的过程也是企业资源在各家银行重新分配的过程,整体金融市场迎来客户结构重新洗牌的可能,因此,对于任何一家银行而言均面临原有客户流失的风险。

2.防控和化解风险的措施

面对改革中的主要风险,商业银行要从国有企业改革长远利益出发,以积极的态度防范和化解改革的新风险。从信用风险角度来说:(1)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全过程。商业银行要主动参与到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及时了解掌握债务转移、资产重组情况,落实改革过程中的法律和制度手续,确保债权与担保的不落空,赢得问题贷款处理主动权,维护双方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利益;(2)实行国企风险名单制管理。根据改革对公共服务类、特定功能类、一般竞争类国企的划分与分类管理,分门别类地纳入风险管理名单,实施风险分类监控与分类化解;根据问题企业客户的风险等级以及偿还能力与意愿,制定“一户一策”的防范和化解的方案,提升对并购贷款、上市融资贷款、跨境授信融资等业务的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3)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跟踪分析,实时掌握部分重组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异动与风险预警,对于非经营性的暂时困难有计划地进行信贷支持,助其度过难关,而对于产品无市场、无技术的企业,坚决按照市场竞争机制,实行退出政策;(4)制定客户经理和高管人员责任制,从事前调查着手,细化整个业务流程中风险把控点与把控责任,明确相关人员责任,并及时化解,保证风险不再显性发生;(5)从防范客户流失风险角度来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金融综合服务质量,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并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切实解决改革中的困难,从而锁定客户并争得新的客户资源。

(三)以变革自身的手段助推国有企业改革

目前,商业银行还较为普遍存在决策链较长、产品满足程度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国有企业改革以一定量的国有资产撬动了更多的社会资产,同样,以改革的手段,用金融杠杆撬动更多的国有资产,也能助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所以,在这一场从中央到地方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商业银行谋求生存与发展不能被动地适应国有企业改革,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的反作用,以改革自身体制为着力点,通过深化改革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助推国有企业改革的稳步推进。

1.开发智慧服务

积极推进金融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运用智慧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金融服务。首先,商业银行开发智慧服务的前提是要集聚高端金融人才。通过建立金融人才信息库,搭建高端金融人才服务平台,制定各个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规划,以自身品牌建设提升人才引进竞争优势,形成一定数量的高级金融人才管理群体。其次,商业银行开发智慧服务的关键是要提供高水平金融服务。建立高端客户数据仓库,设定数据标准与模型,通过数据管控和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咨询服务,制定改革配套金融管理方案,以金融智慧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2.创新技术服务

从自身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互联网金融,积极推进以金融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重视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的开发利用,深度推进互联网技术与自身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产品体系、业务流程、风险防控的全面调整和深度转型。其次,利用先进的网络金融工具,整合传统线下业务和最新线上业务,积极探索自身支付融资系统与国有企业信息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销售管理系统或财务系统)以及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接的方法,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升金融资本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线上金融服务。

3.提供个性服务

随着全国上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铺开,国有企业个体质态与行业群体特征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适应改革,在竞争中求得跨越式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首先,针对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国有企业,商业银行要深入进行服务调查,了解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根据企业资金流、销售额、研发力等情况判断其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应地提供“一户一策”的资金管理服务方案。其次,针对处于核心企业上游的经销商、发包商等,商业银行要实地走进市场,详细调查企业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实力、资金回流状况等,通过核心企业提供担保的方式向其提供资金信贷支持。

五、结语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永恒课题,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国有企业的每次改革都会对与之关联度极高的商业银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总体是正向的,但也不排除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商业银行必须时刻把握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防范可能产生的风险,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由此既可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注 释:

① 资料来源:根据国资委《国务院国资委举办“四项改革”试点新闻发布会》整理。

②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市《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整理。

③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意见》整理。

④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整理。

⑤ 资料来源:32家央企前5月利润负增长 有色行业仍处亏损状态.http://futures.hexun.com/2014-06-27/166103896.html。

⑥ 资料来源: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9%.http://news.hexun.com/2014-07-18/166752674.html。

[1]萧冬连.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J].中共党史研究,2014,(3):9-19.

[2]赵岳阳.实践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4,(3):25-28.

[3]林凤萍.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0,(12):55-57.

[4]杨瑞龙.以混合经济为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J].改革,2014,(5):19-22.

[5]沈厚才,陶青,陈煜波.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0,(1):1-9.

猜你喜欢

所有制商业银行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混合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