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弟子规》的成书背景研究

2014-03-11李慧霞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毓秀童蒙成书

李慧霞

(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弟子规》的成书背景研究

李慧霞

(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在迫切需要加强道德建设的今天,《弟子规》对帮助现代人传承中国文化,养正人格品行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德育内容、思想和主要方法对当前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和成书依据三个方面对《弟子规》的成书背景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全面系统地把握《弟子规》的思想体系,从中挖掘《弟子规》对当代教育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弟子规》 成书背景 历史借鉴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儒家名著《弟子规》的热潮。《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道德伦理教材的集大成者,自从问世后,就受到了广泛欢迎,被广泛应用。它继承和发展了“尊德性而道学问”的儒家教育传统,合辙押韵,浅显易懂,知识丰赡,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在当前的传统文化热中,蒙学教材《弟子规》作为国学读本走进了家庭、学校甚至是企业之中,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和重视。在迫切需要加强道德建设的今天,《弟子规》对帮助现代人传承中国文化,养正人格品行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德育内容、思想和主要方法对当前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要挖掘《弟子规》的德育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必须对《弟子规》予以历史的分析,从而全面系统地把握《弟子规》的思想体系。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弟子规》的成书背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社会历史背景

据历史资料记载,《弟子规》产生于清初康熙年间,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辉煌。《弟子规》的产生必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孔孟之道到程朱理学,自古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秉持圣贤的道统学说。读书人把圣人的谆谆教诲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著书立说的方法,向世人传达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作为读书人的李毓秀,便是其中之一。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是他并没有取得较大的功名和较高的官职。李毓秀经过屡次考试而不中后,放弃了对仕途的追求,转而跟随老师党成游历四方,潜心学问,讲学育人。李毓秀之所以没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受其老师党成的影响很大,党成因为二十八九岁还与童生一起考试,愤然抛弃仕途专注于学问。作为党成学生的李毓秀逐渐对科举考试产生不满,跟随老师外出游历多年,最终和老师一样走上了一条“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他根据自身经历完成了《训蒙文》一书。后来,山西浮山人贾存仁对该书进行了修订并将书名改为《弟子规》。此后,《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南北,成为妇孺皆知、风靡一时、历久弥新的国学经典。

二、作者简介

据史料和现代研究记载,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城关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李毓秀平生只考中秀才,以教书为主,从师党冰壑游历多年,精研《大学》、《中庸》等,且颇有建树,后创办敦复斋讲学,听众很多,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后来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多年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李毓秀著作颇丰,他的著作还有 《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但唯有《弟子规》的影响最大。

三、成书依据

李毓秀创作《弟子规》的成书依据主要是参考古贤盛典和结合个人生活经历。

1.参考古贤盛典

作为行为规范类蒙学教材的集大成者,《弟子规》是建立在对其之前蒙学教材的借鉴与继承之上的。因此,从《弟子规》的思想与内容上来看,可以说,作者李毓秀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参照《论语·学而》

身为秀才的李毓秀对于古代文人必修的“四书五经”必然是烂熟于心。在著书立说时,他没有脱离“圣人”的教诲另辟蹊径,而是参考圣贤著作,遵循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对其进行合理的发挥。李毓秀在创作《训蒙文》时以《论语》为基础,对弟子进行谆谆教诲,符合儒学常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弟子规》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梯,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依据此句的意思改编的,并以此为基础,对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以文字进行了规范,成为指导《弟子规》创作的核心思想。

(2)参照《礼记·曲礼》

《弟子规》的部分内容来源于《礼记·曲礼》。《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弟子规》在著述中,许多地方都参考了《曲礼》一文的章节。

如:《礼记·曲礼》:“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礼记·曲礼》:“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

《礼记·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弟子规》:“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礼记·曲礼》:“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弟子规》:“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弟子规》:“将上堂,声必扬。”

《礼记·曲礼》:“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弟子规》:“将入门,问塾存。”

《礼记·曲礼》:“游毋倨,立毋跛。”《弟子规》:“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礼记·曲礼》:“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

(3)参照《童蒙须知》

《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参考《童蒙须知》一书。《童蒙须知》为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朱熹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为了让儿童能用礼节规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他编著了《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食住行、容貌形态、读书写字等都做了明确的、条文式的规范。《弟子规》中的许多段落都是依据《童蒙须知》改编的。

如:《童蒙须知》:“若父母长上有所召唤,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童蒙须知》:“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祥缓。”《弟子规》:“尊长前,声要低。”

《童蒙须知》:“凡喧哄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弟子规》:“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童蒙须知》:“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弟子规》:“缓揭帘,勿有声。”

《童蒙须知》:“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弟子规》:“路遇长,疾趋揖。”

《童蒙须知》:“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弟子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童蒙须知》:“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弟子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童蒙须知》:“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弟子规》:“虽有急,卷束齐。”

有学者认为,李毓秀在著《训蒙文》时还参考了古代的许多经典著作,如程端蒙、董铢的《程董学则》,陈淳的《小学诗礼》等。但古代许多经典中本身就有许多参照圣贤经典的部分,存在许多交叉、重复的内容,在此不一一赘述。

2.结合个人生活经历

《弟子规》的形成与李毓秀本人所受到的教育及个人修养密不可分,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感悟和对自身经历反思的结果。《弟子规》的部分内容,是李毓秀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感而发的。

李毓秀一生都只是个秀才,没有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是很令人费解的。清朝的社会制度是封建等级制度。一个读书人如果放弃了学业,放弃了科考,几乎是断了入仕这条路,那么为什么生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李毓秀偏偏此后再未考取更大的“功名”呢?推理来看原因有二:一是受他的恩师党成的影响。从乾隆年间的《直隶绛州志》直至民国年间的《新绛县志》中都提到,李毓秀的老师党成是当时著名的名儒,李毓秀随师游历二十年,受其影响颇深。二是李毓秀家庭条件很富裕,没有生活上的苦恼和压力。据史志记载,李毓秀出身于地主家庭的说法可能比较可靠。由于家境富裕,家资丰厚,其生活应当十分优越。正是有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李毓秀才能专志于学问,著《训蒙文》。因此,《弟子规》中一些内容也因此而来,体现了李毓秀所处的家庭环境。

如:“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一句,表现的就是一个仆人托盘置茶水而入,进门时轻轻地揭开帘子,退出时,转身而去的画面。

再如:“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骑下马,乘下车”,等等,这些都是李毓秀生活的实际写照。

通过对《弟子规》的成书背景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守经典之“规”,重现代之“用”,以《弟子规》的德育教育方法为着手点,得出对当代德育方法的启示,为当前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1]清·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王俊闳.弟子规密码[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2]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4).

[4]陈曦.《弟子规》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机融合[J].小学教学参考,2011(15).

[5]郝凤娇.中国古代教化方法的现代启示[J].沧桑,2010(1).

猜你喜欢

毓秀童蒙成书
Majorana zero modes,unconventional real–complex transition,and mobility edges in a one-dimensional non-Hermitian quasi-periodic lattice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尸子》成书年代考
浮生若梦,落眉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