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才能听懂
2014-03-11马素霞周英华
马素霞 周英华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会说才能听懂
马素霞 周英华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本文试图回答“为什么听不懂英语”这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回答“为什么听得懂汉语”这个问题,然后回答“为什么听不懂英语”。“会说才能听懂”是对“为什么听不懂英语”这个问题作出的回答。
听得懂 听不懂 会说 听
一、他山之石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一书阐述了影响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因素,总结为以下九点:(1)从社会文化角度讲,中国大一统与自上而下的思维和管理模式,以及善于思考而羞于开口的性格特点和怕丢面子,过分追求正确的心理因素,影响中国人学外语和教外语;(2)以最终考试成绩为最终评价标准,考试内容与交际需要不相符的矛盾,影响外语的教学和学习;(3)中国缺乏目标语母语讲话者所拥有的语言环境,人们使用的目标语不是日常交际的语言;(4)科学化向各个领域的渗透,使人文环境逐步恶化;(5)在外语学习的环境上,存在着外语评价上的矛盾,有统一要求和地区差别大的矛盾,以及课堂人数多和教学条件相对差的问题;(6)从师资力量上看,中国外语教师存在外语实际交际能力相对较差、缺乏新的教学法方面的培训、过分强调知识学习、本身学历低、进修机会少的问题;(7)学生存在片面地注重知识学习、习惯于接受、不愿意参加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到目标语国家学习机会的问题;(8)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语法——翻译法难以被取代、外国教学法研究成为主流的问题,以及在观念上,中国教师急于求成、先破后立、以同统异;(9)从当前的环境讲,一方面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刺激了外语学习的热潮,一方面由于某些学生缺乏动力而造成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浪费的现象。这些因素都是促进二语习得发展应该认真考虑的。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以上纷繁复杂的环境因素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整体对外语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产生影响。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的二语习得或外语学习,其外在系统即环境因素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环境条件下语言习得研究的重大成果往往促进我国外语教学或二语习得实践的改革,从而进一步引起环境因素的变化,这是推动我国各级各类外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铺路之石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一书小结的影响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因素的归因没有 “面向事情本身”。“面向事情本身”就是对环境因素的研究作出华丽转身,从而直面研究“为什么英语”、“为什么听得懂汉语”这样的实情。追问为什么即追问原因;追问原因即追问原始因;追问原始因即追问内因;追问内因即追问根据。只有根据才是基础,其他的都是外因。本文对“为什么听不懂英语”寻找基础、根据、内因和原始因。
在回答“为什么听不懂英语”这个问题之前,先尝试地回答“为什么听得懂汉语”这个问题。
“为什么听得懂汉语?”,首先看看对这个问题原因的多种回答:“因为别人在说;因为别人在用;因为父母所教;因为父母所说。”“因为从小就听;因为从小就学;因为从小就懂;因为从小就会。”前面四种回答是环境因,后面四种回答是时间因。环境因和时间因是外在因,外在因似乎是正确的,正如苹果落地是风吹造成的环境因和成熟造成的时间因一样,只有牛顿回答了万有引力的原始因。实际上,牛顿回答的是“苹果为什么落地?”,而他人回答的是“苹果为什么落?”;牛顿回答的原因是“地”,他人回答的原因是“天”。分析前面对“为什么听得懂汉语”的回答,别人在说并不导致你在说;别人在用并不导致你在用;父母所教并不导致你被教;父母所说并不导致你所说,听不在早晚;学不在早晚;懂不在早晚;会不在早晚。“为什么听得懂汉语”与环境和时间没有关系,即与时空没有关系,而与自己有关系即与自身有关系,这个自己和自身是你、我、他。把“为什么听得懂汉语”具体化就是 “你为什么听得懂汉语”、“我为什么听得懂汉语”、“他为什么听得懂汉语”。在认识你自己的哲学追问下,我先回答“我为什么听得懂汉语”,因为我会说,因为我会说汉语,因为别人说的汉语我会说,所以我才能听懂别人说的汉语。那么,“你为什么听得懂汉语”因为你会说汉语,“他为什么听得懂汉语?”因为他会说汉语,回到“为什么听得懂汉语”这个总问题,“为什么听得懂汉语”原因是因为会说。由此得出结论,因为会说汉语所以听得懂汉语。简化一下,因为会说所以听懂或只有会说才能听懂。
对“为什么听得懂汉语”的回答已经为“为什么听不懂英语”这个问题的回答做了铺路之石。“为什么听不懂英语?”,合理的回答是因为不会说英语。
三、教学之石
听不懂英语的原因是因为不会说英语,基于这个原因,也就是在教学中应当解决不会说的问题。说来奇怪而滑稽,听不懂的问题不是听的问题,不是多听就能听懂的问题,也不是不听更听不懂的问题,而是说的问题。不会说日语的人听日本首相讲话是听不懂的,不会说韩语的人听韩国总统讲话是听不懂的,不会说西班牙语的人听西班牙国王讲话是听不懂的,不会说英语的人听英国女王讲话是听不懂的。
听不懂的问题不是上听力课所能解决的,其实听力不是一种能力,而听见则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听不是一种能而是一种功,听是说之功,说是听之能。换句话说,听得懂是会说的功劳,会说的能力导致听得懂,而所谓的听力是一种说力,说力是表达力,是言语能力。听力伴随说力即表达力亦即言语能力的产生而产生。为此,英语课应该是英语课即英语口语课。
用纸做教材教的不是英语,而是英文。正如语文一样,语文不应该用并列词组解释为语言和文字或者语言和文学,而应用偏正词组解释为语言的文字——特指汉语言的文字,简称汉文、国文或者狭义上的中文。语文是文字而不是语言,同样,用纸做教材教的不是英语,而是英文。再者,英文是由26个字母组成的,英语是由48个音素组成的,英文是英语的记录或书写。我们发现用26个字母记录书写48个音素,不是文与音一一对应的,而是出现了大量读音不规则现象。英语和英文不是一回事,英语是英语,英文是英文。因此可以说,大学英语这门课的名称是不妥当的,妥当的叫法应该是大学英文。
语言不是文字,文字不是语言;英语不是英文,英文不是英语。出现在书上的用来读写的是文字,为了表达意义出现在磁带上的语音、出现在音频里的语音和出现在视频里的说出来而且听得到的语音是语言。如果出现的是表达了意义的英音,那么这就是英语了。大学英语这门课的教学语言应该是英语而不是汉语。你用汉语说英语,这本身说的就是汉语,因为是用汉语说,用汉语说的难道不是汉语而是英语吗?所以,大学英语这门课的教学语言汉语也是不妥当的。其实,当我们说,说中文、说英文的时候,就已经错了。我们说的不是文字,甚至我们都不能说说汉语、说英语是妥当的,我们说的不是文字、不是语言,而是事情。
四、结论之石
因此,会说才能听懂这一结论是对 “为什么听不懂英语”这个问题作出的回答。这一回答是以对“为什么听得懂汉语”这个问题的回答为基础的。基础是皮,结论是毛。会说将成为听懂的基础。
[1]梁海明.译注.老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2]李春华,主编.合作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杨连瑞,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全新.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4.
[5]刘立群,著.超越西方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李春华,主编.合作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7]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张民伦.听力入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