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布局视阈下党在农村的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2014-03-11赵国营
赵国营
总体布局视阈下党在农村的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赵国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获得农民群众拥护与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经济上体现为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和实现共富;政治上体现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文化上体现为组织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上体现为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农村;生态环境上体现为实现村容整洁,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总体布局;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1],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当代中国,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我国当前开展的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实质是一个农村现代化的建设。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有了很大变化,能否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对党在农村的基层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
一个国家和地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引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且关系人心向背,直接决定着这个政党本身的生死存亡。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执政党,都需要把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放在一个十分显要的位置上。一般来讲,党的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这个政治组织的整体能力,而这个政治组织又是由不同的层级来构成的,党的整体执政能力最终要靠各个层级的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来体现。其中,党的基层组织是执政的微观层级,是政党执政绩效在社会中得以发挥和延伸的重要因素,是政党执政的草根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基层社会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与群众直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党的执政能力立基于党执政的合法性,党执政的合法性又归源于人民的认同,而党要想获得人民的认同,必须保证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能正确的贯彻到社会中去,并被人民认可与接受,而基层党组织就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做好千头万绪的工作,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都离不开基层组织的努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就是具体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2],而本文所说的“党在农村的基层执政能力”建设主要也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影响到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与实施,并直接决定实施的效果,因而从最微观的层面上影响和决定执政党的整体执政能力,是执政党整体执政能力大小、强弱的直接体现。由于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中存在着组织功能由高层级向低层级逐渐弱化的趋势,这使得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组织系统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3],而这种状况在农村社会尤为明显,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获得农民群众拥护与支持,扩大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根本原因就是获得了农民的拥护与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必须获得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拥护与支持。而要获得农民的拥护与支持,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提升。
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与农民群众直接联系的纽带,是党的形象最直接的体现者,其所具有的执政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影响着党在农村社会的威信与威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高了,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党的任务,代表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与支持,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为党的执政提供力量源泉和良好的执政环境。否则,党就会失去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流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进而丧失执政地位。
其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最直接和最具体的执行者和实现者,也是民情民意的直接接触者。上级党组织以至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指示都需要由基层党组织去宣传与落实,而群众的现实利益需求也必须通过基层党组织去反映和实现。特别是在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利益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具备带领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等工作能力就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权威与执政基础。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是党与农民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否成功。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中央也反复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4]。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古以来就始终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直至今天,依然如此。一个王朝的治乱兴衰和农村关系甚大,而且往往其根源就在农村,因此,实现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一直是历朝统治者或国家领导人努力探索和梦寐以求的政治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前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执行者、是组织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领导者。所以,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才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真正担当起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重任。
总之,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基层党组织去落实和实现;农民群众的意愿与要求要靠基层党组织去了解和实现;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要靠基层党组织动员、团结和组织农民群众去奋斗。如果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势必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与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长抓不懈的任务。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还存在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领导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农民共同致富的物质保障,也是巩固农村政权、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领导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上还普遍存在不足,不能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引领者。
一方面,思想僵化保守,缺乏市场意识。建国以来我们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依靠行政命令去发展经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原来种什么就种什么,原来会养什么就养什么,而根本不考虑产品的市场需求,更不懂得根据市场供求变化来调整生产。不懂市场预测,对市场行情不掌握,即使其产品进入市场,也往往因供求关系处理不当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就根本无法实现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领导,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墨守成规,领导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农村也不断深化改革,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日益多元化,这些新变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即必须从以行政命令、催种催收、大包大揽等行政推动方式向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健全配套服务等方式转变,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但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仍习惯于用发号施令、强迫命令的办法,甚至直接干预具体的经济活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不强
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村民自治日益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还不适应村民自治发展的要求。由于受过去长期党的一元化领导方式的影响,很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还习惯于大包大揽,搞强制命令,认为党组织是领导核心,村务管理的权力理应属于党支部,对村庄的日常具体事务进行直接管理,而无视村委会的存在。两委关系的不协调已日渐成为制约和影响村民自治的核心问题,尤其是村民自治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广泛深入,广大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主体权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旧的领导方式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开始影响和制约村民自治的发展,也不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其次,党内民主制度不完善,尤其在民主决策方面,缺乏民主。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内部缺乏民主,很多决策都是由书记或少数几个人来作出,即使遇事进行集体讨论,也是走民主的形式,往往是召开会议讨论前,主要领导们就已定好了调子,只是通过会议来“统一”思想,使得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基本民主权利无法充分行使。决策作出后,又执行不力,有的领导干部自己就不带头执行,再加之缺乏相应的监督,使得村干部的权力行使处于自由状态,从而损害了党的威信与形象。
(三)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相对不足
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要由现代化的人来建设与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从本质上讲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占80%左右的农民的现代化的问题,而农民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因此,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但是,当前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经济上,而意识不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相对不足。
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的信仰危机突出,信佛信教、信命,遇难求菩萨,求算命先生,封建残余思想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有较大影响。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腐朽思想也渗透进农村,并“填补”了农村信仰阵地的“真空”,给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二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生活阵地匮乏,活动内容和形式过于简单和陈旧,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农民缺乏科学观念,封建迷信思想较为普遍和严重。如在很多地方,有的农民对应该缴纳的税收等不愿上交,但出资修庙、树菩萨等却毫不吝啬;从事算命、占卜、看相等迷信职业者随处可见,有的算命先生甚至成了专业户和“致富带头人”;有的丧事奢办,做道场、请神汉等,而且铺张浪费思想严重。
(四)处理复杂问题、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不足
随着农村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阶层分化愈发明显,各种乡村社区组织都在竞相追逐参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如果每个组织的权力运行都在非理性地追求各自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就必然会破坏乡村社区的共同效用目标。因此,应当有一种强制性力量能进行有效协调,而“在民主、法制的管理结构中,乡村社区有一种具有超乎各种组织力量之上的强制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5]因此,在农村社会各利益群体不断调整的过程中,面对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社会矛盾,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不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但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处理复杂问题,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还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村社会矛盾出现的可能性与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纠纷不断凸显,但很多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和党员对农村社会矛盾出现的可能性估计不足,对大量社会矛盾和纠纷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去深入群众主动发现问题和化解矛盾,而是听之任之,结果很多一般的矛盾和纠纷最终酿成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二是掌握和运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方法的能力不足。在当前农村,伴随着阶层和利益分化,各种矛盾和纠纷不仅日渐增多,而且激烈程度也胜以前,但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在面对矛盾和纠纷时,不去认真分析矛盾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源找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却仍习惯于用传统的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去解决,甚至使用简单粗暴的武力,最后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三是综合协调与平衡各种利益的能力不足。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是单纯地贯彻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和文件,根本不考虑农民的利益与需求,甚至为了“讨好”上级,更不顾农村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不去统筹兼顾各方的利益,最终影响了党的形象,导致了群众对党组织的不信任。
(五)生态意识薄弱,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能力不足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污染也日益加重,这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态意识薄弱,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能力不足有关系。首先,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大多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长期以来也就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得农民群众村庄环境保护意识的状况较差。再加之长期以来农民养成的许多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就使得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如在村庄附近随意、随处乱倒生活垃圾,一些公共池塘和排水沟渠等成为生活污水的排放地,臭气熏天,却无人问津。这些不良的环境卫生行为,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加重。其次,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对污染监控力度的不断加强,一些污染企业开始从城市转向农村,而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了发展经济,制造政绩,根本不考虑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因此,随着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污染也随之出现,从而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再次,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与保护缺失,致使出现了肆意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河道被侵占和破坏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加速等现象,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出现真空。
三、新时期大力拓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经济上体现为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和实现共富;政治上体现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文化上体现为组织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上体现为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农村;生态环境上体现为实现村容整洁,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一)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和实现共富的能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庄严使命,更是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首先,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学习发展经济的本领,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因此,要按照“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标准,把群众最满意的“靠得住、有本事、肯实干”的人选拔到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中;要把在改革开放中有想法、有闯劲,致富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并党性观念强的优秀分子吸收进基层党组织中;要把农村中的经济能人、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领路人和服务者;要组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科技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发展经济的本领。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克服僵化保守、因循守旧和等靠要等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再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理念也应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从以前的大包大揽,直接插手具体的经济工作,转向主要搞好政策、信息、资金、科技、流通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首先,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正确处理党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党组织对村委会的政治领导、工作指导,帮助村委会成员树立牢固的党性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另一方面,合理划分“两委”的权责,支持村委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做到领导而不包办,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形成“两委”协调一致、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其次,完善党内基层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要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办法,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大力施行“公推直选”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二要健全党内民主决策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健全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公开征求村民的意见,并依法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三要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村党支部定期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制度,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健全党员民主评议,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支部书记的权力监督,彻底杜绝“一言堂”和“家长制”作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又能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与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养,同时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的宣传教育,在农村大力倡导现代文明新风尚;其次,要普及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和科技水平。要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学习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商品生产、市场营销、环境保护和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他们牢固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观念。再次,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协同上级组织部门,规划制定乡村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投资和管理。通过积极争取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建设参与主体多元化,不断拓宽公共文化设施投资渠道,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图书借阅、报刊阅览、棋牌娱乐、体育建设等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加强文艺队、文化宣传报道组等文化宣传队伍建设,打造乡村先进文化阵地[6]。
(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和社会各阶层利益调整时期,各种矛盾日渐凸显和激化,有些矛盾和纠纷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及时,就极有可能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向社会、向政府转嫁责任。因此,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首先,要提高发现矛盾的能力。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深入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群众的生活疾苦和思想动态状况,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焦点矛盾和问题,要及时依法合理地加以解决,解民之忧,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要提高分析矛盾的能力。要从宏观上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势,加强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与领会,了解伴随改革全面深化而会涌现各类利益冲突的客观实际,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厘清矛盾产生的深层动因,在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和兼顾不同群体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再次,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一是要讲究方法,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和排忧解难的作用,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二是要善于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向群众宣讲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各种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面前立场坚定,反应迅速,处置果断,能迅速拿出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争取群众的理解,化解群众的心结,平息心中的怨气。
(五)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能力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首先,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广大农民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环保意识直接影响到其参与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的程度和水平。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知识与环保法规的宣传教育,从身边的环境“脏、乱、差”入手,提高农民对自身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通过生态示范村的典型带动,积极引导农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次,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对于农村中企业的兴建,要通过专门的机构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实施统一的环境准入制,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决定并进行公示,使那些想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躲避处罚的污染企业无机可乘。另一方面,要制定农村环境卫生标准,成立专门的环卫队或环境保护小队,划分责任区域,明确分工与权责,对村容村貌进行全天候的监督。尤其是对那些肆意堆放垃圾、排放生活污水、滥砍乱伐树林、侵占和破坏河道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制止。再次,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发展无公害和绿色产品,减少农业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农田和农业污染;加快对农村工业的技术改造,推广污染处理技术,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减少与控制农村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9(2).
[2]渠道刚.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基础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9.
[3]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84-85.
[4]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2).
[5]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6.
[6]吴晓俊,何渭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1,(6):233.
(责任编辑 高云)
D267.2
A
1671-0681(2014)06-0105-05
赵国营,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4-06-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在逻辑研究”(项目批准号:13BKS02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党在农村的基层执政能力建设与农村治理》(项目编号:12CX04012B)的阶段成果。